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报记者 韩俊杰汽车产业“汽”势磅礴,光伏储能“光”彩照人,集成电路“芯”光灿烂,新型显示“屏”频出彩,量子信息前途无“量”,空天信息逐梦浩瀚星空……安徽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发展进程中的一颗新星,正为建设制造强国积极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韩俊杰汽车产业“汽”势磅礴,光伏储能“光”彩照人,集成电路“芯”光灿烂,新型显示“屏”频出彩,量子信息前途无“量”,空天信息逐梦浩瀚星空……安徽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发展进程中的一颗新星,正为建设制造强国积极贡献力量。2024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达5.49万亿元。位势向上、结构向优、质量向好、产业向新、企业向强……安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聚焦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9月20日至23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举办。这场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的大会,是一次面向未来、拥抱变革的品牌盛会,更是一场安徽制造迈向产业升级的全力奔赴。向高端化升级如果有人问,今年上半年,中国车市有什么现象级产品?尊界S800一定榜上有名。5月底,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S800正式上市,19天大定突破5000台,67天突破10000台,截至8月底订单已超12000台,平均成交价高达95万元。作为有着61年历史、曾手工敲出“安徽第一车”的国产汽车老厂,江淮汽车为何要进军高端市场?8月11日,江汽集团负责人项兴初在公开直播中表示,尊界品牌已成为集团向科技型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引擎。这呼应了江汽集团自2024年启动尊界项目以来的系统变革——通过超百亿元投入、智能化工厂建设、全球研发资源整合及供应链流程重构,推动这家老牌车企向高端智能电动领域全面跃迁。位于肥西县的尊界超级工厂,是安徽省首个汽车制造领域5G全链路工厂:超过1800台智能机器人实现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全面自动化与数字化;298种组合工艺对数千个车身连接点进行毫秒级实时监测;数字孪生系统为每辆车建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基因库”。“智能化、数字化、全程可追溯,这是高端制造的命脉所在。”项兴初说。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提升“安徽制造”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需要加快高端化升级。这场从“突围”到“引领”的征程,没有奇迹,只有时间和汗水写下的“争先进位”答案:“十四五”以来,安徽规上工业企业由1.8万户增加到近2.5万户,增长近四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0.85万户增加到2.3万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由2818户增加到7221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0户。“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企业生态初步形成。瞄准高科技、追求高效能、迈向高质量,今天的安徽制造,正展露新模样,打开新空间,激荡新活力。向智能化迈进制造业是否强大,不仅体现在拥有哪些产业、能够造出哪些产品,也体现在生产组织方式上,体现在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上。108台机器人高效协同作业,AGV无人小车穿梭自如、精准配送,MES系统实现生产全程的可视化管控……在安徽中恒电喷系统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里,企业投入8000万元打造的“智能仓储+AGV配送+MES管理”系统,显著提升了生产效能。“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实施分车间‘链条式’生产,企业生产的汽车燃油泵型号超过1500种,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地市场。”公司生产部负责人袁欣介绍,凭借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的全面应用,公司产值持续快速增长,去年全年突破5亿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再是企业的“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修课”。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程英春表示,近年来,安徽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已100%启动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下一步,我们将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主线,进一步完善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服务体系,从加强数字化转型工作保障、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造、注重培育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大力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迈进。”程英春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安徽新增实现数字化改造规上制造业企业3841家,累计实现改造企业2.05万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83.02%。向绿色化转型2024年,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成为安徽省31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中的一员。“绿色化转型,是挑战,更是机遇。”公司负责人刘吉文介绍,工厂通过智能化改造,建成了国内领先的柔性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35%以上;集成化能源管理系统的使用,让万元产值能耗降低18.7%、产品碳排放下浮超20%。