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僰人遗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7:31 1

摘要:1935 年,一位名叫葛维汉的美国考古学者听闻在中国川南宜宾珙县,有一种奇特至极的葬俗 —— 将棺材放置在高达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悬崖绝壁之上。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葛维汉历经千难万险,长途跋涉抵达珙县。当他站在悬崖之下,抬头仰望那斧砍刀削般的绝壁时,眼前的景

1935 年,一位名叫葛维汉的美国考古学者听闻在中国川南宜宾珙县,有一种奇特至极的葬俗 —— 将棺材放置在高达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悬崖绝壁之上。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葛维汉历经千难万险,长途跋涉抵达珙县。当他站在悬崖之下,抬头仰望那斧砍刀削般的绝壁时,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撼得呆立当场。只见绝壁之上,黑漆漆的棺木层层叠叠,好似它们本就属于这悬崖,与岁月一同生长。

这便是僰人悬棺,首次被一位外国学者如此近距离地观察并记录下来,葛维汉同年发表的文章,让这一匪夷所思的葬俗首次为世人所知。

八十多年过去,宜宾珙县洛表镇麻塘坝,这里依旧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沟壑狭长幽深,两侧奇峰如剑般挺拔。顺着当地向导王朝卫手指的方向望去,几乎呈 90 度直立的山崖上,十余具棺木突兀地闯入众人眼帘。它们距离地面约 20 多米,坚硬的岩壁上,楔入了一根根木桩,支撑着这些历经岁月的棺木。岁月更迭,日晒雨淋,棺木早已蒙上厚厚的尘埃,颜色破败不堪,但悬棺宛如 “长” 在绝壁之上的形态,仍然给人带来无比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里是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之一 —— 麻塘坝棺材铺景点。在中国,悬棺这种葬俗在福建、广西、江西、云南、贵州等地都有发现,但四川珙县的悬棺数量最多、分布最为集中、保存也最为完好。在珙县,悬棺又主要分布在麻塘坝。在长约五千米,宽约三五百米的平坝两侧,22 座山崖连绵起伏,悬棺就错落分布在绝壁之上。

从棺材铺一路前行,白马洞、狮子岩、九盏灯、老鹰岩等地,不断出现的悬棺有的存放于岩壁天然形成的岩墩上,有的则搁置于岩壁间的天然洞穴或裂缝中。它们距离地面少则 10 多米,在最高的老鹰岩,棺木距离地面竟然达到了 110 米左右。在岩壁之上,还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如蜂眼般的桩孔,以及色彩虽已黯淡却依然能辨别的红色彩绘岩画。这些桩孔和岩画,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僰人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1945 年,内迁李庄的中央研究院以民族学研究大家芮逸夫和石钟健为首,对珙县悬棺进行了考古调查。他们清理了六具悬棺,并首次以 “悬棺葬” 为其命名。此后,1974 年和 1985 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对悬棺进行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考古人员调查发现,珙县麻塘坝悬棺数量多达 228 具,这里也因此当之无愧地成为 “中国天然的悬棺博物馆”。

然而,这些置于绝壁之上的悬棺,在此究竟存在了多少年?它们的主人又是谁?为何要在死后葬于如此绝壁之上?如此奇险之地,人们又是如何将沉重的棺木放上去的…… 史料对此缺少详细记载,诸多秘密至今如同重重迷雾,难以解开,令僰人悬棺一直笼罩着神秘色彩,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

对于悬棺的主人,学界至今仍争论不休,存在僰人、古越人、僚人等多种说法。

清朝乾隆年间的《珙县志》曾记载:“昔僰蛮酋长与岩端凿石椓钉,置棺其上,岩高百仞,下临符江。” 僰人,是川南地区一个历史极为悠久的少数民族。早在 2000 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就已出现僰人一词,《华阳国志》也记载僰道县 “本有僰人”。从唐宋元明,诸多文献都有关于川南僰人的记载。众多学者结合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珙县悬棺的主人应该就是宜宾土著居民 —— 僰人。1956 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将珙县悬棺定名为 “僰人悬棺”,1988 年国务院也沿用了这一命名。并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次考古以及几年前四川大学进行的体质人类学测定,判定珙县悬棺的年代上至宋代,下至明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 “僰人说” 提供了证据支持。

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石钟健发现,国内最早的悬棺并不在四川,而是在遥远的福建武夷山。大约在 3800 年前,这里是越族生存繁衍的区域。2005 年,复旦大学经过 DNA 检测,进一步佐证了武夷山悬棺主人为古百越人的说法。石钟健认为,数千年来,百越人在先进民族的挤压之下,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全国各地悬棺葬的年代,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他们发现,武夷山悬棺距今 3800 年左右,江西龙虎山的悬棺,时间则在距今 2600 多年。重庆巫山的绝壁上,那里的悬棺距今 1600 年左右;相比之下,

