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琛最新演讲全文:闽南的极致入口,为什么藏在南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9:58 1

摘要:大家好!这次我要特别感谢张桂森书记、王连赞市长的盛情邀请,让我这个离家的游子,能以“文化旅人”的身份重新回到家乡南安。这一路上,连赞市长自己当导游、做解说,带着我走街串巷,听他如数家珍地讲述每处风景背后的故事。那些记忆中的风景,一下子就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对我

亲爱的南安家人、各位踏上这片土地的旅人朋友们:

大家好!这次我要特别感谢张桂森书记、王连赞市长的盛情邀请,让我这个离家的游子,能以“文化旅人”的身份重新回到家乡南安。这一路上,连赞市长自己当导游、做解说,带着我走街串巷,听他如数家珍地讲述每处风景背后的故事。那些记忆中的风景,一下子就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忘的旅程。假如要用最短的言语来谈谈感受,那就是,周游故里,连连点赞”

我十九岁之前,几乎所有的时光都留在南安。这座城市,对我来说,既熟悉,又带着几分说不清的陌生。在我心中,南安一直是无边无际、天地广阔的模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南安正是这种深沉又深情的存在,她将万千故事,化在一砖一瓦里,一草一木间。

大学毕业后,我离开了家乡。二十多年来,我走南闯北,国内国外都去过,也算见过一些世面。原本以为,走过那么多地方,如果再回南安,定会觉得她变小了,平淡无奇了。可这次回来,我才发现,她远比我想象的更辽阔、更深远,也更曼妙。那种感觉,是一种说不出来的震撼和触动。

完全可以断言谈起泉州旅游,南安就是一个最大的“灯下黑”,也可以这么说,南安是大泉州文旅版图里最被低估的宝藏南安的美,往往外人不识其珍,而许多自家人,也未必尽晓其妙。

这次到康美拜谒千年古刹雪峰禅寺,祖师殿里有一块乾隆年间的老匾额特别醒目,我盯着它看了好久。大家猜猜上面写着什么?就三个字,“是什么”——这个简单的发问,恰如禅宗所言的“人生三境界”,宋代青原惟信禅师曾道破此中玄机:“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其实,我们看故乡的过程,差不多也是这样。我年少时看南安,“看山是山”,南安是家乡,是具象的山水、街道、食物和亲人,答案如此简单直接;走过许多地方后,本以为到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便开始用外界的标准(比如“繁华”“规模”“名气”)来评判南安,总觉得家乡哪里还“不够”,心里多少会有一些迷茫和失落。直到这次回来,我静下心,慢慢品味,才恍然发现,只有放下那些外在的尺子,用真切的生活阅历去重新感受,南安的那种辽阔、深远和曼妙,才会真正浮现出来。此时的南安,她的好,不再需要和谁比较,而是她自身的生命底色透出来的光。我想,这大概是有些“看山还是山”的境界了。

带着这种新的感悟,我决定国庆中秋再回南安。我将邀请我的挚友和亲人同行,一起重新校准看故乡、看世界的视野尺度。

那么,南安到底“是什么”呢?

以前我不甚了解,但通过这次深度探访,我找到了答案:南安,是当之无愧的闽南母城,一座值得向全世界推荐的闽南文化原乡。

如要读懂闽南的千年文脉,南安是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说得更透彻些,在长达四百四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南安一直是闽南地区的政治和文化中枢。那段辉煌的历史,奠定了她作为闽南文明核心枢纽的地位。要了解闽南,就无法绕过这片曾承载半壁荣光的中心之地。其历史脉络是这样的:早在三国时期,整个闽南地区设置的第一个“县”叫东安县,治所就在今天的南安丰州;当时东安县管辖今天莆田、泉州、厦门、漳州一带地区。从公元260年置县伊始,直到唐朝中期(约公元700年前后),这种区域中心的位置才从丰州逐渐转移到如今的泉州市区。可以说,南安无论为县、为郡,还是为州,都一度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就是说,闽南文化是从这里生根发芽的。

我们知道,很多文明的诞生、文化的孕养离不开水。大家知道晋江吧?它最初的名字,就叫“南安江”。正是我们脚下的这条母亲河,哺育了最早在这里扎根的晋人,后来才因为他们的聚居而得名“晋江”。

有了母城和母亲河,南安的脚步就走向了世界。大家去九日山看看,山上那些珍贵的祈风石刻,和曾经千帆云集的金鸡古港,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宋朝的官员在九日山为远航的船只举行盛大的祈风仪式,祈求顺风平安,而船队,从山下的金鸡港扬帆启航,驶向世界。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是泉州申遗成功最硬核的底气之一。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底蕴,南安很早就成了文人雅士、贤达名流的荟萃之地。从唐朝的姜公辅、秦系,到开闽南文风之先的欧阳詹,还有后来的韩偓、朱熹等人,许多文化巨匠都在南安讲学、著书、生活。是他们的到来,让南安的文脉在晋代兴起,在唐代显著,到宋代达到鼎盛。因此,论资历,“南安”是闽南文明最古老的存在,而“丰州”就是这颗古老心脏最初跳动的地方。所谓“先有南安,后有丰州,再有泉州也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说,南安不只是地理上的母城,更是闽南文化当仁不让的文脉源头。这一切加起来,才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有根、有魂、有故事的南安。

