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悉,这艘船当年共搭载有6箱银子、300多吨的锡锭,而其沉没的海域正好处在中国南海。那个时候,英国用上了最顶尖的仪器设备进行探测,不过直到将预定海域搜了个遍,都没有找到沉船的踪迹。
1987年8月,英国救捞公司携手广州救捞局,试图在上、下川岛海域找寻东印度公司一艘名为莱茵堡号的沉船。
据悉,这艘船当年共搭载有6箱银子、300多吨的锡锭,而其沉没的海域正好处在中国南海。那个时候,英国用上了最顶尖的仪器设备进行探测,不过直到将预定海域搜了个遍,都没有找到沉船的踪迹。
这一天,海底收纳像往常一样被投入使用,忽然,仪表盘显示海床表面有一个很小的凸起,不过这个小凸起仅为1米见方,显然和排水量达800吨的莱茵堡号不相匹配。
然而中方代表尹干红却对这股异常颇感兴趣,他当即决定派出潜水员下水一探究竟。
这时海水深度达23米,由于洋流致使海底的泥沙飞扬,其能见度几近为零。借着微弱的灯光,潜水员才在凸起位置触到了一个物体,再仔细一看,这东西竟然是船的桅杆。难道它就是英国失而不得的莱茵堡号吗?
随后,尹干红在和英方代表商讨后,决定利用机械爪进行打捞,看看它到底是何方神圣。这第一爪,连泥带沙抓到了不少东西,不过在除去泥沙之后得到的却只是些金属铁屑。尽管收获不多,但尹干红仍不甘心,他决定再试一次。
然而让在场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一次的抓取竟然意外揭开了一个沉睡800年的秘密。随着满满一斗腾空而起,一堆裹着泥沙的瓷器碎片呈现在了诸位面前。这又是何物?
由于事关重大,尹干红随即将打捞上来的样品送回广东博物馆进行鉴定。这次带回的样本共包括有247件瓷器以及铜器,经过鉴定,这些样本全部都源自宋元时期。又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处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为此专家认为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将不可估量。
当时,专家将这艘意外发现的沉船取名为“川山海域宋元沉船”。在90年代初,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创始人俞伟超将其更名为“南海一号”。
当然,由于整个中国海域的古代沉船量巨大,所以已经很难断定它是哪一艘沉船了。
时间来到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和日本水中考古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启了对“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成立以来,在中国海域进行的首次考古调查,这次调查也被认为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
通过声呐探测,调查队在1987年发现沉船位置以西的100米处,找到了南海一号沉船。
11月19日,广州打捞潜水员周信在水下摸索到了一块凸起物,随后两个日本的潜水员去到他身边,通过模糊的触觉感官,实现了对凸起物的表层测绘,包括有平面以及它的剖面图,这也是南海一号首张现代图纸。
而南京一号之所以会形成凸起,是因为船只在跌落到海底之后,随着海水不断侵蚀,海洋中的大量浮游生物会附着在其表面,并渐渐形成团状物体,这在考古中也被称之为凝结物,凝结物是发现沉船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过由于缺少技术和资金支持,最终这项发掘计划被搁置了。
时间来到1999年,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广东考古研究所接到香港特区政府邀请,前往香港迪士尼用地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在张松和张威先生的一同宣传下,作为香港商人的陈来发先生,随即创建了中国水下考古协会,并发起募捐,最终为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工作募集到了120万港币。
2001年4月,在陈来发先生的资助下,12名中国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开启了对沉船遗址的搜寻、定位工作。这一次,南海一号的具体坐标又比先前偏了15米。
2002年3月到5月,考古队对沉船展开了一次精细的挖掘、打捞工作,共捞出金、银、铜、瓷、铁类文物4000余件,其中多数都是十分稀有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文物珍品。
这些文物主要以瓷器为主,包括有福建德化窑、景德镇窑和龙泉窑系等高质量佳品,并且大部分文物还完整得保留了下来。根据估测,整船文物超过了7万件。
此外,一名水下考古队员从海底取下了一块船板,并发现这块船板保存得非常好,几乎没有腐蚀。
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根据目前的推算,这艘沉船至少有800年的历史,在遭遇800多年的海水侵蚀,它是如何得以保全的?
其次,在发现第一批瓷器的时候,有考古学家和媒体就估测,这艘沉船的价值已经达到了3000亿美元,要知道,当时广东省一年的GDP才200亿美元,那这个惊人的估值是如何得到的?
最后,南海一号在2007年12月22日时就被整体打捞上来,并入住了水晶宫,那么它具体是被怎么捞上来的呢?