宜宾悬棺年代最晚。由此,石钟健认为珙县悬棺主人应该是从福建历经数千年迁到宜宾的百越人。这不仅从几地悬棺的时间延续上能说得通,历史上的百越人还有行悬棺葬、凿牙齿、用铜鼓、绘岩画等文化特征。而从珙县悬棺历次考古清理来看,确实发现僰人悬棺有凿牙、使用铜鼓和岩画等习俗。

和石钟健一同考察悬棺的芮逸夫,则认为悬棺的主人应该是僚人。芮逸夫指出,史料记载明朝时期居住在川南的少数民族是都掌人,这是古代僚人的一支。而都掌人在明朝万历年间被朝廷派出的 14 万大军剿灭之后,川南从此再无悬棺葬。所以,他认为悬棺的主人应是僚人,因为历史上僚人同样有悬棺的葬俗。

时至今日,悬棺族属的确定依旧困难重重,但目前主流提法还是统称 “僰人”。

悬棺放置之谜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将沉重的棺木放到绝壁之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这也引发了学者们诸多猜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人员对悬棺进行正式考古发掘。为了在数十米高的崖壁开展工作,他们用楠竹搭起层层脚手架。但王朝卫认为,这种方法在古代几乎没有可能实现。因为当年他们在一个地方搭脚手架,就耗费了两个多月时间。对于要及时下葬的逝者而言,这种方式显然过于缓慢,不符合常理。

研究人员发现,珙县悬棺大多离地面甚远,相反离峰顶更近。于是有人猜测,难道他们是从山顶放下绳索,将棺木吊到绝壁之上?在近几十年的考古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悬棺所处的绝壁虽然陡峭,但是山的另一面山势相对平缓,可以供人攀爬而上。他们推测,古人在放置悬棺前,应该从峰顶将工人垂下,在绝壁上楔入木桩。此后,再将棺木以同样方法垂下,置于木桩之上或者天然的洞隙之中。然而,这种方法很快被发现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有的棺木上方,岩壁突出数米,动辄四五百斤的棺木,显然无法像荡秋千一样荡到几米深的岩壁上。

此时,九盏灯等地密如蜂眼的孔洞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这些孔洞从接近地面处到峰顶处到处都是,有的孔洞内还留有木棒,与放棺的木桩有明显区别,更像栈梯。会不会是古人借这些木桩搭起栈道,从栈道将棺木抬上悬崖,最后再拆掉栈道,以免棺木被人盗扰?这种方式得到了不少专家的认可。然而,并非每一处悬棺绝壁上都有空的孔洞,那对于那些没有孔洞的绝壁,悬棺又是如何放置上去的呢?

王朝卫认为,悬棺升置很可能并不只有一种方式。“古人或许根据不同的地貌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打孔铺栈道,有的则可能从峰顶用绳索下垂。”2002 年,僰人悬棺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维修,也正是在这次维修中,在岩壁上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但关于悬棺放置方法的谜团,至今仍未完全解开。无论最终采用何种方法,在那个技术落后的时代,将沉重的棺木升置到绝壁之上,都体现了古人非凡的智慧和惊人的勇气。

僰人历史溯源

若悬棺主人真为僰人,那么僰人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僰人” 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其记载 “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稚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说文・人部》记载 “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华阳国志・蜀志》里说 “僰道县东南四百里… 本有僰人。” 可见古代僰人居住在犍为地区,而僰道一带又为集中地。

在殷商时期,僰人就已定居在四川的东南部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由于僰人首领跟随武王伐纣有功,周朝建立后,僰人被封为 “僰侯”,建立了 “僰侯国”,首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宜宾市翠屏区,管辖着四川东南和云南东北部、贵州西北部的一大片地方。这些地方谷深山险,僰人自为一方诸侯。在春秋战国时期,僰国与巴蜀二国相邻,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

公元前 316 年,秦国灭蜀国,设蜀郡。秦朝统一后,原僰国地域主要划归蜀郡管辖,置为僰道县。因三江口(今宜宾市翠屏区)地理位置重要,是僰人聚居的地方,秦朝在此设僰道,并对其进行开发建设。但在先秦时,僰人常被作为奴隶掠卖,先秦的达官显贵以拥有 “僰奴” 为时尚。皇帝的娱乐品 —— 侏儒、杂耍班子的演员很多都由僰奴担当。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僰人被迫迁徙。

