国内首例!姚克完成白内障飞秒激光手术联合青光眼三重引流微创手术,解除男子多年高眼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09:12 1

摘要:9月25日上午,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眼科医院院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主刀完成了国内首例“白内障飞秒激光手术联合青光眼三重引流微创手术”。这台不到半小时的眼科手术,不仅能将苏先生的高眼压降至预期的安全范围,更让他告别了每日滴用眼药水的烦恼,同时解决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曹露婷 杨子宸 通讯员 孙敏慧

往眼内“安装”一个月牙形“支架”引流器,就能疏通眼球的“下水道”,帮眼球减压!对于52岁的青光眼患者苏先生(化名)而言,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9月25日上午,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眼科医院院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主刀完成了国内首例“白内障飞秒激光手术联合青光眼三重引流微创手术”。这台不到半小时的眼科手术,不仅能将苏先生的高眼压降至预期的安全范围,更让他告别了每日滴用眼药水的烦恼,同时解决了白内障问题,让他恢复了清晰视觉。

姚克(右一)手术中

“眼内多了个小支架,竟一点感觉都没有!视力回到1.0,青光眼危机算是暂时解除啦!”这种轻松感,让与青光眼抗争多年的苏先生感到,这场视觉保卫战迎来了一次久违的“胜利”。

术后,苏先生左眼的视力恢复到1.0,能看得很清晰

确诊青光眼第六年

他决心拥抱新科技

六年前,苏先生被当地医院确诊为双眼开角型青光眼。医生郑重告知他,由于双眼视神经已经萎缩,视野范围变得很窄,同时罹患白内障,可能面临失明风险。

为了寻求光明希望,苏先生赶到浙二眼科中心求助姚克教授。综合评估后,姚克为他实施了右眼的内路粘小管成形术(ABiC)联合白内障手术——这是姚克于2017 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的微创青光眼术式,操作精准,临床疗效显著,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术后,苏先生右眼眼压恢复到正常范围。考虑到双眼同时手术风险较高,姚克建议他继续使用眼药水控制左眼眼压,并定期复查。

“每天雷打不动地滴眼药水,我几乎拒绝了所有的出差工作,这辈子就要与眼药水为伴了吗?”前不久,苏先生再次找到姚克团队,希望寻求更新的技术帮助自己摆脱现状。

“多年来他因工作忙很少复诊,左眼眼压控制得并不好,右眼术后视力保持在1.0,左眼只剩0.12,仅存管状视野,可以考虑再做微创手术。”姚克解释,微创青光眼手术普遍创伤小,能将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阻止视神经持续损伤,有助于延缓病情。他认为,苏先生的情况可以植入新型“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这种微创手术能联合白内障手术同时进行,在治疗青光眼的同时还能解决白内障困扰,一举两得。

“月牙形”引流器顺利入眼

微创手术实现三重引流,持续降压

确定手术方案后,姚克向苏先生详细介绍了手术原理。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眼球有一套特殊的“下水道”,专业名字叫小梁网-Schlemm 管-集液管系统。它在黑眼珠和白眼球的交界处之下,呈 360 度环状绕行,负责将眼球内的房水引流到眼外。若这个“下水道”因遗传、年龄等因素出现堵塞或不畅时,房水积聚,眼压随之增高,会引发开角型青光眼,甚至失明。

传统的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就像另造一条“下水道”,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并发症多,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降眼压药物,或者持续的远期护理,甚至反复的手术。

近十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成为该领域治疗的主流发展方向。

“与内路粘小管成形术的原理相似,这款引流器代替了激光导管‘探路’和粘弹剂填充,不破坏眼部组织,打开房水入口,以三开窗结构支撑约 90°Schlemm 管,实现了小梁网旁路、管腔支架扩张、90°覆盖三重机制,恢复自然房水流出。即使患者的病情持续进展,医生还可以通过青光眼外路手术继续为患者治疗。”姚克评价,这段8毫米长、直径约0.3毫米的“月牙形”镍钛诺合金支架可以温和支撑、贴合眼部自然解剖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患者的感受度也会较好。

9月25日上午,姚克为苏先生实施左眼的手术。手术前半程,姚克使用飞秒激光辅助技术进行预劈核、撕囊等操作,再通过超声乳化技术吸除混浊的白内障核,植入人工晶状体。随后,他手持专用递送器,转动转轮,在术中房角镜下将这一新型引流器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 Schlemm 管。在确认引流器第一个窗口的位置正确后,姚克持续推注引流器,仅15秒便完成植入。整台微创手术一气呵成,无需额外缝合。

术后,苏先生向姚克(右一)竖起大拇指

眼内多了个“小月牙”引流器,助力房水循环,苏先生直呼太神奇!“看来用不着多久,就能摆脱眼药水了!”术后第一天,他左眼视力提升到1.0。医生预计,随着后续恢复,他的眼压也将回落至预期水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