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古队的人一来,嚯,这墓主不就是秦琼的独子秦怀道嘛,墓志铭上不到一千个字,却像一把快刀,直接就把那个什么“李元霸”的神话给砍了,也顺手把“唐朝第一猛将”这顶帽子,重新戴回了秦叔宝的头上。
1974年,洛阳邙山下边,开拖拉机的一个老赵,一锄头挖下去,嗑啷一声,碰到块硬的,是块青石板,上头刻着十二个字,“隋龙骧将军擒尉迟敬德于美良川”。
考古队的人一来,嚯,这墓主不就是秦琼的独子秦怀道嘛,墓志铭上不到一千个字,却像一把快刀,直接就把那个什么“李元霸”的神话给砍了,也顺手把“唐朝第一猛将”这顶帽子,重新戴回了秦叔宝的头上。
秦怀道这墓志写得挺收着,可字字都见血,“祖叔宝,隋龙骧将军,从高祖神尧帝擒尉迟敬德于美良川”,就这一句话,直接把尉迟恭是被活捉的,不是什么“主动来投降”,给钉死在了这地下的史料里。
可你看《旧唐书》里头咋写的,写的是“敬德举城来降”,后来的《资治通鉴》也是照着抄,史书嘛,总得给投降的大将留点面子,可墓志这玩意儿,它只对坟里头躺着的人负责,结果呢,最硬核的那段历史,就这么悄悄埋在土里,一埋就是一千三百年。
时间倒回武德三年正月,美良川那地方天还没亮,零下二十多度,嘴里哈出来的气都能在胡子上结成冰碴子,秦琼就带了三百个骑兵,马尾巴上都缠着布,人嘴里叼着木棍不出声,偷偷摸进了尉迟恭的大营,尉迟恭那帮人刚抢了唐军的粮食,正围着火堆烤全羊喝酒呢,倒了一大片。
秦琼拿着长槊骑着马,一下子就冲到了中军大帐,一槊就把尉迟恭亲兵的刀盾给挑飞了,回手一把就薅住了尉迟恭的腰带,硬是把这个打铁出身的猛将给提溜到自己马背上,后来写史书的都不好意思细说,就写了仨字“大破之”。
可这墓砖上记得清清楚楚,尉迟恭被捆得跟个粽子似的,扔在秦琼的马鞍子后头,一路颠回了唐营,李世民亲自给他松绑,尉迟恭满脸都是土和血,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愿意给秦王牵马”。
那一仗打完,山西的老百姓就传开一句话,“山东秦叔宝,一槊定并州”,李渊在长安听了军报,高兴得拍桌子,对身边人说,“割肉啖秦琼,朕所甘心”。
皇帝这话说的糙,可透着一股子真心,要不是秦琼这么豁得出去,就没有李唐的天下,可后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画像挂出来,秦琼排在了倒数第一个,尉迟恭倒排到了第七,就连过年贴的门神画,有时候都把尉迟恭画在左边,秦琼反倒在右边了,这功臣的排名是按政治地位来的,不是看谁拳头硬,秦琼心里跟明镜似的。
贞观元年,他就上书不干了,理由是“身被创七十余处,失血过斛”,晚上听见打鼓的声音,骨头缝都疼,李世民也同意了,赏了金子让他回家,说白了就是把这把最快的刀给收起来,省得功劳太大不好封赏。
秦琼退了以后就在长安颁政坊养病,门口就留了俩老兵,有老朋友来看他,先问一句,今天是聊打仗还是聊文化,要是聊打仗,他就穿上盔甲把马槊摆出来,要是聊文化,就煮茶下棋,贞观十二年,秦琼病没了,才五十七岁,陪着葬在了昭陵。
李世民还专门下了命令,坟头可以高两丈四尺,比一般的规矩高了八尺,正好对着他二十四岁从军,一辈子杀了二十四个大将的数,坟前的石人石马,那马头还专门往左边偏了一点,据说就是对着美良川的方向,等到秦怀道的墓一挖出来,专家们把墓志和《旧唐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发现写尉迟恭投降那段,史书里是把“被擒”这两个字给删了,可又留了“秦叔宝功最多”这六个字。
很明显,写史书的也舍不得把秦琼的功劳全抹了,就是给降将留个面子,藏了一半,这墓志铭正好把史书不好意思写的那部分给补上了,让咱们后人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拼图。
李元霸那是小说里瞎编的,人家李玄霸十五岁就没了,连马都没骑过,尉迟恭是猛,可在美良川先让秦琼给活捉了,后来才当的门神,真正唐朝初年的第一猛将,就是那个老了怕听见鼓声,却能在下雪的夜里,一杆长槊活捉敌人的秦叔宝。
今天你去昭陵博物馆,还能看见秦琼墓里挖出来的马槊铜饰,三寸长,九两重,槊头上刻着“龙骧”两个字,讲解员总会说,“这杆长槊当年可挑过尉迟恭”,小孩子们围着听,脑子里想的都是隋唐演义里的热闹。
可他们不知道,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直接,没有那么多打雷下雨,也没有八百斤的大锤,就只有天亮前的霜,马背上淌的汗,槊尖上那道寒光,还有一块悄悄埋在儿子坟里的青石板,替整个大唐记下了第一猛将的真名实姓。
参考文献:
[1] 《唐故常州义兴县令上柱国秦府君墓志铭》拓片,昭陵博物馆藏,1974年发掘。
[2] 《旧唐书》卷六八《秦叔宝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资治通鉴》卷一八八“武德三年正月”条,中华书局点校本。
来源:白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