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产业技术创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8:31 1

摘要:▲9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专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市发展改革委、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经信局、市人才局、海淀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

▲9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专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市发展改革委、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经信局、市人才局、海淀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洪朝: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北京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局坚持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引领,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线,以构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为支撑,持续优化产业创新资源布局,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一是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统筹央地资源联动、错位接续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主导重大技术路线选择,率先突破重大产业技术。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创新主体,跨学科、跨领域开展有组织创新。系统梳理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卡点问题,支持三地企业“揭榜挂帅”,赛马攻关。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突破成果,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备核心创新能力的大中型企业,支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全市大中型企业已建设147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覆盖高精尖产业全领域,成为引领产业技术突破的中坚力量。引导中小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构建从孵化培育到标杆引领的全周期培育体系,实现“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千家”的“双破万一过千”目标,连续三年保持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第一城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产业技术创新,2021年以来,我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由211.9亿元持续增长至2023年的303.6亿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

三是加快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京建设,推动企业与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研机构深度对接、协同联动,服务战略科技力量围绕产业需求开展跨平台跨领域合作,开展有组织科研,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设产业界主导的创新中心,落地全国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建成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国地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市区协同共建了开源芯片研究院、超高清视频协同创新中心等14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策源地,形成了“香山”核、5G+8K制播车等关键国产化产品,有效支撑了我市重点产业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建设。系统布局制造业中试平台,支持建设了医疗机器人、工业母机、工业芯片等10家中试验证平台,初步建成覆盖多领域、多环节的中试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工作部署,紧扣推进新型工业化主题和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新内涵的高精尖产业结构,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提问

记者:我们注意到当前北京市经信局已围绕产业科技创新搭建创新平台,为了更好地助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目标实现,下一步产业创新怎么干?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北京立足自身优势,从机制建设、体系构建、平台支撑三方面发力,扎实推进科产融合工作。

一是健全科产融合统筹推进机制。我市推动成立跨部门“科产融合发展工作推进小组”,统筹科技与产业政策资源,制定产业链图谱、明确攻关任务和强链补链方向。下一步将建立动态评估反馈机制与产业链韧性监测指标体系,定期评估技术攻关能力,动态调整支持政策;依托智库和大数据平台研判全球产业链趋势,提前布局前沿领域。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产业链薄弱环节,为关键技术攻关提供长期金融支持,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堵点。

二是构建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我市加速构建“企业主导、平台支撑、生态协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院所,在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开展全链条协同攻关,深化“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模式,以“揭榜挂帅”突破技术瓶颈。同时,联合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企业集成创新;推进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推行“产业导师制”,培养卓越工程师;建立“产业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按阶段给予差异化支持。

三是加强科创平台载体建设。持续完善产业创新平台政策体系,围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孵化不同环节布局各具特色的产业平台。推动产业创新机构与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合作,共同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加大中试平台建设力度,支撑产品性能参数优化、生产工艺定型、小试中试生产,助力新技术新产品快速迭代并实现产业化。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上下游、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引领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推动优势领域市级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支持引进国际一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集聚高水平创新团队。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各项举措,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