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版书房到开云书房,撒播读书的种子——访中国出版集团出版人刘佩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5:52 1

摘要:中版书房是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实体书店体系,由作为中国出版集团国家队的重要成员单位,上海/长三角的桥头堡——东方出版中心创办运营。2019年创办第一家后,因其空间美、书味浓、社区服务意识强,获得商家与读者的欢迎,在三年内连续开出5家,后因自然不可抗力等原因只保留总

中版书房是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实体书店体系,由作为中国出版集团国家队的重要成员单位,上海/长三角的桥头堡——东方出版中心创办运营。2019年创办第一家后,因其空间美、书味浓、社区服务意识强,获得商家与读者的欢迎,在三年内连续开出5家,后因自然不可抗力等原因只保留总部书房。但这段经历,让中版书房创办人、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上海中版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佩英认识到书房在播撒读书种子、让市民共享文明发展成果方面的强大效用。2021年,她开始了在乡村创办公益书房的尝试,2022年,一家位于井冈山脚下农田边、以上海标准建造的开云书房落成。

《中国广告》杂志社创想实验室为此特别采访了刘佩英,好奇她为何愿在繁忙工作之外,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么一所乡村公益书房?从位于大上海的中版书房,到贫瘠农村的开云书房,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刘佩英说:“在上海做书店,是锦上添花;把书房做到乡村去,则是雪中送炭。我更愿意做雪中送炭的事。”

刘佩英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
上海中版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

出版人开书店

2018年,对刘佩英来说,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她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优秀编辑奖);这一年,她从长期供职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调任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一切,似乎登上了一个巅峰;一切,又似乎回到了一个原点。

东方出版中心前身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承担了重要的中国第一版大百科全书的出版任务,锤炼了一批优秀的百科出版人,为中国大百科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93年以东方出版中心的社名独立建制以来,几代东方人秉承百科优良传统,进一步勇立改革潮头,领全国出版行业之先风,探索多元化发展。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东方出版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出版、期刊、房产、物业等多元发展、资产雄厚的综合型出版机构。

因为这个缘由,刘佩英来到东方出版中心后,除了继续聚焦出版主业,还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打造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实体书店——中版书房。

TIPS
上海中版图书有限公司是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为顺应全民阅读需求增长趋势、服务上海读者,于2005年9月在上海成立公司,并于2019年8月设立了中版书房,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中版书房是“来中版听讲座”项目的主要活动举办地,每年参与上海书展及承办东方阅读盛典等多项活动,举办了百余场“来中版听讲座”系列活动,有效服务广大读者,促进全民阅读,助力上海文化发展建设,获得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中版书房作为沪上首家由中国出版集团打造的新型文化创意阅读空间,自开业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定位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深受社区居民和广大读者喜爱。

作为一位长期扎根图书产品的出版人,刘佩英知道图书市场正在面临渠道急剧变革、实体书店正在经历线上冲击。此时做书店,首先要找到数字化时代实体书店的存在逻辑。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刘佩英把实体书店的生存逻辑概括为:内容分享、审美黏性、人与社区的链接。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书店成立第二年,2019年“世界读书日”期间,举办了一次读者会员日活动。当天,近20位来自不同行业的读者,聚在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和各自的故事,原本没有交集的人们,结缘认识,渐渐熟悉。“这就是读书的魅力。”刘佩英说,后来,书店几乎每年都举办“读者会员日”活动,成了书店跟读者、社区很好的一个沟通渠道。

“出版人做书店会有更多的情怀,或者说对图书内容有特殊的情结”,刘佩英始终认为图书是书店的核心灵魂,其他如咖啡、文创等都是内容的衍生品。“如果图书不是主角,那还叫什么书店呢,干脆叫有书装饰的咖啡店好了。”也因此,中版书房从图书选品、空间布局到功能设置,一切都围绕内容与阅读展开。

在空间设计上,刘佩英追求的是不露痕迹的境界。“真正的好设计,是让人身处其中感到非常舒服,却说不出为什么那么舒服。就像鱼在水中,却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人在空气中,却感觉不到空气在周边。”

第一个中版书房,她希望这个空间能同时传递东方的底蕴、海派的精致,以及青春的闲适。387平方米的空间,通过一个对角线的分割,把书房的动区和静区区别开来。沿着对角线的顶梁,是中国出版集团旗下23家品牌出版社的展示墙,一个抬头,“中版家族”赫然入目。对于只读书、不大了解出版机构的顾客来说,这也是一个无声的行业科普。

整面墙落地窗格的设计,呼应着中版书房的品牌logo形象。玻璃大门,配上木质的门把手;窗外特意保留的一棵槭树;阅读区顶部的镜面加大纵深感——这些无声的设计,共同构成一种润物无声的审美体验。

