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北京人爱玩、会玩是出了名的。提笼架鸟斗蛐蛐,熬鹰放狗打秋围,样样在行。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玩法,慢慢形成了独具京味儿的“玩物”文化。一进深秋,就到了斗蛐蛐的好时节,老北京讲究“无规矩不成方圆”,就连这小小的蛐蛐,从选、养到斗,每一步都藏着大学问。
老北京人爱玩、会玩是出了名的。提笼架鸟斗蛐蛐,熬鹰放狗打秋围,样样在行。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玩法,慢慢形成了独具京味儿的“玩物”文化。一进深秋,就到了斗蛐蛐的好时节,老北京讲究“无规矩不成方圆”,就连这小小的蛐蛐,从选、养到斗,每一步都藏着大学问。
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图源北京日报
蛐蛐的学名是蟋蟀,又名促织。因为“促织鸣,懒妇惊”,蛐蛐一叫就知道是秋天到了,天气渐凉,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
斗蛐蛐的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唐朝天宝年间,明清两代是斗蛐蛐的鼎盛时期。明朝宣德皇帝十分爱好此项活动,在他的带动下,一条好的蛐蛐价至数十金,是名副其实的“蛐蛐皇帝”。
万历年间人蒋一葵所写的《长安客话·斗促织》曾有记载:“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
明《御花园赏玩图》所绘成化皇帝斗蛐蛐的场景 图源北京晚报
到了清代,出现了专业的卖虫人和捉虫人。之前人们捉虫,都是在城里的墙角处、土堆里,但是要想捉到好虫,就得去郊区,因为山里的蛐蛐善斗。
北京盛产好蛐蛐的地很多,比如西山福寿岭、苏家坨、昌平十三陵等。明朝人刘侗、于奕正编著的《帝京景物略·胡家村》也曾记载过:“永定门外五里的胡家村‘荒寺数出,坟兆万接,所产促织,矜鸣善斗,殊胜他产’”。
根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记载,永定门外5里有个胡家村,也有胡村,由于村里有很多荒废的寺庙,所以这里的蛐蛐都十分好斗。现在随着道路的各种规划,已经没有这个地名了,大致就在蒲黄榆地铁站附近。
图源北京日报
掏到好蛐蛐,得拿到城里卖。那时卖蛐蛐的地方除了白塔寺、隆福寺等庙会外,在北新桥、东四牌楼、琉璃厂、果子市等地也有常设的摊位。这里卖蛐蛐的,不只有北京的,还有河北、山东等地的。
山东的蛐蛐也是出了名的,乐陵、宁阳、宁津等地,都盛产品种优质的蛐蛐。宁阳的蛐蛐因量多质优,性情刚烈被誉为“江北第一虫”,宁津的蛐蛐也是圈内出名的“最强斗士”。
买完蛐蛐,也不是全部养起来,还得再精挑细选一番。得挑那种脑袋溜圆、脖颈粗壮的,牙口健壮且色泽以金红、黑色为最佳的,腿得又长又结实的。尤其得看好雄性还是雌性,尾部两叉儿的是雄性,雄性善咬斗,可别养到最后让雌性的也混迹其中了。
图源正阳书局TheGateway
不过,养蛐蛐的人里,并非人人都为“斗”而来,也有不少人更偏爱纯粹的饲养之趣,以不斗为乐。正如民俗学者王世襄在记载中提及的,从前宣武门外山西街有户陶家,家中陶七爷、陶八爷、陶九爷,都是京城圈里有名的养蛐蛐行家。
其中,七爷陶仲良名声尤盛,他与李桐华、赵爽秋、胡子贞、吴彩霞等人,各有一套独树一帜的养虫诀窍,个个都是远近闻名的“蛐蛐把式”,他们养虫的手艺精湛,把这份玩虫的功夫琢磨到了极致。
养蛐蛐的器具也颇有讲究,最常用的便是蛐蛐罐。讲究些的,会选用年份久远的澄泥罐;寻常些的,瓷罐、陶罐也能将就。罐底得用稀糯米汁混合蚯蚓粪铺平,再细细夯实。
罐里还得有水槽儿和过笼儿,水槽儿自然就是蛐蛐喝水的工具,过笼儿就是蛐蛐的小窝。其两端有洞门,可容纳两条蛐蛐,因为雄性蛐蛐需要过铃(交配),所以得给它安排一个雌性蛐蛐配对,据说配对后的雄蛐蛐再参加比赛就会变得攻击性强。
喂养也分为不同阶段,起初要喂经水焯过的青菜嫩叶、去了皮的熟绿豆,再添上几粒米粥,每日得喂两到三次;等蛐蛐稍大些,主食就换成小米、白薯、玉米面和各类豆类,期间还得搭配些胡萝卜、苹果补充养分;要是蛐蛐快到开斗的时候,还得特意给它“加餐”,如虾肉、鸡蛋白、煮熟的肉皮之类的,好让它养足体力,斗起来更有劲儿。
王世襄先生珍藏的各类家伙事儿 图源正阳书局TheGateway
斗虫,也就是“蛐蛐局”,一般选在白露前后“开盆”(攒局斗蛐蛐)。
一些专门养蛐蛐的人备好战场,得下请帖约人,请帖外皮一般会写“乐战九秋”,有点下战书的意思。
比赛现场有专门负责给蛐蛐称重的人,以其重量化划分量级,以示公平;有专门负责记录战况的人,让战局一目了然;还有专门的裁判,掌控全局。
比赛一开场,随着一声“搭牙”的号令,战斗正式打响。此刻,两边的蛐蛐主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锁在斗盆里,一颗心全跟着自家的蛐蛐悬着。
图源网络
盆里的蛐蛐们斗得更是激烈:有的性子急,上来就直扑对手,用那钳子似的大牙死死咬住对方的身子、腿脚、脑袋或是脖颈,分毫不让;有的则透着股狡猾劲儿,静候时机,等对方松懈了,再突然发动袭击,打个措手不及。其精彩程度不亚于摔跤比赛,极具观赏性和刺激性。
等胜负见分晓的时候,裁判会高声喊一句“提”,是说胜负已定,得赶紧把各自的蛐蛐从斗盆里提出来,结束战斗。
过去,斗蛐蛐可能只是地方性的活动,如今蛐蛐也有了全国比赛。全国各地会组织不同主题的蟋蟀比赛,成立蟋蟀协会等。比较出名的就包括“全国电视蟋蟀争霸赛”,自2011年起,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全国电视蟋蟀争霸赛,通过电视和新媒体同步直播的方式,还原蟋蟀激烈的比赛。今年,第十三届全国电视蟋蟀争霸赛也即将亮相。
在老北京的“玩”文化里,“花鸟鱼虫”是公认的四大雅趣,而“鸣虫”之中,又以蛐蛐、蝈蝈、油葫芦、金钟儿最具代表性,被称作“四大鸣虫”。
其实说到底,在“玩物”这件事上,从不论你是锦衣玉食的贵人,还是寻常巷陌的百姓,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雅致,也正是老北京“玩物”文化最动人的地方。
关于京味“玩物”蛐蛐,您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进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边如果有特别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发布租房、寻人、寻物等信息,
都可以联系我们。
.end.
来源:北京西单传统文化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