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曾在桂林身居高位的张开政,身后究竟给家人留下了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4-12-06 01:19 1

摘要:漫步桂林街头,漫游山水景区,乃至游历全国多处著名景点,都可见张开政先生留下的墨迹——或为地标建筑的名号,或是主要景观的匾额,或是名山大川的碑刻,甚至是知名商号的招牌……

漫步桂林街头,漫游山水景区,乃至游历全国多处著名景点,都可见张开政先生留下的墨迹——或为地标建筑的名号,或是主要景观的匾额,或是名山大川的碑刻,甚至是知名商号的招牌……

曾在广西桂林市身居高位的张开政先生,离世快三年了。纵观其生前,遗墨无数,成果斐然。而在他的身后,究竟给自己的子女家人留下什么财富?

甲天下的桂林,不只有百里漓江的胜景,还有湖光山色的城池,更有滋养贤人的文脉。

其实,波平如镜、九曲通幽的榕湖,远不止一泓碧水那么简单!

在湖心岛上,水榭歌台到底留下了怎样不可磨灭的墨迹?在榕湖北岸,茂林掩映的一座“绿盖雅居”(黄圈处),又居住过怎样的一代名人?

好山好水有贤达,桂林出了个张开政!

1930年10月26日,一个回族男婴“哇”的一声,来到这个世界,便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取名“张开政”!

张开政,笔名“砚耕楼”,桂林永福人,解放初期毕业于广西大学经济系,高级经济师。

他曾是桂林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网第一届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市长书画院院士,广西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名誉主席,桂林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名誉主席,广西诗词及楹联学会顾问,桂林诗词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国际羲之书画院名誉院长,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

那是2021年12月18日,张开政先生匆匆搁笔遗墨,留下无尽的“天地情书”,溘然含笑而去……

2024年10月22日下午,正是南国桂林的深秋时节。

15时30分,在市直机关榕湖北路小区里,一位年届七旬的长者,正站在秋阳下,迎候谁谁谁?(左下图)

这位长者,正是张开政先生的大女婿、桂林花桥美术馆退休干部、书画培训班老师陈艺军。此时,陈老师指着一栋三层住宅楼,告诉专程前来的神秘采访者。(右下图)

“我岳父家,就在二楼。”他说道。(上图黄箭头所指)

随陈艺军老师走进“张寓”。客厅里,一位年事已高的奶奶,正安详地坐在褐色的真皮沙发上。(上图左)

见媒体人登门采访,这位老奶奶缓缓地站起身来,颤颤巍巍地扶着架子,往前挪动两步,表示欢迎。(如图)

这位年已九十有二的奶奶,正是张开政先生的遗孀——满树荣女士。

“张开政既是我的岳父,又是我的艺术启蒙老师,还是我的人生导师!”陈老师对登门采访的新媒体人说。

“因我们两家是世交,我父亲那一辈就和张开政一家关系很好。六十一年前,当时我才9岁,父亲开始教我绘画。张开政叔叔也经常过来,教我写毛笔字,还教我做人的道理。”

“在我成年以后,两家联姻,我有幸成为张家的大女婿!”陈老师说道。

继而,他向采访者介绍其岳父张开政的生前与身后事……

【人物故事短镜头初次回放】在这片奇山秀水、人文丰润的热土上,墨写人生的张开政先生,在世逾九十一载。

他亲眼见证过民国时桂系的潮起潮落,灰飞烟灭;也亲身经历过新中国建设的蒸蒸日上,国泰民安;更亲手书写过新时代中华的翰墨诗韵,文以载道。

张开政先生自幼习字,楷书宗颜,并擅行、草、隶书。他汲取桂林山水之灵秀,其书法刚劲俊美,疏密有致,推陈创新,自成风格,其作品被誉为“腕底烟云别有神,惬人心目暖如春”。

他曾数百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法展出,如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名家书法邀请展、中国市长艺术博览等。

1987年、2000年、1994年,张开政先生先后在北京、东京及桂林举行个人书法作品展。

他在生前,还前后五次出访日本。如1994年,他以团长身份率桂林市美术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小松市,并举办中国桂林书画展;1995年,应日本广岛县因岛市中日文化交流协会邀请,他又赴日举办《张开政咏桂林山水诗书展》。

