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军前阵子的回应还带着神秘,转头就在发布会上玩了把大的——直接跳过小米16,把新品命名为小米17,明晃晃地跟iPhone17站在了同一条赛道上。
“别催了,手机还在做,而且会很厉害!”
雷军前阵子的回应还带着神秘,转头就在发布会上玩了把大的——直接跳过小米16,把新品命名为小米17,明晃晃地跟iPhone17站在了同一条赛道上。
现场大屏幕上,两款手机的参数表并排铺开,雷军拿着小米17 Pro Max来回比划:“性能、续航、影像,咱们一项项比。”这架势让不少看直播的普通人犯了嘀咕:当年靠性价比起家的小米,真的有底气硬刚iPhone了?
发布会上的雷军把“对标”写在了明处。
讲到性能,他直接晒出跑分图:“骁龙8 Gen5至尊版芯片,多核得分比A19 Pro高12%,《原神》满帧跑半小时,机身温度还低2度。”
聊到续航更是底气十足,7000mAh的大电池配上100W快充,“早上洗漱时充10分钟,就能撑一整天,再也不用带充电宝挤地铁”。
最戳人的是价格,小米17标准版4499元起,比iPhone17便宜了1500元,雷军对着镜头笑:“高端体验不该是奢侈品。”
这种直白的对比,不像技术宣讲,倒更像跟街坊邻居算账,一下就把普通人的注意力拉满了。
作为普通消费者,该不该买小米17?至少三个理由让人动心。
首先是续航和快充的“刚需暴击”,iPhone17充满电要一小时,小米17二十分钟就能搞定,7000mAh电池让重度使用者告别“电量焦虑”,出差忘带充电器也不怕。
其次是接地气的生态联动,家里有米家空调、扫地机器人的话,用小米17能直接操控,比iPhone的生态更适配国内智能家居场景。
最后是实在的价格优势,同样的旗舰配置,能省出大半个月工资,对预算有限但想换高端机的人来说太有吸引力。
小米敢这么硬刚,底气藏在SU7的成功里。这款定价50多万的电动车,曾在赛道上跑赢保时捷,让不少人刷新了对小米的认知——原来小米也能做高端产品。
抖音上有博主算过账,小米五年研发砸了超千亿,SU7积累的供应链资源和高端品牌认知,正慢慢迁移到手机上。
就像邻居家以前卖平价杂货,突然开了家高端生鲜店还火了,再卖精品零食时,大家自然愿意多看看。
雷军显然想借SU7的“东风”,把手机的高端形象立起来。
但很多人心里有个坎:小米和iPhone之间,不还隔着华为吗?
数据确实没骗人,8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苹果和华为占了近90%,小米的份额才0.23%。
华为靠折叠屏和自研技术站稳了脚跟,而小米还在追赶。
不过换个角度想,小米的对标策略本就没打算一步超越,而是精准卡位“性价比高端”——用比华为中端机略高的价格,提供接近旗舰的体验。
对不想花8000多买华为、又觉得iPhone性价比低的人来说,小米17刚好补了这个缺口。
其实小米的野心早有铺垫。
从SU7用“性能比肩豪车、价格贴近中产”的思路破局,到手机端堆料又控价,雷军一直在玩“高端体验平民化”的套路。
SU7的成功证明,普通人愿意为“物超所值的高端”买单,这种认知现在正慢慢传到手机上。
有网友说得实在:“以前觉得小米是‘年轻人的第一部手机’,现在看SU7,觉得小米的高端机也靠谱。”
说到底,小米17的对标更像一场“认知战”,不是真要立马打败iPhone,而是想让普通人觉得“小米高端机值得买”。
对我们来说,纠结“能不能超越”不如看“适不适合自己”:要是看重续航、性价比和智能家居,小米17值得一试;要是习惯了iOS生态或追求顶级品牌力,iPhone还是稳妥之选。
雷军在发布会结尾说:“偏见需要用产品打破。”
小米17或许不是完美的旗舰机,但它至少让高端手机市场多了个实在的选择。至于它能不能真的站稳高端,还要看普通人用出来的口碑——毕竟街坊邻居的认可,比发布会的跑分图管用多了。
来源:梦霞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