越来越多的安徽企业,正实现从“被动降碳”到“主动领跑”的转变。一个个绿色工厂的建设与发展,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工业领域的具体实践。今年4月,海螺集团联合华为公司,发布“AI+水泥建材大模型”。在生产优化环节,窑炉控制参数自动推荐使劳动强度缩减50%,标准煤耗下降1%,年减碳6318吨。海螺集团技术人员算了一笔账:按日产5000吨熟料线测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4500吨,相当于种植了18万棵树的碳汇效益。作为工业碳排放的重要单元,工厂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夯实功底、持续发力,安徽制造业以绿色塑造竞争力。目前,安徽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11家、绿色园区31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3家,数量居全国前列。“十四五”以来,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超全国同期降幅4个百分点。以实力创造机遇,以开放链接全球,以共进实现共赢。当制造业的“安徽力量”再次闪亮,更多的瞩目与期待、共识与笃行、相遇与相融,正被同步点亮。共同续写“安徽制造”的精彩故事——二〇二五世界制造业大会侧记本报记者 李俊杰江淮大地,一场盛会再次汇聚全球目光。9月20日至23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举办。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世界制造业大会是汇聚智慧的高地、共享机遇的平台、连接世界的桥梁。安徽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大会见证了这一发展进程的“高光时刻”。在开幕式暨主旨演讲环节,4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最新成果,探寻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新机遇。“从传统制造到高科技智能生产,从‘中国的安徽’到‘世界的安徽’,这里诞生了新能源汽车、光伏技术、人工智能及数字应用等产品与解决方案,安徽制造正在为全球市场供应大量高质量的技术和产品。”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名誉主席克里斯蒂安·武尔夫说。武尔夫曾多次来安徽考察,先后参加了4届世界制造业大会。他表示,安徽制造业的崛起生动说明,开放、创新与深化合作是工业发展的成功法则。斯洛伐克是本届世界制造业大会的主宾国。前不久,斯洛伐克宣布将西部舒拉尼工业园区投资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投资,由安徽企业国轩高科参与建设的斯洛伐克首个电池超级工厂——国轩—伊诺巴特电池厂将在此落户。斯洛伐克经济部国务秘书弗拉基米尔·西蒙尼亚克说:“斯洛伐克的工业结构与安徽相似。在汽车工业和机械制造方面,安徽为我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中国以及安徽制造业如何顺势而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提升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认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聚焦高端化,要依靠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经济型制造业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人有我优”;聚焦智能化,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聚焦绿色化,要以绿色能源革命为牵引,构建完善的绿色能源体系。作为安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开放平台,本届世界制造业大会外宾人数占比超过50%。开放合作的世界制造业大会,让世界看到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数字化浪潮中,两国企业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双方,而是创新的合作伙伴。”德国联邦中小企业联合会主席克里斯托夫·阿尔豪斯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数字化让我们“被世界看见”“与世界协同”,位于德国乡村的精密零件制造商可以直接触达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客户,AR技术能让德国专家“亲临”千里之外的工厂进行设备调试。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在开幕式上分享了奇瑞出海的经验。“本地化是高质量出海的密码。可承受的价格,可持续的发展,与当地企业的高度协同、深度融合,推动我们的产品、产业、文化融入进去。”尹同跃表示,从过去的整车出口到散件出海、技术服务出海、本地化制造组装,奇瑞将坚持扎根安徽、携手全球伙伴,不断加大对全球目标市场的投资。透过这场大会,人们看到的不仅有技术赋能、产业联通,更是安徽以开放促合作、以创新驱动未来的坚定姿态。安徽生物制造产业加速发展本报记者 罗阳奇9月21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生物制造引领未来产业新格局对接活动在安徽合肥举行。活动现场,一系列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成果亮相,一批重点平台、项目和基金成功签约,“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资源要素在江淮大地加速汇聚,为安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安徽正全力打造千亿级生物制造产业。”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盐业与食品处处长赵德表示,近年来,安徽放大先发优势,构建行业全覆盖的生物制造产业体系,形成生物制药、生物食品、生物能源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产业竞争核心赛道,安徽以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作为破题关键。今年2月揭牌成立的合肥生物制造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其核心承载地长丰县,成为安徽探索生物制造发展的“试验田”。“先导区正着力构建‘政策+平台+资本’三位一体保障体系,为项目快速落地与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筑牢坚实支撑。”