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溯历史长河,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大地正处于风云激荡的革命浪潮之中。中国共产党在历经多年的艰苦探索与浴血奋战后,逐渐走向成熟。此时,党内对于指导思想的总结与凝练变得愈发迫切。1942 年 “整风” 以后,“毛泽东思想” 的概念开始崭露头角。
从“思想”与“主义”之辨,读懂毛泽东的谦逊与智慧
回溯历史长河,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大地正处于风云激荡的革命浪潮之中。中国共产党在历经多年的艰苦探索与浴血奋战后,逐渐走向成熟。此时,党内对于指导思想的总结与凝练变得愈发迫切。1942 年 “整风” 以后,“毛泽东思想” 的概念开始崭露头角。
而 “毛泽东主义” 这一说法,早在 1942 年 7 月 1 日就已亮相 。当时担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的邓拓,在该报以醒目的标题刊登社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有限的时代,远在边区的这篇社论,或许事前并未呈送给毛泽东审阅。但它的出现,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党内对于如何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深入思考。此后,1943 年初,中央有关部门如中宣部,比较郑重地提出要宣传毛泽东思想,这使得毛泽东不得不重视起来。1943 年 4 月,他在给中宣部副部长何凯丰的信里特别申明:“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的时候,不是鼓吹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段去鼓吹(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不宜当做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 可即便毛泽东如此表态,党内的期望和政治上的需要,让 “毛泽东思想” 相关概念的讨论依旧热烈。同年 7 月 8 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王稼祥的长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的解放道路》,明确提出 “毛泽东思想” 的概念,说:“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发表前,王稼祥把文章送给毛泽东审阅。一天傍晚,毛泽东专门来找王稼祥,谈他读后的意见。开始,他不同意提 “毛泽东思想”,由于王稼祥反复陈说理由坚持,他同意了。但是,他还是坚持,不能提 “毛泽东主义”。他说:我是马克思、列宁的学生,怎么可以跟他们并列,马克思有马克思主义,列宁有列宁主义,我不能提 “毛泽东主义”。我没有 “主义”,我的 “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你们一定要提,还是你提的 “毛泽东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嘛,不能随便地提 “主义”,不过,我仍然认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我还没有成熟。
从这些历史细节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 与 “主义” 在当时的语境下,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区别。那么,为何最终被广泛接受并写入党章的是 “毛泽东思想”,而非听起来似乎更为响亮的 “毛泽东主义” 呢?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与领袖的谦逊品格,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从内涵的角度深入探究,“主义” 与 “思想” 有着各自独特的侧重点与特质。“主义” 通常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纲领性的思想体系,它往往是群体性认可的结晶 ,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更关注社会、政治或经济的实际操作和改变,致力于将某种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以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例如马克思主义,它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无数无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懈奋斗,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而 “思想” 则更偏向于哲学层面,是个人或群体对世界、生活和社会的系统性、抽象性思考,涵盖广泛的主题和问题,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实践操作,更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和价值的深入探索。毛泽东思想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理论总结。它包含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道路、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升华。
毛泽东对于 “毛泽东主义” 这一提法的态度,充分彰显了他的谦逊品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深深敬意。在他看来,马克思和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体系,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自己只是马克思、列宁的学生,是在他们的思想指引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他始终强调,自己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不能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相并列,更不能用 “毛泽东主义” 来取代。
毛泽东的这种态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自谦,更是基于他对思想体系发展的严谨认知。他清醒地认识到,一种成熟的 “主义”,应当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理论沉淀,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普遍适用性的思想体系。而当时,虽然毛泽东思想已经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它主要是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实践而形成的,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丰富。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体系尚未达到 “主义” 所应具备的成熟度和普适性,因此不同意使用 “毛泽东主义” 这一表述。这种审慎的判断,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毛泽东思想绝非毛泽东个人的孤立思考,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集体智慧的伟大结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共同探索着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周恩来,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军事、外交、统战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在西安事变中,他临危受命,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谈判技巧,推动了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少奇同样功勋卓著,他在党的建设、白区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广大党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强调了共产党员在思想意识、政治品质和作风等方面的修养要求,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朱德,作为人民军队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在军事战略和军队建设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参与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与毛泽东共同指挥的井冈山斗争,以及后来的中央苏区反 “围剿” 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原则,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领导集体的成员们同样群策群力。他们共同面对国家建设中的诸多难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方案,这些都融入到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之中,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
毛泽东思想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指导作用,成为历史进程中熠熠生辉的灯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内忧外患交织,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毛泽东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道路。毛泽东深入分析中国国情,敏锐地指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 。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苏联革命模式的束缚,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向。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广泛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等。通过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使革命力量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 “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强调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注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一五” 计划的顺利实施,使中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一批重点项目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相继建成投产,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通过和平赎买等方式,顺利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
在国际舞台上,毛泽东思想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他倡导的 “三个世界” 理论,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找到了正确的定位,团结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这些外交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的命名,是历史的选择,是理论逻辑的必然,更是集体智慧的彰显 。它既体现了毛泽东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尊重与谦逊,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与智慧结晶。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毛泽东思想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它所蕴含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活的灵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应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视毛泽东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毛泽东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来源:中国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