日本珠算史研究、广西日报及桂林日报等媒体和机构刊登人物专访。桂林电视台拍摄制作《家乡山水,笔底豪情张开政的书法艺术》等三集专题片,在各地播放。

此外,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其作品甚多,其中,他的大部份作品资料已由桂林档案馆珍藏。

1999年,张开政先生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后连年均获此誉;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时,他被中国书协授予荣誉奖;他还荣获广西授予“情系壮乡·全国名家书画展”最高铜鼓奖;桂林市授予他“文化事业贡献奖”。

张开政先生70年诗书生涯,著作颇丰。中国文联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漓江出版社、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先后出版——

《张开政诗书集》、《笔歌墨韵》、《碑刻匾联摩崖作品集》、《张开政咏花诗书集》、《张开政咏桂林山水诗书集》、《砚耕楼诗抄精选本》、《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十人作品选》和《张开政书苏轼留侯论》等九部个人专著。

张开政先生的格律诗词,被誉为豪放与婉约相结合,咏物拟人,风格独到。他创作的系列诗词,刊于各种诗词版本,集结出版,如《中华诗词》、《华夏吟友》等。

鉴于张开政先生艺术成就斐然,《名人书画辞典》、《诗词楹联词典》、《诗词书画辞典》等近百部各类辞典,将其个人传记入编,经典传世。

《中国百杰书画家精品集》、《中国书协美协书画家精品大全》、《中国书法选集》等百余部大型书画集,均以整版刊登张开政先生的作品。

《广西文化志》、《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群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世界美术集》、《中国专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书法家名人大辞典》、《东方之子》、《中国人才库》、《中华诗书画千家艺术集成》、《中国当代诗词家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辞典》、《中国艺术界十大风云人物》等百余部辞典,均为其作传入典。

1998年1月,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辞典编委会向张开政先生颁发“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荣誉牌匾。

2003年6月,他获得中华诗词发展研究会、北京诗文评审中心、当代中华诗神评审委员会授予的“当代中华诗神”荣誉称号。

2014年4月,中国艺术人物网、中国艺术人物网学术委员会、中国兰亭工艺美术奖评委会,共同授予张开政先生“中国兰亭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2014年2月,中国五体书法研究会、中国书画藏品展销网、艺术瞭望杂志社、北京华夏雅风书画院,共同授予张开政先生“中国影响力当代书法美术人物100家”荣誉称号。

2021年3月,国艺名家题贺大典编委会、中国名家书画联谊会、中国国艺出版社,共同授予张开政先生“百年文艺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9年,张开政先生书写《中庸之道》,可谓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幅书法作品,是张开政先生以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中之名句,置于张寓书斋里,此为自勉。

张开政先生书法尤擅行草,并兼楷隶,师古开今,一脉相承。其行草书法,龙飞凤舞,笔底生花,暗香新透,优美遒劲,文采飞扬,尽显诗书本色。

在中国文联艺术家与桂林艺术家交流笔会上,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轻轻拍着张开政老先生的肩膀,微笑着为他助阵、加持与赋能。

张开政先生之楷隶书法,刚柔劲健,圆浑疏朗,静穆典雅,逸气横生,笔精墨妙,灵秀优美,琳琅万象,变化多姿!

除此,他还深通诗文,在诗词楹联、书法碑刻及招牌匾额方面,成就甚丰!其诗词歌赋,驾轻就熟,楹联碑匾,无不精道。

2019年,在古南门榕树楼,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举行以振兴非遗团扇为主题的座谈会。

桂林市政府原副市长、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邱严明,邀请张开政先生出席座谈会。

会上,与会者们畅谈邱广初团扇工艺及发展思路。邱广初先生表示,他在东西巷开设门店,作为展示非遗团扇精品的文旅窗口。

桂林市政协原副主席、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袁绪祥(右一),桂林市政协原党组成员、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余秋平(后排右三)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期间,张开政先生欣然题字,并将两幅书法作品,分别赠送给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和袁绪祥主席个人。

有一次,张开政先生来到民国桂林市政府旧址三楼,出席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举行的活动。(如图黄箭头所指)

在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办公室的墙上,挂有两幅张开政先生的书法作品《神游物外》《智用无涯》。(左上图、右上图)

这是他之前分别赠送给桂林市文促会和袁绪祥主席的墨宝。

如此神来之作,摘自《文心雕龙·神思篇》和《文心雕龙·养气篇》中的金句。这两件作品,笔力遒劲,意蕴穿石,坦然若云,气定如山!