今天我们置身于这无可替代的闽南母城,或许更能懂得:故乡,之所以是伟大的容器,正因她能从容接纳每一个人的去和留,也能激赏所有的出发和归来。可想而知,南安这座跨越千年的容器中,积淀了多么厚重的能量,秘藏着多少璀璨的瑰宝。而这份宝藏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它是一座可以被全方位体验的“海陆空”三栖文旅超体。

先来说海这一面。九日山、五里桥、郑成功文化旅游区、奎霞村……这些地方,不只是景点,更像是能让人穿越的入口。南安是海丝的源头,这里的海,不只是一片水域,还是一本摊开来的写了上千年的海洋文明史书。

如果往内陆走,官桥蔡氏古民居、眉山观山村这些地方,则是另一种味道。那种红砖古厝、田园炊烟的闽南人家烟火气,会让人瞬间安静下来。

如果要从空中俯瞰大地,那九都的滑翔伞基地、清境桃源就是上上之选了。那种上天入地、山海相连的壮阔,绝对会给人全新的视角和心跳加速的体验。如果想从高处继续看风景,还可以入住蓬华镇天柱山山顶的太空舱,在万籁俱寂之时打开天窗,仰望南安最纯净的星空,而第二天早晨,当你在翻滚的云海和壮丽的日出中慢慢苏醒,可能就知道什么叫“登天柱,得天助”了。

所以我说,南安是真的“三栖”,海有历史的深度,陆有生活的度,空有视野的高度。这座城总能以不同的方式,安放人们渴望逃离又想寻求归属的灵魂。这样的地方,谁来一次,都会印象深刻。

但讲实话,这次回来,我特别好奇:市长会带我们去哪里转转呢?

没想到,傍晚刚到南安,就被请去吃了一席“成功家宴”。这顿饭,将南安的美食底气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南安美食有底气?因为除了“成功家宴”十道主菜,更有其延伸出来一百多道“成功”系列菜,锅气十足,食材新鲜,做法地道。除了这些,下面二十个乡镇还各自捧出了自己的“拿手好菜”,金淘的豆干宴、洪梅的山海宴、九都的山美湖鲜、眉山的全茶宴……还有我老家的“东田盛宴”,每道菜都带着本地风土人情的物产精髓和情感底色。我相信不管是谁来南安,都会被这份用心和味道深深打动。

第二天早晨开始旅行,我们第一站去了九日山。最打动我的是山上的88方石刻,这些守望城市千年的遗珍,堪称一部刻在石头上的不朽史册。不仅记刻着古代官员为远航船只举行祈风仪式的庄严场景,也留下了古人在九日山饮茶赋诗、临风对谈的生活细节。上面写着古人如何在山上设宴,好酒好菜招待朋友,还有歌舞助兴;他们也用山下的菩萨泉水泡茶,带着酒上山边喝边聊。那个时候,人站在九日山顶,可以一眼望见整个泉州城,还能看到晋江。江面特别开阔,风吹过来,大家就那样对着江水、迎着海风,一边喝酒一边放声唱歌。那种感觉,既自在,又豪迈。市长告诉我,九日山最后一方石刻特别有国际范,因为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留下的石刻。这相当于官方认证的“到此一游”,可以说是历史以来最有排面的留言了。当然,人家自己留言行,可不允许别人再刻了。

我们第二站去了石井镇。这里有郑成功纪念馆、碑林,透过那些老物件和珍贵史料,可以完整地看到这位民族英雄收复台湾的壮阔一生。让人心潮澎湃的是,当我们站在郑成功纪念馆望出去,视线越过海面,金门岛清晰可见。这个时刻,历史和当下,就在这一种凝视的目光中交汇了。接着我们拐到了石井的岑兜村,这个村子是闽南高甲戏的发源地。刚进村,悠扬的戏腔就飘进了耳朵。村里有一座特别的戏台,巧妙地借了一片老屋废墟搭建起来,那是一座古趣盎然的露天戏剧博物馆,门墙上刻着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联:“扮文扮武演谁像谁,谈古论今有甚说甚。”市长介绍说,现在的岑兜,不只有发扬高甲戏,还包容着各式各样的戏剧,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村里每年都有戏剧节,真正成了一个戏窝子。所以我笑着叫它“戏兜子”。市长说,这名字,贴切又鲜活,以后就这么叫。

