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地坛医院张福杰:长效药物或成未来艾滋病防控关键

B站影视 2024-12-06 16:39 2

摘要: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11月26日发布报告显示,全球艾滋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增感染者和死亡人数达到了近年来的低点。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专家组组长、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临床中心主任医师张福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指出,这一积极变化背后是多方面的

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旨在号召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11月26日发布报告显示,全球艾滋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增感染者和死亡人数达到了近年来的低点。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专家组组长、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临床中心主任医师张福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指出,这一积极变化背后是多方面的努力与合作结果。全球对艾滋病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特别是在政治承诺、组织协调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做出了不懈努力。

在社会层面,减少污名化、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科学认知是防治工作的关键之一,社会的支持和个体自我防护意识的提升都有助于减少传播。张福杰对未来的艾滋病防控充满信心,尽管消除传染病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他相信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2030年实现“终结艾滋病”的目标并非不可达成。

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

2014年7月,在墨尔本召开的第二十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愿景,2020年将力争实现“三个90%”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即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90%以上(即90%的检出率),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0%以上(即90%的治疗率),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治疗成功率达90%以上(即90%的治疗成功率)。

为了进一步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2021年6月,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关于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政治宣言,并承诺2025年前实现“三个95%”目标,即将此前90%的检出率、治疗率以及治疗成功率提升到95%。此外,还细化、增加了母婴阻断和反污名化、反歧视等目标,旨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张福杰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艾滋病治疗的进展经历了从无药可治到单药治疗、双药治疗,再到1996年被称作“鸡尾酒疗法”的联合抗病毒治疗诞生。特别是鸡尾酒疗法这一突破性进展,使得HIV(艾滋病毒)病毒能够被长期抑制,从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尽管如此,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增感染者的发现率不足,许多感染者由于缺乏检测条件或对疾病的认知不足,未能及时确诊,导致感染人数持续增加。其次,部分地区仍存在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防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

张福杰表示,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中的“社会共治”,就是要在社会层面继续强调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减少对患者的歧视。“部分群众对艾滋病的恐惧和误解仍然存在,这主要源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和对传染病的防范心理”,因此科学普及至关重要。

个体层面,每个人都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比如了解暴露前后预防用药(PrEP和PEP)、杜绝无保护性行为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关键;此外,血液传播风险也必须警惕,比如避免使用未消毒的针具或共用剃须刀等个人物品。

超过122万名艾滋病感染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

“中国在血液安全管理和静脉吸毒者感染率的控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严格的血液制品管理,国内几乎杜绝了因输血导致的艾滋病传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也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张福杰表示。

2002年之前,由于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有限,我国艾滋病患者的药物可及性较差,基本处于无药可治的状态。2003年,我国出台“四免一关怀”政策,正式开始向患者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当时我国仅有4种国产仿制药物。2018年开始,我国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入“免费+医保+自费”的“三驾马车”时代。如今,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得到了更好的医疗救护。

张福杰提到,国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成效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自2002年后,国内抗病毒治疗的普及率和覆盖率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22万名艾滋病感染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如果没有抗病毒治疗,这些艾滋病患者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18个月,但通过治疗,他们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

张福杰还表示,我国政府推行的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该政策确保所有确诊患者都能获得治疗,不论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何。对于无法承担治疗费用的患者,政府提供免费的药物,或者通过医保系统予以报销。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可及性和依从性。

“目前,性传播仍是艾滋病在中国的主要传播途径,占到所有感染病例的98%,其中异性性传播占到70%以上。”张福杰表示,这一现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群感染者的比例增加,正成为我国艾滋病疫情又一新动向。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布的一篇题为《我国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控现状与挑战》的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报告50岁以上HIV感染者人数呈增长趋势,从2015年的3.29万例上升至2020年的5.19万例,其中60岁以上HIV感染者人数从2015年的1.75万例上升到2022年的2.7万例。2022年报告60岁以上老年HIV感染者占同期报告全部HIV感染者的比例达到25.1%。

由于老年人群对安全性行为、HIV感染途径等知识了解较少,其在HIV感染风险识别、预防感染和自我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且相比于一般人群,老年人群受到HIV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和免疫重建、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大大提高,进一步加重患病风险,导致老年HIV感染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弱甚至失能。

长效药物在艾滋病防控方面极具潜力

在艾滋病的防控领域,各类创新疗法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长效药物、HIV疫苗的研发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愈性疗法,都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研究方向。

张福杰介绍,在技术进步和药物创新方面,中国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已有几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药物获批,包括前沿生物的艾博卫泰、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以及艾迪药业的艾诺韦林片等。这是中国抗病毒治疗领域的一大飞跃,过去由于专利限制,中国长期依赖进口药物;而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药物已进入医保目录,并广泛用于临床。“中国艾滋病药物研发正向国际主流迈进,尤其在整合酶抑制剂领域,期待未来五年内能形成具有中国独特的治疗方案。”

2024年,吉利德公司开发的艾滋病药物来纳帕韦则有望成为控制甚至终结艾滋病这一“世纪瘟疫”的有效工具,作为一种每年仅需给药两次的治疗方案,解决了HIV感染者需要终身服药以实现长期病毒抑制,服药的依从性等问题。在非洲进行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该药物不仅在治疗方面表现出色,还显示出显著的预防效果。来纳帕韦能够分别达到零感染率和预防100%、预防99%,且降低了高风险人群96%的感染率。

张福杰介绍,长效药物在艾滋病防控方面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口服抗病毒药物需要每天坚持服用,这对于很多健康人来说都难以做到,而长效药物可以显著提高依从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长效方案能帮助高危人群达到空前的预防效果的高度,来那帕韦在顺性别女性中展示出对HIV预防100%的有效性,这也是历史性的突破。”张福杰称,如果将来中国能够有适合的人群使用长效药物,这对中国的HIV新发感染、对终结艾滋病的流行,都将起到历史性、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尽管HIV疫苗的研发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全球科研人员在这一领域的努力从未停止。张福杰表示,目前HIV疫苗研发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缺乏非常明确的、能够中和所有HIV病毒的抗体,以及缺少可用的动物模型。这些技术和理论上的难题限制了疫苗的开发进展。

此外,近年来一些通过骨髓移植实现的艾滋病治愈案例也为治愈艾滋病带来了希望。需要指出的是,骨髓移植是一种死亡率较高、不适合大规模推广的治疗手段,但其成功案例证明了治愈艾滋病的可能性。张福杰提到,未来研究可能会探索其他低风险的治愈方法,例如干细胞治疗或免疫疗法与抗病毒治疗的结合,这些方向都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除了上述前沿创新领域的拓宽,艾滋病药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至关重要。

“艾滋病的治疗从原来的‘保命’时代,到现在感染者通过有效治疗,几乎可以获得与正常人无异的寿命。”张福杰指出,过去的抗病毒药物毒副反应较大,可能造成消化道症状,甚至发展到胰腺炎等,而现在的创新药副作用显著减少;过去患者需要“一天吃三次药”“一次吃一把药”,发展到现在只需一天服用一次药物,甚至还有了一年两针的长效药物,这不仅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使得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大幅提高。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