长丰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斌表示,先导区通过成立省市县发展工作专班、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及组建安徽省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全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在先导区政策红利与配套服务的赋能下,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我们在先导区内牵头建设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研发及中试示范基地,重点解决从实验室小试到产业化的关键衔接问题。”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忠诚介绍,依托先导区的良好环境,公司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6867万元,新增6项发明专利与3项实用新型专利,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长丰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卫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建设概念验证、技术熟化、成果转化等平台,为先导区持续导入创新企业、人才和前沿技术,全力打造生物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新高地,加快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淮南“5G+工业”应用多点开花本报记者 徐 靖9月21日,走进安徽省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选煤公司,洗选车间内机器轰鸣,却只见到5名工作人员的身影——繁重的操作任务,交由智能采样机器人来承担。“可视化、智能化系统升级改造后,3000余台设备的集中自动化控制,3个煤炭快速装车站的统一维护、技术支持,都由我们负责。”选煤公司电气维保中心负责人刘振国说。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2025年5G工厂名录》,淮南市13家工厂成功入选。至此,该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5G工厂名录的工厂总数达20个,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选煤公司5G工厂便是其中之一。在“智慧转型、数字联动”的新浪潮推动下,淮南市积极推动“5G+工业互联网”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拓展,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走进淮南市富华服饰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没有传统工厂的嘈杂,只有设备规律的运转声。空中的全自动吊挂系统稳定运行,智慧衣架载着裁片静静滑动,精准地停靠在每个工位前。工位上的李岩师傅扫描衣架上的芯片,伴着“嘀”的一声响,显示屏立刻弹出这件衣服的工序要求。“这件冲锋衣需要特殊缝线。”他一边操作一边对新员工讲解。入选今年全国5G工厂名录的富华服饰,是淮南市较大的服装制造企业之一。企业负责人文继兵告诉记者,应用“5G+”技术之后,设备综合效率从60%提升至82%,原材料库存周转率提高35%,紧急订单交付周期从7天压缩至48小时。为推进5G工厂建设,淮南市印发专项方案,给予企业最高50万元奖补,兑现资金超8000万元,推动15家企业融资30.63亿元;组建服务商资源池,完成540家企业诊断,重点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3.42%;近3年建成5G基站3987个、5G行业虚拟专网46个,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融入全国算力网。截至目前,淮南共打造5G应用场景183个,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8个领域,“5G+工业”应用进入多点突破新阶段。大别山里走出制造业“绿色明珠”本报记者 田先进在地处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的安徽应流集团智能化车间里,机械手平稳运转,精密加工着航空发动机叶片。这家从山区小厂起步的企业,如今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革命老区崛起的高端制造优秀代表。应流集团的成功蜕变,是六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科技创新、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生动缩影。从生产简单铸件起步,逐步迈向高端部件、核能材料和航空科技三大主业,应流集团走出一条绿色与创新协同并进的发展道路,近年来业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其中80%源于绿色能源装备业务。以“退城进园”为抓手,应流集团投资15.7亿元新建智能化生产线,其中环保投入超亿元,充分彰显绿色发展的决心。围绕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聚焦核电、航天航空、燃气轮机等重点领域,应流集团投入研发资金10.4亿元,开展28项产学研合作,与16家高校院所协同攻关,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其120—600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已完成测试与试飞,部分产品投入应用,标志着其具备完整大功率混合动力系统设计生产能力。从关键零部件到核辐射屏蔽材料,从涡轴发动机到重载无人机,应流集团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细分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集团产品出口42个国家,服务逾百家全球行业龙头客户,成功打破国外对航空发动机叶片、核电站主泵泵壳等技术的垄断。应流集团下属的安徽应流航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今年9月上线了能源管理系统,使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了30%以上。“环境保护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应流集团有关负责人蒲伟表示,公司作为集团实施价值链延伸战略、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平台,着力推进智能化赋能绿色化、高端化引领绿色化。这家从大别山走出的“绿色明珠”企业,正以扎实的创新实践,推动传统制造实现转型升级。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