午饭后,我们踏上了“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桥。阳光洒在桥面上,每一步都像踩在时光的脉络上。在桥的附近,是稻浪环抱的露天剧场,是倒映云天的彩虹餐厅;那个长在田间的老树岛,还飘散着咖啡香。这种跨越时空的景象并置,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沉浸和震撼。在这种地方,人会自然而然松弛下来,比如我和市长忍不住就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有一种被自然和人文同时包裹的安心感。

出了五里桥不久,听市长说附近就是著名侨领和慈善家吕振万先生的老家朴一村,村子有三千多人旅居在海外,村子也特别有意思。我一下子来了兴趣,提议拐过去看看。一进村我就被震撼到了。这里的每一片砖瓦、每一条巷弄,都是闽南人生活的原真样貌。那些红砖古厝、宗祠庙宇,不仅是建筑,更是血脉和记忆的容器。走在村里,我非常好奇,这里怎么可以这么干净呢?!后来我才知道,朴一村有一支五百多人的义工队,每周六雷打不动地出来打扫环境,正所谓“一方净土一方人”,才共同维护出了眼前这派整洁清新。可以说,这种公益的举动在农村当中是很不容易的。说实话,这是我近年来所走过的闽南乡村最干净、最具精气神的一个。说起南安的乡村,不得不提石井镇的奎霞村,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闽南滨海古渔村。这里的老建筑群,既有闽南传统古大厝,也有中西合璧的红砖洋楼,是华侨文化和渔村文化在闽南最壮丽、最动人心魄的立体画卷之一。所以在我看来,来南安,光是走走这些村子,就足够让人震撼了。

其实现在的南安,文化旅游的格局早已超越了零散的景点堆砌,反而呈现出一种有机的、深度交融的生态。南安文旅表面看似分散,实则像是精心织就的锦绣,每一处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连缀起来,说是星河璀璨也不为过。所以说,这样的南安,不要说国庆中秋八天假期,即便给你一整月的时间,也只会觉得越深入、越沉醉,越发觉时间远远不够。

最后一站,是乘船夜游西溪。市长告诉我,曾有一批重要客商来南安考察,晚饭后他带客人沿西溪缓行,看两岸灯火倒映水中,光影交织之间,南安的古今脉络在夜色中渐渐清晰。正是这般动人的夜景,让客人最终下定决心在此投资。

但南安真正的好,不只在于风物丰盛、景点繁多,更在于这一方水土所孕养出来的“人”的温度。这里先有欧阳詹开闽南文脉之先,后有李贽思想照亮时代,更有郑成功肝胆义烈昭示民族之魂,文治武功,代有才人,这是南安深厚的底蕴。而更让人动容的,是寻常南安人骨子里的那种淳厚、热诚和豪爽。南安人天生好客,从某种角度来说,南安人待客比对自己还要好,还要周到,这种不计回报的付出,早已内化为大家共同遵循的待客之道,成为一种真诚宽厚、乐于分享的集体人格。这份源自人心的温暖,才是南安最持久、也最动人的风景。所以,如果谁在南安有朋友,那真是来这里旅游最好的理由。南安人待客,一个电话,随叫随到;你想聚到多晚,街边的店铺就亮灯到多晚,好像整座城都愿意为你的尽兴而守候。市长说了,这个假期,南安更是把心意落到实处:公交免费、停车免费、消费券直接送到你手里,专车接驳无微不至。你会发现,南安人不是在经营旅游,而是在迎接归人。南安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轻轻告诉大家:“来南安,就是回家了。”

总之,这趟回来,我想了很多。站在南安的山海之间,不仅眼界宽了,心胸也开阔了。是那些具体的风景、那些沉淀下来的人和事,让我重新梳理了自己对家乡、对世界的理解。可以说,这就像是一次回乡途中,一次微小却真切的内心觉醒。而这份觉醒,也让我想起《易经》中的一句话“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无论是一座城还是一个人,生命都需要这样的开合节奏。开门为“乾”,是创造、进取,是迎向外界的朝气和活力,如同我们推开家门迎接晨光,开始新的探索。关门为“坤”,是沉淀、涵容,是向内积蓄的静定和安宁,如同夜晚掩门沉思,回归本心。这一开一阖、一动一静之间,生命得以呼吸,文明得以延续。唯有在这样的动态平衡中,才能“往来不穷”,生生不息,抵达真正意义上的“通”。

我们所处的时代,本应是一个能够从容开合、收放有度的时代。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敢于“辟户”开拓,却怯于“阖户”内观;热衷于向外延展,却疏于向内扎根。这种开合之间的失衡,让我们虽步履不停,却难抵深远。因此,作为南安人,我们既要传承“爱拼敢赢”的精神,也要懂得回归故土,向内观照适时休憩、享受生活

所以,这个国庆中秋长假,我会在老家南安。如果你来,欢迎找我,我们可以一起聊聊这片土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阖一辟,往来不穷。

谢谢大家。

一审:尤逸群 | 二审:苏敬元 | 三审:林培元点亮转发分享更多人

↓ ↓ ↓

来源:南安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