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我们要定义一个校区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最好的,不谈经营数据的情况下,那这个状态应该是校区根本就需要老板的存在,也依旧可以正常运转的就是最好的。但是,如果要定义一个校区在什么阶段是最艰难的,我觉得可能就是那种300人左右的校区。当然300可能算是个概数,一般来说
你好,我是文杰老师,持续推动教培机构的精细化运营升级。
如果我们要定义一个校区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最好的,不谈经营数据的情况下,那这个状态应该是校区根本就需要老板的存在,也依旧可以正常运转的就是最好的。但是,如果要定义一个校区在什么阶段是最艰难的,我觉得可能就是那种300人左右的校区。当然300可能算是个概数,一般来说,在200-400人区间的校区,都是处于这个阶段。
事实上,从我经历过的上千家校区来说,如果你已经成规模了,比如说上千人的单科校区,那实际上都是属于优化再升级,而且也有足够的试错空间。而对于那些刚刚起步的,甚至是从零开始的校区来说,他们都是一张白纸,对于未来的设想空间也是足够的大。最难搞的其实就是这种200-400人的校区,往后一步如临深渊,往前一步步履艰难。
200-400——中等规模陷阱
如果是200人以下的校区,规模也比较小,很多校区的创始人可以自己代课,如果实在是自己忙不过来,那就找个人帮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这个阶段,作为老板来说,基本上能做到绝大部门的家长和学生,而且很多家长和学生甚至本身就是冲着老板来的。管理上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时候靠的都是人情、直觉和直接监督。
而如果你到了400人以上,你老板哪怕再神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最简单的道理,你如果招聘了一个教务,这个教务大概有效服务的学员人数也就是200-300人,把这些家长和学员服务的教务都算是非常优秀了,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都已经需要两个教务了。这就意味着分工是一种必然,不管你分的对不对,分的好不好,你都得完成分工,开始习惯于用系统和流程驱动业务,管理上也不得不趋于规范化。
而那些200-400人的校区,恰恰就很尴尬的卡在了中间,你说什么事继续老板自己亲自上,好像也行,不过时间长了能把老板自己搞的怀疑人生。你说要建立某种制度或者体系,或者实现有效分工,好像无论是人员储备、资金储备、业绩稳定性好像还都不是很完善。
所以,这个阶段的校区的老板,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内耗当中,到底是往前一步,还是在回到过去。当然,减量这种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也都是嘴上说说,但凡是有可能、有机会,都希望自己可以更进一步。
比如说前几天在济南的一家书法机构,也不过刚刚到了300人的规模,老板就一直在思考机构未来到底要走到哪里去的问题。你说规模吧,肯定算不上什么优势,你说现金流吧,好像也没有那么充裕,你说人才储备呢,自己的左膀右臂还是自己当年的同学。
这个时候做选择就非常困难,比如说老板把自己带的学生分了出去,把自己摘出来做管理,但是这就相当于把之前通过自己代课所提留出来的利润分了出去。但是,分出去了之后,是不是就能换了业绩或者利润的增长,好像还真的不一定。
我之前在广东还辅导过一家篮球机构,大致情况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个机构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500人,但是如果分解到五个校区,也不过是将将300人而已。而这样的一个机构,里面一共有五个股东,其中的大股东就会很尴尬,明明自己占着最大的股份,实际上却只能拿着自己课时费作为主要收入。而一旦他自己提出来要做运营,匹配对应的薪资,就立刻会遭到其他股东的抵制。
所以,当一个校区发展到200-400人区间的时候,就进入了中等规模的陷阱。小机构一两个能人强人就能撑起来,反正成本够低,很多的客户都是源自于创始人的个人资源、口碑转介绍等等,这些方式成本低、转化率高,是很多校区冷启动的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你到了200-400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有的朋友圈和周边社区的流量基本上就会被消耗殆尽。如果要保持增长,就需要市场投入,这就意味着获客成本会增加。
这还不仅仅是获客成本的问题,又会涉及到校区内部的利益分配的问题。之前都是教销一体,大家一起招生、一起教学、一起拿续费奖金,哪来的什么市场部?我们只有教学部。现在如果要搞教销分离,搞专人专岗,很多管理者自己心里就开始打鼓,毕竟一直以来教学部门对于校区的贡献是最大的。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那些一直跟着你的人,可能能力也没有多强,但是因为在的时间够久,掌握的资源够多,站在自己的本位考虑的话,任何一种变革都是对他的利益直接伤害。
破局之道:从“人治”到“法治”
当校区走到这个十字路口,老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退,是绝无可能;原地踏步,是温水煮青蛙;唯有向前,杀出一条血路,才是生机。
像济南那位书法机构的老板,把学生分出去,短期内利润肯定受损。但这笔钱不是“损失”,而是投资——投资于管理系统建设、投资于团队成长、投资于你自己的解放。把这笔账算清楚:是用现在的100%利润把自己累死,还是用60%的利润换来未来300%的增长空间和个人的自由?