【拉回人物故事的长镜头】在张寓,张开政先生的遗作和遗物,基本上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大小书柜和书籍叠床架屋,荣誉牌匾和证书无处不在。

众所周知,全国各地的书法家不计其数,而真正具有艺术创作功力扎实、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思想道德品质高洁、社会阶层影响广泛和作品收藏价值较高的书法名家,毕竟凤毛麟角。

在常人看来,具备名人名家所有特质与地位优势的张开政先生,无论他惜墨如金,还是挥墨如雨,总该字字千金,收获盆满钵满才是!

可是,张开政先生绝非这样做的人!

站在张开政生前笔耕的书法创作室里,陈老师一五一十地介绍他岳父其人其事——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开政先生就将他父亲自民国时期留下的几处房产,全部捐献给国家。那时,张开政先生还是桂林市税务局副局长。

他在世时,常从写诗中充盈情怀,从笔墨里陶冶情操。求其墨宝的单位和友人不少,可他并非有求必应。他给人留墨赠字,也从不收礼。如果他妻子收了礼,他一定要她如数退还给别人。

张开政先生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淡泊名利,一般不随便将自己的作品送人,哪怕是子女和亲戚也一样。因此,家人和亲友都比较知趣,不敢轻意向他开口要书法作品。

一次,有熟人找到张开政先生,想帮几位朋友向他求要作品,还拿出一张写有求字者名单的纸条。

见此,张开政先生担心那个熟人拿他的字去换人情,甚至卖钱,便干脆地说:“我年龄大了,哪能写这么多字!”说完,便把那份名单纸条撕了!

有时候,一些关系较好的朋友,不好直接找张开政先生求要作品,便采取“曲线救国”的路径,托请张家大女婿陈艺军老师帮通融一下。

陈老师勉强受托后,也只能见机行事。有时趁着岳父心情好,或者正在挥笔创作时,这才“顺便”提出写一张两张,根本不敢多提,生怕搞砸了。

成事后,陈老师对那些朋友说:“我岳父年纪大了,写字很辛苦。”朋友们一听,便主动拿出“润笔费”。因为这事,张开政先生狠狠地批评了大女婿,严词拒收红包,要他全部退回!

当然,获知亲友家有可喜可贺的好事情时,张开政先生也会主动赠送一幅作品,以表祝贺!

【人物故事短镜头第二次回放】张开政先生育有一儿两女,除大女儿一家在桂林以外,其余一儿一女成家后,已移居海外多年。

2019年10月26日,张开政先生的儿女们为父亲举办九十寿宴。

寿宴散席后,趁着儿女们都在身边的难得机会,张开政召开简短的家庭会议。

在客厅里,慈父开宗明义地说:“今天的寿宴,办得很满意,你们的孝心,我领了。”

“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文化的积淀和艺术的追求,是我留给你们最大的财富。这么些年来,我一直对金钱和物质没有什么非份的念想,坦坦荡荡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他继续说。

“除了现住的这套房子,还有一屋子的书籍,我再没有什么家产可以分。重要的是,你们要学会怎么做人……”他最后说道。

家庭会上,听到慈父的教诲,子女亲属们深受教益!

【又拉回人物故事的长镜头】正说着说着,陈老师猛然一怔,想起了什么!(左上图)

他连忙走进卧室,略略伏下身子,伸手扒开旧木书柜的玻璃推门,窸窸窣窣地翻来翻去,在急着找某个神秘的东西!(如图)

“找到了!找到了!”经一番“海底捞”,陈老师终于翻找出一份“密件”!