汉朝初期,僰人仍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役使 “僰僮” 的现象更为严重。大量僰人被卖为奴隶,从事繁重劳动。刘邦即皇帝位后,重视僰道的开发,两次派陆贾出使南越,加强了汉朝与南越的来往。僰人的竹工艺品甚至流传到了西藏和南亚印度地区。张骞在印度吃到了僰人所种植的农产品后,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派人修建自僰道至群舸江的道路,修筑了通往贵州、云南的 “南夷道”,并从中原迁徙大批汉民来此屯垦。此后,僰道成为巴蜀边陲的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僰道建成开通后,汉武帝将僰侯国首府及其周围地方,划为僰道县,归犍为郡管辖,衙门设在今宜宾县安边镇。叙南的僰人开始接受中央政权的直接统治,和汉人杂居共处,不断进行民族融合。后来僰道县衙门又迁到僰侯国首府,僰侯顾全大局让出地方,自己搬到了今南溪县。

三国时期,蜀汉南部,即今天四川南部、云南、贵州,当时称 “南中” 地区,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僰人便是其中之一。诸葛亮平定各地叛乱后,僰人首领害怕被怪罪,于是让人把自己绑了,打开城门,牵牛担酒,在南门外迎接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没有问罪,还为僰人首领松绑让座,好言安慰,仍叫他管理僰地事务,只要求他遣散征来的兵,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得再骚扰滋事,并且送僰人一百面铜鼓。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僚人自南而北向四川移徙。据《魏书・僚传》记载,这些僚人 “攻破郡县”,“大为百姓之患”。东晋时期,居住在云贵高原的僚人,乘当时四川成汉政权腐败衰落之机,大举入蜀,攻破一些郡县。僰道的丘陵山地,都被僚人所占,僰人势力范围进一步缩小。

唐朝时,僚人在川南地区活动频繁,加重了对僰人居住地的侵占。在原来僰人居住的地方,移居了不少葛僚,甚至一些僰人还被斥徙。珙县当时主要是彝、僰两族共同居住、管辖的地域,僰人的居住范围比彝族要少。而且僰人总的势力范围已缩小到今兴文、高县、筠连、长宁、珙县、江安、纳溪一带的部分地区。唐太宗末年,贪官污吏为满足个人私欲,破坏民族间的团结,因贸易中的缺斤少两问题,激起了僰人的反叛。到了宋朝,宋朝廷因种种原因四次讨伐僰人,使僰地再度缩小。公元 1271 年到公元 1368 年,元朝统治的 98 年间,僰地相对平静。元世祖十三年(1276),僰族首领得赖阿归顺,次年被授为千户。

到了明朝,朝廷强行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遭到僰人反抗,进而演化为战争,朝廷对僰人多次讨伐。从明洪武到嘉靖不到两百年间,明王朝 11 次对僰人进行伐戮。经过连续的打击,僰人势力范围再度缩小,剩余的僰人势力最强大的是据守九丝山天险的阿大、阿二、方三。

悲壮的消亡

明朝万历元年(公元 1573 年)三月,明王朝十多万官兵开进僰人聚居地,去征剿总人口约两万的僰人。此次讨伐,明朝军队先后攻破凌霄城、都都寨、内关寨。在攻打九丝山时,遭到僰人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后来明朝军队利用僰人九月九日祭天地神灵祖宗的赛神日,僰人喝酒的习俗,发动突袭,最终攻下了九丝城。此次讨伐,明朝军队攻破僰人城寨 60 余个,擒僰人名将 36 人,俘斩僰人 4600 多人,招降 5600 多人,拓地 400 余里。由于明朝采取斩尽杀绝政策,到冬十月,僰人 “至是尽灭”。一些侥幸逃脱的僰人,只得隐姓埋名,不敢承认自己是僰人,僰人作为一个民族,从此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但僰人留下的遗迹却成为了后人探索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线索。除了神秘的悬棺,在一些地方还留存着僰人的岩画。在罗场 “翡翠走廊”,漫步其间,竹径通幽,峭壁凌然,崖壁上方不时出现洞口森然的僰人岩墓。岩墓下方残存着一幅幅古朴沧桑、栩栩如生的岩画,生动地展示了僰人生产生活的场景。有手持长叉和盾牌比武的场面,有攻打和防守的战争场面,有正在叉鱼和追杀猎物的渔猎场面,有正在舂米的生活场景,有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舞蹈场面等。此外,还有大量猪、牛、羊等牲畜和吉祥物龙的雕刻壁画。这些岩画,仿佛是僰人留给后人的无声语言,试图诉说他们曾经的生活点滴。

在珙县境内,除了悬棺和岩画,还有二十几个天然溶洞中僰人留下的洞穴建筑。这些带有明显军事用途的洞穴建筑,与宋元明时期,特别是明朝时期朝廷十一次派军队围剿僰人的历史吻合,是研究僰人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

僰人,这个曾经繁荣了近 2300 年的民族,虽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留下的神秘悬棺、古朴岩画、奇特洞穴建筑等遗迹,却永远吸引着后人不断去探索、去解读,试图揭开这个消失民族背后的神秘面纱。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