特别是书房大门有一个突出的前檐,设计师把它打造成波浪一样的灯光,像波光粼粼的海面。也正是这个意向,刘佩英当时为中版书房设计了一个浪漫的口号:有时间就多读书,多去看看星辰和大海。

长宁中版书房有两大特点。一是背靠中国出版集团,有集团十八家主要出版机构代表性图书的专架展示,还陈列了我国一些重要出版机构的镇社之宝,因此,走进中版书房,仿佛巡游于几十家出版机构内;二是集团每年出版上万种新书,开展几千场线下图书活动,因此,书房有丰富的文化活动资源,开店至今,平均每年做上百场活动。

中版书房有一个slogan,“选真正好书以嘉学术,做优质活动以惠读者,创中版渠道以强品牌”。这三句话,也基本概括了书店将来的努力方向,即:选好书、做好活动、做强品牌。

如今的中版书房,不仅是集团旗下出版社产品的重要展示窗口,更成为读者感知出版品牌文化、理解中版价值的重要场所。正如刘佩英所说:“我们不只在卖书,也不仅在做图书活动,我们更是在传递中国出版的价值。”

让阅读发生

“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是由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一个传播学概念,意思是人们理解一个信息时会受到其传播方式的影响,传播媒介的形式本身早嵌入了该信息当中,信息跟其传播媒介之间有着共生关系。中版书房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全民阅读的倡议和推广,就是让阅读发生。

刘佩英清醒地意识到,位于非商业中心地段、只有不到四百平方米的面积,中版书房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综合型书店,一家社区书房,要做的是为方圆5公里的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

“我们不追求规模,更在意文化能够抵达的深度。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偶然走进这里,参加过我们的一次阅读活动,从此对阅读改观,激起了阅读的兴趣,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意义。”

自2019年起,“来中版听讲座”系列活动已持续六年。在刘佩英看来,这并非仅仅是一场场讲座或者与读者面对面的活动,而是作为“中国出版国家队”践行服务全民阅读、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切实途径。“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讲座,将中国出版集团深厚的作者和文化资源真正落到本地,培养大家的阅读习惯,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她这样说道。

正如她所说:“一本书的背后,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数年甚至一生的思索与研究。通过出版,读者可以花一杯咖啡的钱,就阅读到作者一辈子的研究成果。还有比这更具性价比的投资吗?”

除了“来中版听讲座”,还有“中版之夜”“一日店长”之类的活动。周边居民跨过一条马路,就能在中版书房里聆听到名作家谈创作之路、跟着店长体验书店的经营与管理。中版书房也经常在“4.23世界读书日”举办读者开放日活动,被随机邀请到的大众点评等平台上留言的读者,能够在当天参观东方出版中心的编辑工作,听编辑讲述“一本书的诞生”,是历来特别受欢迎的节目。

开店之初,很多居民只是路过时看看,真正走进来的不多。但长宁中版书房积极与园区和社区合作,通过多维度宣传,邀请居民来体验;同时,根据社区居民需求,调整图书种类和活动内容,越来越吸引居民。“比如,我们发现社区里有很多家长关心孩子的教育,于是增加了儿童绘本和教育类图书的种类,并举办了一系列亲子阅读活动,慢慢地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刘佩英说。

“儿童始终是阅读推广最重要的对象。”刘佩英强调。你看,尽管空间有限,我们仍坚持在书房中划出一片绘本天地,铺上软毯,让孩子们可以在一个半包裹的空间里自由阅读。选书方面,则依托中国出版集团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优质童书资源,以及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的英语原版童书的引进优势,为孩子提供最新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读物。

中版书房也经常应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的要求,到社区机构里去开展读书活动。有些是红色革命文化的讲座、有些是历史人文知识的普及,还有一些是民众喜欢的插画、茶艺、非遗制作等方面的讲座。书房为不同的机构与人群量身定制产品。总之,就是一句话,让阅读发生。

对于更高层面的阅读活动,刘佩英有一些设想,那就是关注社会热点,主动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与设置,引导公众获得应对变幻社会的讯息并理性思考。就像知名的演讲活动“TED”与“一席”,每次演讲主题的选择,就是一个社会议题或者多样人生的映照,体现的是主办方的气质。

都市“第三空间”:共享文明发展成果

在上海这样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往往被简化为家与职场的两点一线。城市光芒璀璨,但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其中,却有巨大的疏离感——因为上海这么大,但是“我的”空间,又有多少呢?上海发展那么快,但是“我”能享用到的发展成果,又有多少呢?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提出“第三空间”概念:第一空间是家,是私有的、供个人休息和隐秘的空间;第二空间是职场,是实现个人事业追求的空间;第三空间是中立的场所,是无需邀请、人人都可进入的空间。典型的如各类博物馆、图书馆、咖啡馆、书店等。

