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逛一圈,我确诊了10种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5:42 1

摘要:ADHD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这些症状几乎能覆盖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场景。

有的人做完一次体检,觉得自己哪哪都有问题。

有的人逛完一圈小红书,觉得自己集齐了各种疑难杂症。

怎么现在的人,人均有病?

Z世代,人人有病

继NPD和回避型人格后,ADHD成为互联网第一大流行病。

而且大部分人都是逛小红书确诊的。

ADHD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这些症状几乎能覆盖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场景。

于是,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发呆、上课迟到、性格冲动,都是ADHD。

ADHD简直是个垃圾桶,什么纸都能往里丢。

有时候,还会发现自己有强烈的“恋物癖”。

比如这条原本是1.8*2米的棉絮,随着帖主长大,中学时先缩水成寄宿床大小,结婚后又缩水成枕头套大小。

但即便如此仍然随时随地不离手。

这类物品被叫做阿贝贝,这个词一出现,各路网友纷纷确诊自己有阿贝贝分离焦虑。

有的人的阿贝贝是一条毛巾毯,必须要摸着这条有特定质地、绒长绒短的毯子,晚上才能睡得着觉。

还有的阿贝贝是一块手表,从小学戴到大学一直没坏,直到大学军训的时候临时摘下来几天,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有的时候,还会发现自己疑似“短指症”。

确诊条件只有一个——小拇指短。

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人好像特别容易根据西医说辞确诊自己得了某种疾病。

一拿到年终体检,仿佛收到一张病危通知书。

胆固醇、尿酸指数上升,这里有结节,那里有囊肿,还有点心律不齐……

借用脱口秀演员小罗的话,“看着报告上一排红色上升小箭头,我还以为我升级了”。

但是很少有听说去看中医觉得自己病入膏肓的。

我身边很多朋友本来觉得自己身体有大问题,看完中医反而觉得没多大事。

为啥看西医反而容易觉得自己有病?

看西医更容易觉得自己有病?

本质上说,这源自于东西方身体观的差异

西医是机械身体观。

受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影响,西医将身体看作可拆解的生物机器,每一个器官都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可以测量也可以分割。

医生分析的时候,是把器官剥离人体,独立地分析,这就会放大疾病感。

但中医是气化身体观。

它认为身体是阴阳二气动态平衡过程,医生的描述也是动态的,就比如头痛,它会说是肝阳上亢,指的是你可能在生活中长期愤怒,从而导致头痛。

这种动态解释更贴合生活经验,减少了心理冲击。

就拿腰疼来说,西医诊断是“腰椎L4/L5椎间盘突出” ,你会觉得自己如同故障汽车需要零件更换。

但中医告诉你是“肾虚腰痛”,你可能会理解为是整体精力下降的自然表现。

而且东西方的分析思维也不一样。

西方是还原论思维,它告诉你的是“身体应该是什么”。

身体各部分都有独立的指标,检查的时候,每一项都会与标准值进行比对,当实际数值偏离标准值时,报告单就会显示异常,并告诉你存在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更要命的是,体检不会只检查身体某个部分,当多项身体数据不那么符合标准的时候,我们就会收到多个独立诊断,最后发现自己不光是高血压潜在患者,还有胃炎、甲状腺并发风险,心脏可能也有点问题。

面对这样一份实体疾病清单,很容易让大脑认知超载,放大我们的病感

但东方,尤其是中医,是一种整体论思维。

东方思想推崇“和谐”,对“和”的推崇也影响到了医学。

中医认为,身体是一个整体的状态,即便出现了一些离散的症状,也只是相对失衡。

况且五行相生相克,身体运行自有自己的规律,出现离散症状可能就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只要注意调节,就可以重新达到“和”。

所以,我们感知到的不是多个疾病或问题,而是单一的“失衡状态”,这就比较容易接受。

思维的不同进一步影响了对疾病的表述方式。

西医是“战争隐喻”,疾病源于外部入侵,比如病毒、癌细胞,或者内部叛变,比如免疫能力下降。

这种解释虽然很科学,但是却激活了人类的"威胁警觉系统"——我被入侵了。

尤其当涉及"癌前病变""基因风险"等概念时,更容易引发“被入侵”感,从而让人产生一种存在性焦虑。

但中医是“生态隐喻”,疾病源于阴阳失衡或六淫失调,并且和自然规律紧密相连。

比如春季多风,可能会外感风寒或出现风疹;夏季燥热,会让人气虚,甚至引发出血症状,这样就会让人觉得属于身体状态的正常波动,不会触发心理防御机制。

而且,一个是告诉你“甲状腺功能衰减”,一个是告诉你“阳虚”,后者明显更容易被接受。

没病也要找病?

除了医学上的疾病,年轻人还喜欢“没病找病”,给自己贴上各种“流行病”的标签。

早上要拖到最后一分钟才起床、工作要等到deadline才开始做,不是因为懒,是因为“拖延症”。

开会太累了,要奖励自己一杯奶茶;加班太苦了,要奖励自己一顿火锅,不是因为馋,这种叫“自溺症”。

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破冰,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因为“社交恐惧症”。

没病找病主要是因为病可以作为自我保护的铠甲。

给自己贴上疾病标签,就可以把责任归因给疾病,减轻自己的内疚感。

就好比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的标签,比起直接承认自己不擅长社交更能维持自尊。

而且把自己的不适感或者不确定性归因为“病”的时候,就可以给自己的混乱情绪找到一种可理解的形态。

通过疾病标签使痛苦得到承认,避免了被指责为矫情,“一切都是病的错”。

这些“病”其实也是一种社交货币。

毕竟心理标签也是一种人设,比起传统身份更能有情感共鸣。

毕竟,生活这么苦,谁还没有点病呢?

能让我们一起拼单冰美式的,除了工作,还有“冰美式症候群”。

一到秋天就会心情低落,班也不想上,饭也不想做,确认过眼神,大家都是“悲秋综合症”。

虽然不能共患难,但起码我们能共患病。

不过偶尔调侃可以,不能过度消费。

否则就会像抑郁变成玉玉一样,让真正的患者被扣上矫情的帽子。

✨小伙伴们最近想看什么内容呀?

你们的一键三连决定下期内容!

如果被选中了,我们还会给你送出一份神秘福利哟~

来源:印客美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