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联合主办的“锦绣华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藏古代服饰精品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展示馆开幕。
9月26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联合主办的“锦绣华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藏古代服饰精品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展示馆开幕。
本次展览是巴州博物馆馆藏的小河墓地、扎滚鲁克古墓群、楼兰墓群和营盘墓地出土的纺织精品首次集中走出新疆,汇集了青铜时代至魏晋时期的45套(126件)珍贵服饰文物,呈现了毛织、丝织、毡制、染缬、刺绣等多种工艺,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审美追求。
开幕式上,展览联合主办单位代表共同出席仪式并致辞,对展览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给予充分阐释。随后,观众在策展人带领下参观了展览,深入了解巴州出土纺织品文物所承载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记。
第一单元“沙埋文明”,展示了小河墓地棺椁及出土文物。小河墓地是塔里木盆地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之一,距今4000至3400年,小河先民以毛褐裹身、巧编经纬,构建起原始而完整的服饰体系。
巴州文博院交流推广科副科长陈莹说:“这些遗存不仅反映了史前西域地区的衣着风貌,更为研究早期人类如何以服饰和色彩表达信仰、建构身份提供了宝贵线索,是丝绸之路开辟前夕文化交流的早期注脚。”
展柜中的棺椁像一艘“船”,木棺两端设有竖向木板挡板,棺木上方的盖板由多个小木板拼接而成,造型很是奇特。巴州文博院交流推广科副科长陈莹说:“这个‘船’是无底的,木头都是胡杨木,棺前的立木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也展现着他们的生殖崇拜和信仰,这种葬俗形式是极为罕见的。”
第二单元“昆仑绿洲”展示了距今约3000至2200年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的毛织品。巴州文博院交流推广科副科长陈莹介绍,这些毛织品以红、黄、黑为主,图案规整,技艺成熟,反映出当时该地区毛纺工艺的高度发展。
第三单元“丝路交汇”讲述了神秘的楼兰故事。楼兰墓群位于罗布泊西北,若羌境内,涵盖青铜时代至魏晋时期墓葬,距今4000年至1700年。
墓群中出土大量公元3-4世纪的丝织品,包括锦、绮、罗、娟、绣等品种,也发现有不少色彩绚丽的毛织物。
巴州文博院交流推广科副科长陈莹说:“楼兰墓群出土的丝织品以汉锦为代表,其特征图案多为云气动物纹,再配以吉祥文字,文字内容可分为吉祥祈语、政治祈语、弘扬儒教教化及社会价值理念的祈语,以及根据西域绿洲城邦或边疆民族的审美和功利目的而专门织造的双语文字。”
第四单元“东西荟萃”展示了营盘墓地出土的文物。营盘墓地位于尉犁县孔雀河北岸,处于丝绸之路“楼兰道”要冲,所出汉晋时期墓葬132座。墓中纺织品保存完好,种类丰富,涵盖丝、毛、棉、麻等多种材质。丝织物多源自中原,工艺精致;毛织物以本地制作为主,部分融合西方技法。多元织造传统的交汇,呈现出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深层交流的真实图景。
展览展出的部分文物精品曾由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保护。本次展览也是第四届“天然染料双年展”的主题展览之一,将持续至2026年3月。同期还将举办学术讲座与公众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精选图片:
毡帽
年代:青铜时期(距今约4000-3400年)
出土信息:2003年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收藏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变体回纹缂毛
年代:早期铁器时代(距今约3000年)
出土信息:1989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
收藏单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
栽绒毯残片
年代:东汉(公元25-220年)
尺寸:残长60、宽38厘米
出土信息:2002年若羌县罗布泊北方城墓葬出土
收藏单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
瑞兽纹锦
年代:汉晋(公元前202年-316年)
出土信息:1980年若羌县楼兰故城孤台墓地出土
收藏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方格四瓣纹罽
年代:东汉(公元25-220年)
出土信息:1989年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
收藏单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
刺绣香囊
年代:东汉(公元25-220年)
出土信息:2001年尉犁县老开屏墓葬出土
收藏单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
来源:杭州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