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骑行者在山间陡坡疾驰时,运动相机拍摄画面却被颠簸撕扯得模糊不堪;当车主在暴雨逆光中遭遇剐蹭时,行车记录仪没能捕捉到关键车牌;当航拍玩家定格城市日落时,倾斜的地平线让美景失色。要解决这些遗憾,需要一场消费影像的技术革命。
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当骑行者在山间陡坡疾驰时,运动相机拍摄画面却被颠簸撕扯得模糊不堪;当车主在暴雨逆光中遭遇剐蹭时,行车记录仪没能捕捉到关键车牌;当航拍玩家定格城市日落时,倾斜的地平线让美景失色。要解决这些遗憾,需要一场消费影像的技术革命。
如今,智慧视觉产业早已跳出传统安防的单一框架,加速向消费领域渗透——运动相机、无人机、智能行车设备等新品类不断涌现,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但机遇背后,防抖效果不佳、复杂光线适应能力弱、操作体验繁琐等痛点,仍让不少产品难以真正满足用户期待。
随着产业渗透步伐加快,围绕画质优化、防抖升级与智能算法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在这场竞争中,借助大模型、端侧AI能力提升智慧视觉体验成为关键。
如何帮助行业合作伙伴缩短研发周期,破解影像技术难题,推动市场端侧AI水平整体提升?上海海思给出的答案,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从安防到消费行业:机遇与诉求并存
当下影像行业正迎来机遇重构,市场格局调整与技术趋势迭代的双重变革,为行业催生了全新增长空间。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业内专家介绍,2028年全球IPC(网络摄像机,Internet Protocol Camera)市场规模将达4.6亿台,其中消费类占比超六成,总量达2.8亿台;未来三年,消费类IPC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为11%,成为智慧视觉市场新的增长引擎。
消费影像市场的整体增长更为强劲,未来5年其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2.9%,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4000万台。细分领域中,行车记录仪市场规模将稳定在4000万台以上,电子后视镜的5年CAGR更是高达34%,成为消费影像领域的关键增长极。
从趋势层面分析,智能安防市场进入价值转移期,正从有线向无线、常电向太阳能、关注单机价格向整体TCO转型,黑光产品也从高端下沉至普惠市场,行业焦点转向运动清晰度、人脸、车牌等细节功能,基于多模态AI辅助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消费影像则朝着智能化、微型化、个性化方向演进,汽车电子借助AI优化视觉与辅助驾驶功能,端侧计算整合碎片化场景。
在安防市场增长平稳、消费等市场爆发的背景下,行业正围绕图像+AI开辟万亿级市场新赛道。
新机遇伴随新诉求,影像行业向消费市场演进时,面临诸多明确诉求。在技术能力上,防抖成为核心刚需,运动相机记录极限动作、无人机航拍动态场景,均需通过光学、电子或数字防抖技术抵消抖动,保障画面流畅;宽动态技术不可或缺,以应对行车逆光、户外强光等复杂光线,还原明暗细节。
同时,地平线增稳也很关键,尤其在无人机、运动相机使用中,需维持画面水平,避免倾斜影响观感。
在应用能力上,用户追求高效便捷体验。比如,一键成片需实现自动剪辑、配乐与特效添加,助力非专业用户快速产出优质影像;一键美颜要精准优化人像肤色、去除瑕疵,满足日常拍摄审美需求;一键分享则需打通与社交平台衔接,支持影像内容快速上传,适配即时分享的消费习惯。
“芯片+解决方案”双轮驱动破局
如何抓住机遇,满足影像市场新需求?我们看到,影像解决方案提供商纷纷布局:有的推出端到端算法与硬件一体化方案,有的聚焦AI视觉芯片优化,提升低延迟与多传感器融合能力,还有的深耕细分场景,为运动相机、无人机、智能行车设备等提供定制化软件模块。
上海海思则给出了“芯片+解决方案”双轮方法论。
一方面,以芯片筑牢智慧视觉基石。上海海思作为国内半导体行业的领军者,布局极为全面。在影像领域拥有Hi3403、Hi3519D、Hi3516D、Hi3516C、Hi3591B、Hi3591P等越影系列化芯片。
大家或许好奇,这些芯片在影像维度能带来怎样的能力提升?接下来,笔者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二。
比如,Hi3516芯片,是面向消费类的融合视觉计算芯片,内置ARM Cortex-A7 MP2,时钟速率950MHz,内置1T算力的NPU。该芯片支持6MP30/4KP20视频处理,具备普惠AI ISP,在低照场景表现良好,支持WDR宽动态,主要用于消费类无人机、手持云台、行车记录仪等产品。
