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婆婆对着镜头说出"就是你事业太成功,勾引我儿子犯罪"时,这句话撕开了多少受害者共同的伤疤?王暖暖在泰国34米悬崖下捡回一条命,却逃不过来自加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更荒诞的是,这场谋杀未遂的罪恶,竟被扭曲成"有钱女性的原罪"。
当婆婆对着镜头说出"就是你事业太成功,勾引我儿子犯罪"时,这句话撕开了多少受害者共同的伤疤?王暖暖在泰国34米悬崖下捡回一条命,却逃不过来自加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更荒诞的是,这场谋杀未遂的罪恶,竟被扭曲成"有钱女性的原罪"。
事件回顾:婆婆的荒谬指控与责任转移
2019年泰国悬崖边,怀孕三个月的王暖暖被丈夫俞晓东推下34米高崖。五年后,这场谋杀未遂的余波仍在发酵——婆婆在离婚诉讼中提出3000万精神赔偿,理由竟是王暖暖"事业太成功引诱犯罪"。这种颠倒黑白的指控背后,暴露出加害者家属典型的责任转移策略。
俞晓东赌博输掉500万、偷窃公司资金、索要豪车的行为被刻意淡化,反而将矛头对准受害者的事业成就。更讽刺的是,王暖暖曾每月给丈夫2万零花钱,为其购置豪车豪宅,这些付出在婆婆口中都成了"勾引犯罪"的罪证。
剖析"有钱即原罪"的扭曲逻辑
替罪羊心理在这起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儿子犯下谋杀重罪,婆婆需要寻找一个宣泄出口,而王暖暖的经济独立恰好成为最方便的靶子。这种思维模式本质上是将复杂犯罪简单归因于受害者特质,从而减轻加害者的道德负担。
社会对成功女性的矛盾态度在此案中显露无遗。俞晓东母亲的话术暗含两层恶意:既承认儿子觊觎妻子财富,又将这种贪欲合理化。就像指责被性侵者"穿着暴露"一样,这是在用受害者的优势来为其受害"定罪"。
从泰国坠崖到离婚拉锯战,王暖暖承受的是连环伤害。身体上17处骨折、失去胎儿、被判定不孕;精神上还要面对"自找的"这类指责。当婆婆声称"借车事件让家族没面子"导致凶案时,其实是在用琐事消解谋杀的本质。
受害者有罪论的社会根源与危害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类古训,无形中为苛责受害者提供了文化土壤。在王暖暖事件中,她的商业头脑、宽容大度反而成了被攻击的理由。社会总在期待"完美受害者",却对加害者异常宽容。
这种思维造成的危害远超个案。当俞晓东母亲将谋杀未遂归咎于儿媳财富时,实则在传递"犯罪有因"的危险信号。数据显示,亲密关系谋杀案中,加害者家属提出"受害者责任论"的比例高达43%,这种叙事会实质性影响司法公正。
拒绝沉默:如何对抗受害者有罪论
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应避免"各打五十大板"的平衡谬误。俞晓东母亲索要3000万的诉求本身就不具备对等性,任何将其与王暖暖立场并列的报道都是变相 legitimize(合理化)犯罪。
法律层面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受害者保护机制。当前王暖暖仍被迫与杀人未遂者维持婚姻关系,这种制度缺陷直接导致二次伤害。司法机关必须警惕"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类预设偏见。
受害者的勇敢发声是最好的破局之道。王暖暖选择公开试管生育、直播带货,正是对污名化的有力反击。当她说"绝不放弃病重儿子"时,展现的不仅是母爱,更是对受害者标签的挣脱。
结语:从共情走向正义
王暖暖的遭遇照出一个残酷现实:受害者不仅要承受身体创伤,还要在道德审判中自证清白。当我们不再问"她为什么有钱",而是问"他为什么杀人",这个社会才算真正走向正义。记住,悬崖下的血迹永远不会是受害者的罪证。
来源:纪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