他直起腰子,双手“端”着一本薄薄的书册,转身走出卧室。然后,他打开书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轻薄的纸页……(右上图)

“这么大张,是书签吗?”采访者不无疑惑地问道。

“这是我岳父写的《遗嘱》。”他一边递过来,一边平静地答道。

看得出,《遗嘱》是张开政先生经深思熟虑后,用毛笔认认真真写的。在这张比普通A4纸略小的白纸上,竖排写着——

“遗嘱:人之生死,自然规律,不可强求,如果病危,切勿抢救,多活几日,多活几月,有何意义,病人受苦,活人受罪,亲人医生亦不可沽名钓誉,速(让我)入极乐世界。切记,是嘱。廿一世纪十九年 张开政(名章)”

“这是2019年,我岳父没让任何人知道,自己写下的一份《遗嘱》,夹在这本书里。”陈老师说。

“直到两年多以后,岳父过世了,我岳母在整理我岳父的遗物时,才偶然地发现这份珍贵的《遗嘱》!”

在满是书柜、墨香爆棚的书斋里,可以想象出,张开政先生在他的生前,该是怎样与书为友,开卷有益!(如图)

“这满满当当的书籍,足足有上千本,都是我岳父几十年来的精神食粮。”

“现在,他老人家走了,留下这么多的书,也没在遗嘱里写明怎样处理,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陈老师摊开双手,有些无奈地说。(上图)

“难道,张老没为这个书的事,有过口头交代和遗言吗?”采访者问道。

“没有。”陈老师说:“如果能全部捐献给市里的档案馆或图书馆就好了,这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更何况,还是文化名人遗留下的珍贵书册资料,应具有一定的保存、研究和收藏价值。”

“为什么不尽快捐呢?”采访者又问。

“暂时还不考虑捐献书籍的事。”陈老师解释说:“因为,我岳母还要守护着我岳父遗存的书籍,陪伴她安度余生,也算是精神慰藉。”

此时,满奶奶慢步走到桌前,桌面上铺着许多彩色照片,全都是张开政生前的活动留影。她拿起一张照片,久久没有放下,看得非常着迷。(上图)

这是十多年前的照片。当时,老两口在家里热情地接待一位到访的全国著名艺术家。主宾三人,并排坐在客厅的真皮长沙发上留影。(如图)

难忘的场景,凝固在照片里,也深深地烙印在满奶奶的脑海中……

满奶奶回过神来,轻轻地放下照片,缓缓站起身,一步一挪地走到客厅。她驻足在那张褐色的真皮长沙发旁,凝神看着沙发上的坐垫,怅然所思。(如图)

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整个客厅的布局和摆设,基本上保持着原样——长沙发还在,墙上挂着的几幅书画作品依然如故。那两幅书法作品,是老伴张开政生前创作的,也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上图)

如今,早已物是人非!睹物思情,怎不令满奶奶唏嘘……

忽然,满奶奶抬眼一望,透过窗外阳台的钢制安全网,她好像见到两个熟悉的身影!(上图)

她抬手揉了揉眼睛,分明看到自己和老伴张开政,正沿着榕湖边的小道散步!(如图紫色箭头所指)

可眨眼之间,窗外的一切,又重归秋林如岚,波平如镜。

“难道,是我老眼昏花,出现幻觉?”满奶奶心里嘀咕着……

满奶奶挪动脚步,缓缓来到客厅,稳稳坐在沙发上。她伸手拿起苹果Apai,熟练地长按电源键,开启屏幕。

真看不出来,九十多岁的老奶奶,竟还能这样“玩转科技”!

见采访者惊奇和不解,满奶奶说:“早几年,我摔伤了腿,行走不便,在家里呆着,哪里也去不了。好在儿女们为我买了这个平板,还教会我怎么用。这样,我可以看到……”

说完,满奶奶低着头,神情专注地看着视频画面。

这部苹果Apai,保护膜早已泛黄、卷边、包浆。可见,这个电子产品早已成了陪伴老人的“宠爱之物”!