又比如,Moz(一家聚焦具身智能与机器人视觉技术研发的企业)基于Hi3519D芯片,通过视觉感知模组实现具身机器人的视觉大模型感知;基于Hi3591P芯片,通过端侧计算模组实现具身机器人的视觉场景分析理解。
上海海思在持续保持传统芯片架构升级的同时,还在推动Hi3591B、Hi3591P等新发布的芯片产品全面拥抱昇腾达芬奇架构,积极拥抱昇腾生态。
另一方面,借助AI技术,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上海海思打造了行车记录仪、直播影像、无人机、端侧计算、安防影像等解决方案。
其一,打造行车记录仪解决方案。在行车记录仪市场,更高分辨率的摄像头、更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成为消费者新需求。
该方案通过海量行车低照度图片数据,全面准确覆盖典型场景,带来AI夜视体验;基于AI车牌增强技术可实现快速行驶车辆的车牌清晰可见,还能捕捉侧车道前车抛洒异物等危险行为;通过智能收光算法,可提升隧道内的视野。
其二,打造直播影像解决方案。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直播经济,直播市场快速增长。上海海思推出的方案通过人眼级对焦、影视级画质、运动级防抖技术,赋能专业直播和消费类影像;搭载的智慧视觉、星闪穿戴、巴龙无线套片方案,带来单反级4K画质与AI创作特效能力,星闪穿戴带来CD级音质、低时延多麦收音能力,巴龙无线带来4K视频稳定传输能力,解决了移动直播痛点,助力直播从室内走向户外,从专业走向大众。
其三,打造端侧计算解决方案。我国将教育强国作为基本国策,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将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推进学生的数字化监测及赋能。
该端侧计算解决方案通过多摄广角无缝动态拼接,赋能原始视频采集,实现1.5m~10m宽景深拼接,广泛适用于各场景;借助小算力,实现极低算力占用下完成无缝动态拼接;依靠色亮校正算法,带来多目模组拼接区域的色亮均衡,还可基于10T算力实现课间行为、课堂行为、心理关怀、应急预警等核心算法端侧闭环。
同时,具身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具身机器人以多模态感知为“感”,精准捕捉环境;以边缘AI为“脑”,实时决策;以高扭矩驱动为“行”,灵活执行任务。
上海海思的端侧计算解决方案通过VLA大模型具备多模态融合与推理能力,提升复杂场景理解与决策速度;openEuler生态则为开发者提供统一、安全、可扩展的系统平台,便于快速部署与二次开发。
其四,打造无人机解决方案。该方案为用户带来极致稳像、超级夜景和智能航飞的使用体验。比如,在防抖方面,上海海思SOC内置高性能六轴防抖单元,实现硬件级运动估计和姿态估计,实时进行防抖修正,消除无人机飞控带来的运动模糊和果冻效应。
其五,打造安防影像解决方案。该方案带来五大能力提升:借助AI能力,可支持4M分辨率的AI ISP,实现0.5T小算力提升6dB信噪比,带来AI ISP黑光全彩,让监控24小时看得清;智能编码2.0,码率比上代节省28%,可实现复杂网络稳定可看;4G+SOC极简架构,带来系统级低功耗;基于一机器四画面,亚帧级卷绕压缩,多目编码,实现空间无死角,时间不漏帧;NPU 全新低功耗架构,定向AI算子,侦测精度超99%,距离超30米,让摄像头侦测更准更远。
笔者观察:从芯出发,重塑智慧视觉新格局
从安防到消费,从芯片到场景,上海海思正以底层技术重构影像产业的能力边界。在运动影像领域,其AI-ISP架构与高性能算力成为关键支撑。
无论是盯盯拍Ranger依托该架构攻克逆光、暗光难题,搭配DIS防抖实现山地越野画面稳定,还是鸿源泰Brave7借助海思算力清晰呈现冲浪场景、以EIS 2.0防抖保障山地速降画面流畅,这些产品均体现出芯片技术对复杂运动场景拍摄体验的革新。
而在专业直播领域,今年上海AWE展上,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与海思联合推出的全球首款AI双目4K直播相机及便携式套装,将4K画质优化至单反级,为专业直播场景带来变革性突破。
不难发现,在算力、算法与场景落地的赛跑中,上海海思已建立起“芯片+解决方案”的完整闭环。这一闭环不仅大幅缩短了产品从概念到量产的距离,让运动影像、专业直播等领域的创新产品快速落地,更让终端用户得以享受到稳定、清晰、智能的视觉体验。
未来,随着端侧AI与多模态融合的全面普及,影像技术的竞争核心将从参数比拼转向体验竞争。谁能在复杂环境下持续保障画质稳定,谁能让智能功能深度融入生活场景,谁就能占据行业主动。
始终以芯片技术为核心、深耕场景化解决方案的上海海思,正站在这场影像革命的最前沿,持续重塑智慧视觉行业的新格局。
来源:黄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