刘佩英认为,作为“第三空间”,中版书房至少承载着三种重要的功能:一是让市民更便捷地享用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二是构建同频交流的社交环境,让兴趣相近的人们能彼此共鸣;三是拓展认知与心灵的边界,通过阅读与学习,安顿自我、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现代人共有的某种心灵境况是,无论什么身份,无论获得多大成就,孤独是生命的底色。也正因如此,我们渴望与他者相遇,然后在与他者的回应与碰撞中确认自我的存在。

书店,尤其是像中版书房这样的文化场所,为这份碰撞提供了一种应答。在这里,碰到有共同兴趣的人;在这里,碰到解答自己疑问的专业人士;在这里,也可以一杯茶摆烂一整天。

更重要的是,书店与博物馆、美术馆一样,也是一座城市人文温度的重要刻度,它让普通市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因为第三空间的存在,整个城市的宏伟、博大、精致、深邃,每个普通人都唾手可得。“这座城,就是属于你的”。

开云书房:将读书种子播撒到乡村

说到共享文明发展成果这个问题,就要说到刘佩英牵头在革命老区井冈山脚下创办的公益书房开云书房了。“在上海开书店,是锦上添花;在家乡建一座书房,则是雪中送炭。”

刘佩英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的一个乡村,“那里民风淳朴、风景优美。但是,发展比较落后。特别是,我们孩童的时候,大部份孩子完全没有课本之外的任何读物。”刘佩英回忆起童年,父亲因为是当地的公职人员,偶尔会去外地出差,带回来几本连环画,经常被她翻得稀烂。这些连环画建立了她对文学世界和知识世界的初步认知,激发了对阅读和更广阔人生的渴望。后来的求学与求职,都与这段经历有关系。

成为出版人后,刘佩英手上经手了大量的图书,也经常参加国内外的大型书展。看到大城市的市民在海量精美的图书中流连忘返,刘佩英脑海中就想起老家的孩子,如此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文明成果,他们能享用的有多少呢?这份曾经无书可读的焦渴,以及城乡之间文化资源的巨大鸿沟,让她下决心去做一件事:带着资源到老家乡村去建一座像城里图书馆一样的书房,让那些留守孩儿童的成长过程也能有书相伴。

但是,要在一千多公里之外的乡村建一座书房,又何其不易。这是个系统性工程:资金、场地、设计、运营、经验等等。之前只有出版经验、没有书店建设经验,刘佩英没有轻易动手,她把这个梦想埋在心里很多年,从未与人吐露过。

中版书房做成并成功运营两年后,刘佩英觉得机会到了。

2021年,她回到老家与当地政府协商此事。一拍即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座近500平方米的纯公益书房在市民活动中心的一座废墟上启动改建。很多乡贤、村民为书房的建设纷纷捐款。

刘佩英考察过很多乡村书屋,虽然当地政府对乡村书屋有支持,但是普遍规模太小,环境太差,很难真正对村民形成吸引力。很多地方的乡村书屋都是灰尘满地,无人光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鉴于此,刘佩英对该书房的建设拟定了一个原则:品质、审美、图书规模,都要以上海书店的标准来对照,至少要服务50年。于是,刘佩英请来了上海知名的设计团队,日本设计师小野良介、上海设计师赵宗阳为书房提供了公益设计;发动了国内40多家出版机构捐赠图书;找朋友捐赠了水吧台整套咖啡设备;把书房第一批工作人员拉到上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和培训。

2022年1月,在春节来临前,书房建成正式开放。大片落地玻璃,透过玻璃,可见阶梯式的书架次第排列。书籍琳琅满目,孩子们随地就坐在木质台阶上,随手抽出图书进入阅读。阳光从屋顶上巨大的弧形吊顶撒进来。外面寒风凛冽,但空调把整个空间烘烤得暖洋洋的。整个环境静谧、舒适,可以媲美上海任何一座让人读书的地方。

刘佩英给这座书房命名为:开云书房。意为开云见山、拨云见日。希望这座书房能够为家乡的孩子们拨开山里和心中的“云雾”,通过大量的阅读,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安静是一种很有力量的氛围——茨威格孩子们在“开云书房”阅读书籍。周亚茂摄

不仅如此,刘佩英还坚持每年拉着国内知名文化学者来到书房,给当地孩子面对面做讲座,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也能滋养到这里的孩子。比如,2023年11月19日,刘佩英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百家讲坛讲师、程郁缀先生,不远千里来到开云书房,为在场中小学生讲解“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开启开云书房名家讲坛第一讲。至今,那个课堂上,“北京大学”这个名号在孩子们眼中点燃的闪烁光芒令她难忘。

“也许,有这么一本书,有这么一次讲座,能把读书的种子撒播到一个孩子的心中,点亮一个孩子的未来。这就够了。这就是我们做出版、做书店、做公益的全部意义。” 刘佩英说道。

来源:中国广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