果然,屏幕上出现一段视频。满奶奶重温自己和老伴张开政生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那是十年前,张开政先生携手老伴,沿着湖滨小道,从榕湖边一直走到杉湖水岸。

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耄耋伴侣,徜徉于阳桥的下穿通道。在那里,张开政先生还为老伴讲解桥洞石壁上的艺术浮雕。

【人物故事短镜头第三次回放】满奶奶默默地看着Apai,屏幕上回放着又一段视频。

那是七、八年前,为了纪念风风雨雨共同度过一个甲子的爱情,她和张开政特意拍了“六十周年钻石婚纪念”照片,留下人生路上相爱如初的幸福写照。

视频中,夫妻俩牵手于榕湖湖心岛上,他们身后的园门两侧,牌匾上刻有张开政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一泓碧水留明月,七星玉栏系晚舟”。(上图)

接着,一段优美的手风琴演奏曲,声声入耳,视频场景转换到张寓里。

在装饰简朴的厅堂一角,张开政先生端坐在小桌旁,沉浸在他小女儿的手风琴演奏声中。他的大女儿则站在一边伴唱,施展“神助攻”。(如图)

2009年10月26日,张开政先生八十寿辰。在那个重要而喜庆的时刻,远在海外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送来真情的祝福!

甘苦相伴,情深水长。并蒂连心,美缘颂扬!(上图)

慈父慈母,爱女掌上。血脉相传,幸福无恙。这是2013年3月,张开政夫妻与小女儿合影。(如图)

2021年初春,九十高龄的张开政先生,于家中与亲友们在一起。(如图)

元宵节刚过不久,张开政先生的身体开始大不如前。这时候,他忽然想起一个人,一个很久没有见到的朋友——名叫“伍九”。

这念想,在张开政先生的心中,越发地强烈!于是,他托付家人尽快地联系,邀请伍九先生到家里坐一坐,聊一聊。

不几天,伍九先生应邀来到张寓。张开政先生非常开心,好酒好菜热情招待好友。席间,张开政先生还破例小酌了一点儿酒!

饭后,早已封笔的张开政先生,被朋友相聚的热络氛围所感染,便饶有兴致地提出,要为伍九先生写一幅字,以表心意。

写什么内容好呢?

大半生饱读诗书的张开政先生,尽管年事已高,脑筋不太好使,可略微斟酌后,他眼睛一亮:“对了,就写‘舞久’!伍九舞久,舞得更久!”

果然,“名师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就在亲友们拍手叫好之际,张开政先生被搀扶着走到书台前,再次拿起“久违”的毛笔。

身体有些虚弱的他,努力平和着自己的身手,缓缓地展纸落锋,漫步龙蛇,写下了“舞久”两字。

这,也是张开政先生墨海挥毫七十年,在世间留下的最后一帧墨宝。同时,还拍摄有下面三十秒的珍贵视频!请各位看官点开观看——

两个月以后,也就是4月份,张开政先生因突发重病,在医院重症病房住院治疗。哪知这一住,就是八个月!

住院治疗期间,因施行了喉管切开手术,张开政先生已无法言语,四肢也不太灵便,只能勉勉强强用笔在纸上“划拉”,字不成形,也难以表达意思。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张开政先生无法嘱托任何事情。他早在两年前悄悄写下的《遗嘱》,这时也无任何一位亲人知晓!

公元2021年12月18日约7时,一代书法名家张开政先生溘然长逝,享年91岁。

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是张开政先生在生前最后一次出席公开活动的留影。

那是2015年,桂林中学举行110周年校庆庆典活动,作为老校友,张开政先生欣然应邀出席。(中)

【再拉回人物故事的长镜头】“这是我儿子,上次从海外回来,推着轮椅陪我到周围转转,散散心。”满奶奶抬起头,指着屏幕说道。

这时,满奶奶像是想起什么,便放下手里的Apai,有些费力地站起身来,挪动着脚步。(右上图)

眼见岳母忽然有“新行动”,满脸“浆糊”的陈老师,顿时有些蒙圈!(左上图)

只见满奶奶转过脸,抬起左臂,指着一个地方,示意让人看什么东西……(如图)

她指着客厅一角,木台上的两把工艺团扇,引起了采访者的注意!

据满奶奶介绍,这两把扇子的扇面画,是她在三十多年前的作品。左边是《茶艳端庄》,于1992年创作;右边的扇面画,《笑口常开》就好了!