其实,在南海一号被发现之前,还曾发生过几起让国人愤慨却无可奈何的事件。1985年,一个名叫迈克·哈彻的英国人在中国南海水域发现了一艘中国商船,并从这艘船上打捞了一大批中国古瓷器。
之后,哈彻将这批精美绝伦的瓷器运到荷兰阿姆斯特丹进行公开拍卖,一时间引起了全球轰动。
在当时,中国庞大的海域还无法得到全面维持,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海洋文物保护法,而哈彻趁此机会在中国南海盗挖了多艘沉船上的瓷器,其总量少说也有100万件。
而为了让这些精品达到弥足珍贵,甚至绝无仅有的地步,他曾经亲手毁坏了60多万件瓷器,最终将23.9万件世间佳品拿去拍卖。
面对中国文物源源不断地流失海外,中国政府曾多次和哈彻交涉,不过最终却没能阻止拍卖会的进行。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决定派人参加这场拍卖。
当年,中国瓷器专家耿宝昌和冯先铭带着3万美金抵达荷兰,得到的指示是先买几件瓷器用以研究。
然而,让二位没想到的是,这场以南京船货(The Nanking Cargo)命名的拍卖会,居然吸引了全球各路顶级富豪。而在走进会场的时候,佳士得公司还有意将一号牌交给了两位专家。
不过在10天的拍卖活动中,这块一号牌始终没能被举起来,因为这批瓷器的成交价基本都高于起拍价的10倍,3万美金根本不够看。
等回国之后,耿宝昌向国家文物局写了一份书面报告,建议中国考古应该向水下考古拓展。于是乎,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耿宝昌
也是这个时候,南京一号来了。
据悉,当初有一个和南海一号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瓷碗,就曾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南京一号是整船、成批地被打捞,其价值自然是无法估量的。那么,南海一号为何没有被海水腐蚀呢?
实际上,南海一号沉没的水域本身含氧浓度不高,在船只沉入水中的短时间内,就被海底的淤泥所附着,使得船体与外界隔绝开来,从而避免遭受氧化、洋流破坏。
其次,南海一号是用松木打造的,所谓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松木本身就是很好的抗浸泡材料。在这两方面的综合下,船体才能得以在海底休眠数百年而不被侵蚀。
除此之外,南海一号具备有水密隔舱,并且每个隔舱都有许多外销瓷器,它们整齐排列在一起,大瓷器套着小瓷器,以最大程度节省了空间和运输成本。
水密隔舱技术起源于唐朝,简单点来说就是将一个个舱室单独隔断。倘若船体在航行过程中出现了损伤,那么海水只会涌入受损的舱室,即便有一两个水密舱室受损,也不会危及到船只的安全。
为此也有人估测,当年南海一号在下海之前,很可能装载了满负荷的货物,导致船体吃水过深。沉船的这片水域虽然有20多米深,但是在800多年,海底距海面可能只有不到5米。
此前那些没有超载的船都能顺利通过,但这艘船由于吃水太深,船底板碰到了礁石直接坐滩沉沦。而就在各种猜测接踵而至之时,我国却提出了一个无比疯狂的计划,那就是将这艘沉船完完整整地捞上来。
起初,考古队计划一层一层,分片区对南京一号进行发掘,等文物打捞完毕再捞沉船。
不过,南海一号所处的海域能见度极低,加上船体太大,淤泥太厚,此外还要受到季风、气候影响,一年真正适合作业的时间并不多。可能今年把淤泥清理干净,明年又覆盖满了。而在经过多方权衡之后,考古人员决定将南京一号整体打捞上来。
打捞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找准沉船的具体位置,并打下定位桩;第二,用一个巨型沉井,罩住整个沉船;第三,挖空两边淤泥;第四,在沉井底下穿引钢梁;第五,起重机起吊,将沉井放在全潜驳中。最后,全潜驳把沉井运到指定位置。
虽然这个过程听起来好像并不怎么难,不过要真正实施起来可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南海一号长30米,宽达10米,高4米,但当时中国根本没有吊起这么大沉井的起重设备。所以真想要打捞,也只能再等一等,而这一等,就是四年。
2007年,广州打捞局斥资6亿、耗时两年打造了亚洲第一大起重工程船——华天龙号起重船。同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被正式起吊。12月22日上午10点,南海一号举行了出水仪式。为了这一刻,中国花了20年。
之后,半潜驳船将南京一号运到了为它刚建成的新家,阳江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并入住水晶宫。
这次打捞工作总共历时9个月,耗资1.5亿人民币,建设博物馆又用了1.5亿,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南海一号”沉船残体长度为22.1米,最大船宽约9.35米,它也是至今沉船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截止2019年,南海一号清理的船载文物达到了14万余件,预计文物总量为16万件,可谓浩瀚。
来源:遥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