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拉沐沦》:一条河流的生命叙事与生态启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9:44 1

摘要:在浩瀚的文艺创作谱系中,河流始终是一个充满诗学张力与叙事魅力的意象。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水流,更是滋养生命、涵养生态、孕育文明的摇篮。

(本文章转自纪录中国)

在浩瀚的文艺创作谱系中,河流始终是一个充满诗学张力与叙事魅力的意象。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水流,更是滋养生命、涵养生态、孕育文明的摇篮。

自然纪录片《西拉沐沦》在国内首次利用纪实视听系统化呈现西拉沐沦河流域的自然生态景观,让广大观众跟随镜头一同走进这片流域,感受其孕育的自然奇迹与生命故事,见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01 以河流作为叙事的空间承载西拉沐沦,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汉语古称“潢水”。它发源于浑善达克沙地深处的潢源,流经沙地、峡谷、草原、森林、湿地,最终汇入西辽河、注入渤海。这条河流不仅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廊道,更是一条跨越地理板块、气候带与生态区的自然轴线。影片分四集结构,分别从地质地理、动物生存、植物生长、生物与环境依存关系四个维度,建构起一个以河流为脉络的叙事空间。第一集《山河相见》沿着西拉沐伦河的流经线索,揭示这条河流如何塑造大地、影响生命;第二集《自然秘境》聚焦动物如何在此繁衍生息;第三集《绿色生命》则转向植物世界,展现河流如何滋养绿色生命网络;第四集《长河家园》最终回归湿地生态系统,完成从源头到归宿、从个体到整体的叙事闭环。 02 静水流深的生命故事

《西拉沐沦》的叙事风格沉静、细腻,将自然叙事和科普知识包裹进万物的生命故事里,不刻意渲染生存的残酷,也不美化自然的法则,叙述如温润的河流般缓缓流淌。

如果说西拉沐沦河是一条流动的叙事线,其中的野生动植物就是故事聚焦点。全片共记录40种野生动物和28种野生植物,其中不乏珍稀品种和首次被拍摄记录,影片重点展现了它们在这片流域生息繁衍的故事。

第二集《自然秘境》中,影片以细致的镜头语言,记录了鸳鸯孵化到离巢、黑琴鸡求偶、兔狲哺育、蓑羽鹤迁徙等一系列动物的生存行为。它们的故事没有过度煽情,而是以自然、清晰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通俗生动的动物行为学叙事无不是对物种行为进行长期耐心观察外加科学“外脑”加持的结果。影片赋予了动植物以“角色感”,使它们拥有蓬勃的生命主体性。第三集《绿色生命》中的沙地云杉,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其根系水平铺展、针叶结构特殊,演化出奇妙的生存能力;大花杓兰通过“陷阱传粉”机制与木蜂建立共生关系,其从种子到开花需八年时间,自然授粉率不足10%,这些细节不仅具有科普性,更展现了植物生命本身的韧性与智慧;第四集中蓑羽鹤家庭的故事,从求偶、筑巢、孵卵到抚幼、练飞、迁徙,细腻完整,如同一部自然的家庭史诗。 02 不着宣教痕迹的科普传播《西拉沐沦》整体以科普叙事语态贯穿,带领观众认识了许多野生动植物,了解了它们的生存习性和特点。对石蚕“水中建筑师”的筑巢行为、大花杓兰“陷阱传粉”的繁殖机制、乌头花的结构适应性等内容的展现,均以行为观察为主,解说补充为辅;解读科学、精确且通俗,没有过多知识概念的晦涩感。

除了科普传播,自然纪录片如何在去宣教感的同时,传递生态文明思想,完成主流价值传递?其实生态建设成效就体现在万物生灵的生存条件上。

石蚕,偏爱冰冷且没有污染的水生环境,是自然界中最敏锐的水质检测员;棘角蛇纹春蜓,100多年来首次在辽河流域被拍到,其对环境要求亦极为挑剔,因此生存空间狭小,西拉沐沦河流域为它们都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这片流域的生态质量之高由此显见。影片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成就的传递,内化在动植物的生命故事里,在主流价值表达上可谓“不着痕迹,尽得风流”。

此外,影片也通过对生态链各环节的细致描绘,潜移默化地传递了“万物互联”的生态系统观念。从华子鱼的洄游到鸥鸟的捕食,从龙虱幼虫的猎食行为到水虿的羽化过程,每一个生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生存、繁衍、死亡都与整个环境密切相关。而不去打搅这一系统的有机运转,正是生态保护的关键。

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西拉沐沦》以其扎实的观察记录、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深厚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影像注脚。

西拉沐沦流域曾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而如今,这条河流依然健康地流淌,滋养流域里的万物,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

《西拉沐沦》既是一部视听化的生态科普散文,也是一部自然与文明的交响诗。它通过一条河流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自然本身的壮丽与脆弱,万物的生存智慧和生命意志,也让我们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遵守万物和谐共生之道,生命的河流才能源远流长。

总出品人:乔雪峰

出品人:葛广玉 刘云国

节目总监制:池建新

总导演:曹彦锋

总撰稿:宋文书

导演/摄影:通拉嘎 于海涛 樊志琦

本期内容

策划:曹彦锋

视频来源:赤峰融媒纪录片制作中心

来源:沔阳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