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一哥到舆论焦点,白岩松因躺平言论陷争议,坦诚回应显媒体人担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2:07 1

摘要:镜头前的白岩松穿着一身深灰色西装,系着领带,坐得笔直。他的声音依旧沉稳有力,逻辑清晰地向篮球巨星詹姆斯提问,讨论体育和文化的意义。但许多观众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却是他全然花白的头发、微驼的背和难以掩饰的疲惫。57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不少。

镜头前的白岩松穿着一身深灰色西装,系着领带,坐得笔直。他的声音依旧沉稳有力,逻辑清晰地向篮球巨星詹姆斯提问,讨论体育和文化的意义。但许多观众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却是他全然花白的头发、微驼的背和难以掩饰的疲惫。57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不少。

这不是他第一次因为状态引发讨论。去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他主持专题节目时就已经显得非常消瘦,脸颊凹陷,说话时气息不如从前。社交平台上很多观众留言询问:“白老师是不是生病了?”“看着真让人心疼。”

事实上,白岩松自己曾公开说过,他长期受失眠和抑郁困扰。最严重的时候,他后脑勺出现斑秃,头发大把脱落,精神状态极差,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央视新闻工作的压力远超常人想象——每天面对海量信息,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反复斟酌,直播中更要全程高度紧张。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工作几十年,加上他对自己的苛刻要求,身体和心理的消耗显而易见。

但即便这样,他也没有离开新闻一线。这次采访詹姆斯,他仍然展现出专业的提问水平,问题既有深度又切中要害。过程中他会不自觉挺直腰背,努力维持着新闻主播该有的状态。

2021年,白岩松在一档节目中谈到“躺平”现象时说了一句:“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只要喜欢的女孩一追求就同意,不会吧?”这句话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从语境看,他原本是想表达“机会需要自己争取”的观点,但那句“不会吧”让很多年轻人感到被冒犯。当时房价高企、就业竞争激烈,不少年轻人觉得他“何不食肉糜”“根本不懂我们的压力”。

舆论迅速发酵。社交媒体上充满了批评:“他那个年代毕业就能进央视,现在哪有这种机会?”“他根本不知道现在年轻人活得多难”。尽管白岩松后来回应说“理解大家的情绪,压力大发泄一下也好”,没有辩解也没有反驳,但这次事件对他的公众形象造成了永久性的影响。

争议过后,他选择“自我下岗”一年,减少公开露面,重新调整状态。再回来时,他依然是那个专业的主持人,但“央视一哥”的光环已经黯淡了许多。

白岩松的人生从来就不轻松。1968年他出生在内蒙古,8岁时父亲去世,家庭陷入困境。母亲独自把他拉扯大,日子过得很艰难。

童年变故改变了他的性格。小学时他还是个“学渣”,有一次考试全班倒数。父亲去世后,他仿佛一夜长大,开始拼命学习,课间、放学后都在看书,成绩慢慢提高,最终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属的《中国广播报》工作。那时他还是个新人,每天抢着干打杂、搬设备、整理资料的活,跟着老记者学习采访技巧。1993年央视扩招,他凭借努力进入《东方时空》,正式开始了央视生涯。

在《东方时空》,他以沉稳大气、语言犀利著称,很快受到观众喜爱。后来主持《东方之子》,他的提问直击核心,能挖掘出人物背后的故事。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他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零失误,赢得了业内一致认可。这些经历一步步把他推到了“央视一哥”的位置。

如今57岁的白岩松,虽然健康不如从前、口碑也有过起伏,但他对新闻工作的坚持没变。他减少了台前曝光,更多转向幕后策划和培养新人,但依然没有离开新闻行业。偶尔出现在镜头前,还是那个专业、认真、准备充分的主持人。

从童年丧父的艰难,到成为央视知名主持人,再到面对争议和健康问题,白岩松的经历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公众人物在聚光灯下的不易——每一句话都被放大,每个举动都被解读。但他依然在这条路上走着,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新闻人的坚守。

来源:小素说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