满奶奶又来到画桌前,指着“铺天盖地”的彩墨画作品,告诉采访人:这些画作,也都是她创作的。

据满奶奶介绍:“1987年,我满55岁退休。在那之前,无论张开政担任什么职务,只是偶尔空闲时陪我散散步,却从不带我出席任何社会活动。有好几次,我主动提出要求,他总说:‘又不是领导人出访,哪有那么多外交礼仪,还带夫人!’”

“我退休后,老在家里呆着无聊,他又不愿带我参加社会活动。五年后,有老姐妹给我出主意,我就到老年大学参加绘画培训班,学会了画画。想不到,从那以后,他对我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乐于带我出席社会活动,也为我的绘画作品题字、题诗。”满奶奶说。

卧室的墙上,挂着满奶奶创作的两幅彩墨画作品。

《凌霄花》是她于2011年,为中共建党九十周年志贺而作。为此,张开政先生为她的这幅画题诗一首:“瓣小蕊黄花紫红,一支灵秀出青葱。春芳遍地花如锦,却自凌霄展玉容。”(左上图)

《牡丹孔雀图》是她于2015年春创作。张开政先生为这幅画作题诗曰:“牡丹孔雀绽芬芳,画出和谐引梦长。喜看清风沐大地,神州处处共朝阳。”(右上图)

清代文学家文康著书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曾从事书法艺术创作七十年,遗墨存书于世的一代名家张开政先生,在其身后,全国各省市,青山处处留香痕——

云南串碑林、杜甫诗圣碑林、河南岳庙碑林、甘肃西王母碑林、宁夏沙海诗碑林,还有广东、安徽、福建、山东、四川成都、辽宁、河南、甘肃、黑龙江、湖北、江苏、湖南和广西柳州等地的名山名胜,以及桂林中日友好碑林等处,近百个地方,均有他的碑刻及摩崖石刻。

时光荏苒,花开花落。斯人已逝,高山巍峨。

其实,张开政先生并没有走!他字如其人的作品,将在天地之间永存;他高风亮节的品德,正在桂山漓水图腾……

12月18日,这是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谨以此文纪念一代宗师——张开政先生逝世三周年!

新闻人物故事·图文原创:曾剑翔

●原中国农业银行桂林分行《桂林农村金融报》主编

●国内知名军事期刊《坦克装甲车辆》杂志社原特聘远程编辑

●原桂林市工商业联合会(工商联)《商界》DM月刊副主编、专栏主笔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自治区级传承基地副秘书长

●全球大视角·国际军事文化战略龙派评论员

●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桂林市文促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桂林市旗袍文化学会艺术顾问

●桂林雅园书画院特聘顾问

●桂林家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互联网“文章分段空两格”技术难关攻克者

●全网平台“文章分段空两格”技法独创者

●【新闻故事】体系全要素谋篇法开创者

●中国【新闻故事】创新写作赛道领军者

●【新闻故事】写作规则制定者、市场主导者

●【新闻故事】文种价值提升者、价格决定者

●自由撰稿人“九·一六”运营体系构建者

●“抵制浅阅读,倡导精阅读”新学风促进者

●“追求极致·匠心为文”完美主义者

●新闻报道“劳斯莱斯·幻影”打造者

●“写好中国故事”新闻创新倡导者

●“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传播者

●“编好桂林纪实”本土文化创作者

******

●中国龙派文法创始人【原创图文品类】龙派新闻故事、龙派新闻微故事、龙派新闻报道、龙派图说新闻、龙派新闻专访、龙派新闻透视、龙派桂林纪实、龙派国际评论、龙派新闻时评、龙派杂谈、龙派新闻摄影、龙派新闻漫画、龙派影视策划、龙派活动策划、龙派商号创意、龙派广告语、龙派PPT撰稿及制作、龙派解说词、龙派LOGO设计、龙派商务文书、龙派行政公文、龙派私密书信、龙派人物小传、龙派散记、龙派散文、龙派散文诗、龙派叙事诗。

选与众不同的角度 · 写常人所见的真事

●新闻性●故事性●独创性●开拓性●趣味性●文学性●社会性●全面性●深刻性●通俗性●融合性●积极性●时代性●示范性●指导性●灵动性●策划性●差异性●极致性●颠覆性

来源:龙派写手曾剑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