比如说广东篮球机构的股东问题,是典型的历史包袱。解决之道在于重新定义价值。大股东必须牵头,与所有股东坐下来,用数据说话:课时费产生的利润是“现在进行时”,而运营管理创造的增值(如新校区开拓、品牌溢价、系统价值)是“未来时”。可以设计“基本收益+增长分红”的模式,让只上课的股东保有基本收益,让承担管理职责的股东享受增长带来的超额红利。谈不拢?那就必须壮士断腕,否则五个人会一起把车开进沟里。
过去靠熟人,未来要靠系统招人、用人。老板必须从埋头做事中抬起头来,花至少40%的精力在“找人”上。说到招聘,济宁的一个做了十年的美术机构,如今已经上千人的规模,他在分享自己的经验的时候,就一句话,每天花3-5个小时刷boss直聘。因为你自己的熟人才能有几个,真正能出活的熟人又能有几个,常态化的招聘是规范化经营必要前提。人才是怎么来的,一定是通过大量的筛选实现的。
再比如,前阵子刚辅导过一个舞蹈机构,因为她的校区就刚好300人的节点上,要发展就不能像之前那样吃大锅饭、吃存量,就一定要追求增量,所以就要开始推进教销分离。一直也说招不到人,从内部提拔起来的市场主管又始终找不到节奏,结果就是非常恼火。
那怎么办?加大招聘力度啊!逼着她死命的招聘,这不前两天就招来了一位新人,两天卖了20个小课包,而且已经产生了正式业绩。不要说你招不到人,还是看自己有没有够投入。也不要觉得现在的人就是最好的,你的世界远比当下你看到的大得多。
当然教学是教培机构的根本,但不能再凭感觉说“我的课好”。要让它变得可衡量、可复制、可进化。从“教了什么”到“学会了什么”: 建立简单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比如,书法机构不能只看孩子写得像不像,可以设定每节课的“核心技能点达成度”问卷(老师自评+学管师抽查回访),一个单元结束后有小小的“成果展示会”(让家长看到进步)。收集这些数据,就知道哪些课效果好,哪些需要优化。
我们常说要标准化,标准化的目的不是把员工变成工具人,是要解放思想、沉淀经验: 把最优秀的教学方法沉淀下来。把最受欢迎的课程拆解成“标准教案包”(包括课件、话术、课堂互动游戏、课后练习等)。新老师拿来就能用,保证了教学底限,也让优秀老师能腾出精力去研发新内容。
回到前文说的教培机构的最佳状态,那是最终目标,让校区即使没有你,也能依靠一套系统自动运转。
别再只是“我们要多招生”。建立周/月例会制度,用数据复盘:本周试听课转化率多少?续费率是多少?各老师的满班率如何?把目标分解到每个小团队甚至个人。
画出关键业务的“流程图”。比如“新生咨询签约流程”、“常规课服务与续费流程”、“家长投诉处理流程”。让大家遇到事就知道第一步找谁、第二步做什么,而不是事事都问老板。
有的机构能把一堂课拆成28个步骤,有的机构就是一锅大杂烩。有的机构上课多少年依旧还是看个人经验,有的机构每节课都在搞复盘。这些动作不就是为了建立流程、优化流程。
当然,薪酬制度要清晰透明,让员工清楚地知道“干好什么就能多拿什么”。前端的销售、中端的教学、后端的服务,他们的考核重点和激励方式必须不同,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是靠什么挣钱的。薪酬设置最怕的就是既要又要,最后就是啥也捞不着。
我们常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到底是啥?权责对等,赏罚分明呗!你能切实的透过薪酬和绩效制度落实这个原则,你的校区就能领先绝大部分的同行,甚至不仅仅是教培行业。
穿越200-400人的“鬼门关”,当然不会太容易,这场变革的核心,是用确定性的系统,对抗不确定的人性;用可复制的流程,取代不可复制的个人能力。最终你会发现,校区不仅突破了人数瓶颈,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可持续的健康。
那时,你才真正拥有了一个事业,而不是一份永远甩不掉的重担。
我是文杰老师,持续推动教培机构精细化运营升级,欢迎通过报名《教培精细化运营手册》和年度直播课,加入我们精细化运营的队伍。详情私信:运营手册,付费项目,非诚勿扰。教培人,加油!
来源:王老师的商业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