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然一阵头晕,眼前天旋地转,扶着墙不敢动……相信这种经历不少人都感受过。脑部问题、高血压、颈椎病等或许是不少人头晕时想到的病因,可检查后却发现自己是患上了耳石症。记者采访时注意到,突发眩晕就诊的患者中,不少都被确诊为耳石症,且患者群体正从中老年人向年轻人蔓延。
起床瞬间天旋地转 真凶竟是耳石症
耳石症并非老年人“专利”,年轻人渐成高发群体
突然一阵头晕,眼前天旋地转,扶着墙不敢动……相信这种经历不少人都感受过。脑部问题、高血压、颈椎病等或许是不少人头晕时想到的病因,可检查后却发现自己是患上了耳石症。记者采访时注意到,突发眩晕就诊的患者中,不少都被确诊为耳石症,且患者群体正从中老年人向年轻人蔓延。
天旋地转≠颈椎病!眩晕须警惕耳石症
“我早上起床猛地坐起来,眼前突然天旋地转,感觉整个房间都在转,就赶紧躺下闭上眼睛,几十秒后才好。”32岁的张女士最近被这种“突然袭击”折磨得够呛。
起初,张女士以为自己这种情况是因为颈椎病造成的,便自行贴了半个月颈椎膏药,却感觉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她来到了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耳石症。经复位治疗,眩晕的症状有了缓解,最终消失了。
对此,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眩晕中心主任顾平说,耳石症的典型表现具有鲜明特点:眩晕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常在起床、躺下、翻身、低头或抬头时突然发作,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可能伴随恶心、呕吐,但不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因发作时间短、与位置相关,常被误认为是“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耳石症患者多有长期熬夜、低头看手机、过度劳累或情绪焦虑的共性情况,这些正是耳石脱落的“隐形推手”。
长期低头或许会导致内耳受压失衡,张女士患上耳石症可能就和每天上班低头看屏幕,回家后又持续刷手机有关。
“低头时颈椎弯曲度改变,会间接压迫内耳血管和神经,影响黏液膜稳定性,如同‘摇晃装水的瓶子’,容易让耳石松动脱落。”顾平说。
熬夜加班,耳石也会“加班”脱落
28岁的林先生因为连续一周赶项目加班,前几天突然眩晕发作。去医院就诊后,林先生被告知,他应该是患上了耳石症,而患上此症的原因应该和林先生加班熬夜,导致睡眠不足,打乱血液循环节奏有关。此外,过度劳累与情绪焦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知道内耳微小血管对缺血极为敏感,供血减少会导致黏液膜黏附力下降,让耳石容易“失守”。
“长期高强度工作会导致激素波动,影响内耳代谢。而焦虑会让大脑对前庭信号异常敏感,轻微耳石松动就可能引发强烈反应。此外,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是因为内耳结构自然退化,但如今20—40岁的年轻人也因为各种原因,使患病率逐渐增加。”顾平说道。
顾平介绍,要了解耳石症,需从内耳结构说起。内耳深处的椭圆囊和球囊是人体的平衡器官,其表面黏液膜上附着的微小碳酸钙结晶就是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如同“导航锚点”,能精准感知头部位置变化和运动状态。当耳石因某些因素脱落,漂浮到负责感知旋转运动的半规管内,会干扰管内淋巴液流动,向大脑传递错误的“运动信号”。此时,大脑接收的信号与眼睛、身体感知不一致,便会引发强烈眩晕,这就是耳石症,医学上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被篮球砸中头部后,患上耳石症
24岁的陈先生前段时间打球时,不慎被篮球砸中头部,过了几天他总觉得头晕难受。陈先生说,自己平日里热爱运动,身体也非常结实。可不知为何,前段时间他开始出现头晕的症状,并且持续了好几天都没好转。陈先生被头晕折磨得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这时,他突然想起自己多天前被篮球狠狠砸中的那一下,怀疑是不是自己脑子被砸坏了,于是便来到了医院就诊。
在就诊过程中,医生得知陈先生基本是不动不晕,一动就晕,并且是天旋地转的晕。“我躺在床上不动还好,一起床或者翻个身就晕,有时候甚至连扭个头、抬个头都晕。”陈先生说着自己的症状。
根据陈先生的描述,医生发现他改变体位时,不仅会诱发头晕,还有明显眼震,初步判断他患上了耳石症。后来,在进行了位置试验及一系列耳石复位治疗检查后,陈先生最终被诊断为耳石症,并且怀疑他患上此症与被篮球砸中有关。
耳石症的特点是位置性眩晕
46岁的张先生正在办公室开会,突然感觉整个世界像旋转木马一样转个不停,他赶紧抓住桌角,此时的他冷汗直冒,恶心感涌上心头。同事们慌忙为他叫了救护车,大家都以为他得了“中风”。在医院经过系列检查后,医生说张先生患上了耳石症。
顾平说,眩晕来袭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不是脑供血不足了?”这种想法很常见,但并不全面。事实上,眩晕只是一个症状,就像身体发出的警报,但触发这个警报的原因多种多样。
临床上,眩晕主要分为几个类型: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重度贫血)导致的眩晕,以及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前庭性偏头痛、耳石症引发的眩晕。“每一种眩晕的背后机制不同,危险程度也天差地别。”顾平说,有些眩晕可能只是小麻烦,有些可能是重大疾病的信号。
顾平介绍,耳石症的特点是位置性眩晕,只在头部转向特定位置时发作,比如翻身、起床、抬头或弯腰时。而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病和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往往与位置变化关系不大,可能在任何情况下突然发生。
确诊后,张先生在医院进行了耳石症复位治疗,经过这次治疗,折磨他的眩晕症状逐渐消失了。
补充维D、充足睡眠是最好的耳石“加固术”
顾平表示,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内耳疾病。理论上,任何能导致耳石脱落的因素,都可能诱发耳石症,比如外伤、维生素D缺乏、睡眠不足、激素水平变化、情绪改变、长期卧床、骨质疏松等。
那么,耳石症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顾平介绍,耳石症发作后,首选治疗方案是手法复位。耳石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一般可自愈,多数人在发病后一段时间,眩晕感会减轻或消失。不过,耳石症发作后很痛苦,仍需尽快就诊,缓解症状,预防跌倒摔伤和发展成慢性耳石症,就诊首选眩晕科、眩晕中心、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
“治疗耳石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复位,可以通过人工的手法复位,也可以借助复位转椅仪器进行复位,治疗完以后,眩晕的症状一般立即就会缓解。”顾平说道。
顾平提醒,做好以下几点,也可以有助于预防耳石脱落: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由于耳石内含碳酸钙结晶,如果发生骨质疏松,局部结构的变化会增加耳石脱落风险。多数人每天在阳光下晒20分钟,儿童短些,老人控制在30分钟内,而且胳膊、腿等能晒的地方都要晒,才能满足机体所需。
尽量每晚睡够八个小时,减少熬夜。同时,积极控制相关疾病,比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聋、中耳炎等,可能会导致内耳损伤,诱发耳石脱落。高血压、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也可导致内耳血液循环不良,引起耳石脱落。
“耳石症患者急性眩晕症状缓解后,少数患者可能还有头蒙、头昏等残余症状,不要紧张,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对尽快恢复平衡能力有一定帮助。”顾平说。(记者 李惺 赵晓华)
本文来自【石家庄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