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祸从口出”四字,在中文语境里从来不仅是一句劝世格言,而是一把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几千年来,它一次次以血和泪的方式验证:语言一旦越界,便不再是表达,而是凶器。
“祸从口出”四字,在中文语境里从来不仅是一句劝世格言,而是一把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几千年来,它一次次以血和泪的方式验证:语言一旦越界,便不再是表达,而是凶器。
近日,坐拥数千万粉丝、被尊为“考研教父”的张雪峰,终于在被全网禁言的通报里,亲手为这句古训加上了最新注脚——直播镜头前那句“他马的,里妈的”“爱听不听滚”,不再只是情绪失控,而是对公共伦理与社会底线的公开处决;那些“认知低”“被愚弄”的群体画像,也不再是随口一说的“毒舌”,而是对底层民众的系统性羞辱。
网信办一纸令下,看似突然,实则迟到的“紧急刹车”:如果再晚半步,失控的 rhetoric(修辞暴力)就将演变成无法收拾的现实暴力。
一、从“草根导师”到“天地大嘴”:流量造神下的身份异化
张雪峰的崛起,原本是一部草根逆袭的励志片。凭借东北式幽默与“数据化”择校指南,他把晦涩的招生章程翻译成“人话”,让无数寒门学子看见缝隙里的光。问题在于,当粉丝量从百万级膨胀到千万级,他不再是那个“给你一点过来人经验”的师兄,而被平台、MCN与受众共同推上“神座”——一句“听我就能逆天改命”替代了寒窗苦读,三分钟的“专业劝退”似乎就能决定一门学科的生死。
身份一旦异化,表达便随之畸变:
1. 语言通胀:形容词必须极端,否则无法穿透算法;
2. 立场预售:结论必须先行,否则无法完成“情绪带货”;
3. 对立制造:唯有树靶子,才能持续收割流量。
于是,高校专业被简单粗暴地划分成“有钱途”与“穷光蛋”,考生与家长被二分为“聪明听话”与“认知低”。当“他马敌”成为口头禅,他不是在“真性情”,而是在用污言秽语确认自己的“豁免权”——我是为你们好,所以骂你是活该。
二、语言暴力如何升级为“社会结构性怨恨”
社会学里有一个概念叫“结构性怨恨”:当个体挫折被解释为群体压迫,当复杂困境被简化为“有人使坏”,舆论场就会从抱怨滑向仇恨。张雪峰恰好提供了最便捷的归因模板——
“你孩子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学了垃圾专业”;
“你被剥削,是因为当初没听我的”;
“社会不公平,归根结底是你认知低”。
这些话看似“刀子嘴豆腐心”,实则把系统性困境全部转嫁给个体,把制度性成本偷换为“选择错误”。在直播间里,它只是一句“金句”;在千万次转发里,它就沉淀为“因果信仰”。
当就业寒潮、学历通胀、城乡差距等真问题被简化为“听张雪峰or自食其果”,社会矛盾便完成了第一次“化学提纯”——所有不满都指向“没听劝”的受害者,而真正的结构责任被悄然开脱。
更危险的是,这种话术把“教育”这个本需多元博弈的公共议题,压缩成一场“非此即彼”的赌局:
“你不听我的,就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
“你质疑我,就是拿孩子未来开玩笑”。
当“专业”被异化为“股票”,当“大学”被矮化为“韭菜地”,教育焦虑瞬间升级为生存恐慌,而恐慌是暴力最好的孵化器。
三、平台算法与“负面偏好”合谋:为什么禁言来得这么晚
不少人问:张雪峰“嘴臭”不是一天两天,为何直到今天才封号?答案藏在平台的流量算法里。
1. 负面偏好:骂战、粗口、极端立场的互动率普遍比理性表达高3—5倍;
2. 停留时长:情绪刺激可以显著提升用户停留时长,直接关联广告CPM;
3. 圈层裂变:越是“敢说脏话”,越能在下沉市场完成“老乡认同”式裂变。
于是,平台在一次次“约谈”“警告”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负责骂,我负责赚;你提供火药,我提供引线。直到“去里妈X的”冲上热搜,直到“认知低”成为全民梗,直到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相继接到大量家长实名举报,平台才意识到——这把火可能烧穿屋顶。
换言之,张雪峰的“口无遮拦”不是个人道德滑坡,而是整个“注意力经济”共谋的产物:
MCN需要极端言论完成KPI;
平台需要情绪峰值冲日活;
受众需要简单归因缓解焦虑。
三方各取所需,唯独把社会成本外部化——直到官方出手,才用“迟到的刹车”为所有人补上这一课。
四、如果继续放任,我们将面对怎样的“次生灾害”
1. 教育认知的“单向度化”
当“赚钱”成为衡量专业的唯一标尺,文史哲被群嘲为“废柴”,基础学科被贴上“穷鬼”标签,国家长期人才布局就会遭遇“市场原教旨”的短视冲击。
2. 社会流动的“预设失败”
“认知低”一旦成为流行标签,底层群体就会被提前宣告“活该掉队”,自我放弃比结构排斥更可怕。
3. 舆论场的“法国黄背心”化
法国黄背心运动最初只是对燃油税不满,却在社交媒体的“简化归因”里迅速升级为“贫富决战”。如果中国教育焦虑被张雪峰式话术持续提纯,谁能保证下一个“黄背心”不会出现在高考报名现场?
五、禁言之后,我们还需要什么
1. 对平台:建立“情绪峰值熔断”机制
对互动增速异常、负向词频飙升的直播间,实行实时降权、限流甚至强制关播,让算法不再成为暴力放大器。
2. 对KOL:引入“信用积分”分级管理
把“爆粗口”“地图炮”纳入信用分考核,一次警告、二次禁播、三次清退,用量化手段倒逼“顶流”自律。
3. 对公众:恢复“复杂问题需要复杂讨论”的共识
通过公益广告、主流媒体解读、校园通识课程,重新告诉学生与家长:就业难不是选错专业那么简单,教育公平也不是“听某一个人”就能毕其功于一役。
4. 对官方:从“事后叫停”到“事前把关”
建立跨部门“教育舆情雷达”,对拥有千万级以上粉丝的教育类账号实行“重点观察”,一旦出现“专业污名化”“群体歧视”等高风险言论,48小时内启动约谈、删帖、禁言程序,把“刹车”提前到“追尾”之前。
结语
张雪峰被全网禁言,不是“言论自由”的悲剧,而是“言论责任”的回归。它提醒我们:任何社会都承受不了无限放大的语言暴力,任何平台也经不起永无止境的情绪套现。古训“祸从口出”之所以穿越千年,恰恰在于它道破了“自由”与“禁忌”的永恒边界——你可以说话,但必须为每一句话支付代价;你可以表达,但无权让社会为你的粗口买单。
网信办的“紧急刹车”虽然迟到,却至少把狂奔的列车停在了悬崖前十米。接下来,该由平台、KOL与每一个转发点赞的我们,共同把轨道扳向理性与责任。否则,下一次“张雪峰”出现时,等待我们的可能不只是禁言,而是现实中无法撤回的车祸。
来源:一路复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