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6 11:23 2

摘要:不谈遥远的过去,让我们聚焦于近一个世纪——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今,直至我们这一代。五四运动之前,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礼教吃人”的论调开始流行,鲁迅先生对孔子的讽刺和批评不遗余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经历了批林批孔运动,但教员的批林批

不谈遥远的过去,让我们聚焦于近一个世纪——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今,直至我们这一代。五四运动之前,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礼教吃人”的论调开始流行,鲁迅先生对孔子的讽刺和批评不遗余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经历了批林批孔运动,但教员的批林批孔并非针对孔子本人,而是为了批判历代统治者强加于孔子的那些迂腐思想,批评的是那些固守陈规的学究们,目的是为了真正解放人民的思想。进入八十年代,学术界再次对儒家文化提出批评,认为它导致了中国人的精神萎靡,限制了个性的发展。而到了新世纪,我们又迎来了国学热潮。短短一百年间,孔子的形象经历了剧烈的起伏,仿佛乘坐了一次过山车。

暂且抛开过去一百年的变迁不谈,让我们回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北纬25度至35度的地带,你将见证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飞跃时期。几乎在同一历史时刻,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古希腊孕育了苏格拉底,而中国则出现了孔子。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将这一时期称为“轴心时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孔子这三位思想巨匠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是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次,他们均担任教师的角色,通过教育学生来传播自己的理念;此外,他们三人的思想都是通过口头传授,并依赖弟子的记录才得以流传至今。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文明最初的火花,它在中世纪之后成为突破宗教枷锁、重新点燃理性之光的关键思想源泉。这一思想脉络不仅贯穿了整个欧洲,还延伸到了遥远的美洲大陆。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不仅在中国塑造大国形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影响力还扩散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启发了伏尔泰,促进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其影响向东扩展,为中国的思想传统注入了深刻的思辨精神。随后,通过宋明理学的改造与丰富,佛教与儒家学说共同塑造了你所见的东亚世界雏形。

从这个视角来看,当你再次回顾“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评价时,是否感到一种庆幸?若没有孔子,中华文明在那个时代可能就缺少了与古印度、古希腊相媲美的思想源泉。

在探讨孔子在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之后,让我们来深入了解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将其归纳为三个关键词,以助于您的理解:启明者、守成者和真性情。接下来,我将逐一为您阐述。

首先,我们提到的“启明者”是指孔子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尽管在孔子之前,中国已经有了教育的雏形,比如夏商周时期的官方学校,这些学校传授的是现今所称的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然而,在那个时代,诸如识字、礼仪、算术和占卜等知识,主要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平民子弟是无法触及这些教育资源的。

孔子究竟做了什么?他创办了一所私人学校,这是一所开放式的教育机构。他收取适度的学费,将那些传统上仅传授给贵族子弟的知识与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平民子弟。他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像颜回、冉求、子路这样出身贫寒的学子。

由此,中国孕育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知识、探索学问的生活方式。你认为这是否可以称之为“启明”呢?另外,你所了解的“君子”一词,最初只是周代对贵族身份的称呼。然而,经过孔子的持续努力,这一概念最终演变为象征中国理想人格的标志,实际上君子与西方的绅士是相似的,它们都体现了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修养。

在讨论了“启明者”之后,你可能也听说过“克己复礼”这一概念。古人视其为孔子生前极为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孔子为了贯彻这四个字,在其后半生中遭遇了诸多非议。然而,孔子真的固执己见吗?在我看来,孔子是夏、商、周三代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和继承者,一位文化守成者。在面对社会政治文化变革的挑战时,他采取了保守的立场。

一听到“保守”这个词,你可能会皱眉,但请不要误解。保守并不意味着倒退或开历史倒车,它反对激进主义,主张在变革中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柏拉图、歌德到海德格尔、弗洛姆,中外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尽管信仰和政治立场各异,但在文化价值观上都是保守的。保守主义同样具有强大的批判力,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思想传统。

为了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将带你回到孔子生活的时代。

首先,孔子试图恢复的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周武王灭商后,周公和成王建立了封建等级制度,确立了天子与诸侯、中央与地方的等级关系。为了维护这种关系,还制定了复杂的礼乐制度,连射箭、打仗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

这一制度安排影响深远,即便后世贵族间发生征战,也必须依礼而行。同时,以民为本的施政思想也开始萌芽。看上去,这个制度似乎很理想,但后来为何会“礼崩乐坏”呢?

这需要放在具体、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审视。你可能听说过周代的井田制,诸侯的土地是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需要向周天子上供,因此必须组织人力耕种分封得来的公共田地。

然而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普通百姓有了余力去开垦荒地,对上供给周天子的土地便不再那么上心。而诸侯们也不再指望周天子分封土地,对周天子定下的规矩也就不再那么重视。

换言之,建立等级秩序的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礼崩乐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孔子恰好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一方面,他从书本上了解到周代的秩序与美好,但另一方面,亲眼所见的却是诸侯不尊重周天子,忽视礼乐制度。国君与诸侯、诸侯家庭内部、诸侯与家臣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君杀臣、臣弑君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在他眼前发生。

因此,孔子深思熟虑后,选择了复古路线,认为只要大家遵守规矩,回归过去,天下就能恢复太平。因此,无论是招收学生、培养人才,还是周游列国、游说国君,孔子都希望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挽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可惜,孔子的政治理想虽然丰满,社会现实却十分残酷。春秋三百年,直至战国,诸侯间的竞争以实力为尊,动辄刀兵相见。最终,能为国君出谋划策的主要是强调刑律、强化军事实力的法家,这便是所谓的形势比人强。

然而,你不能仅因孔子生前不得志,就轻视他。事实上,他所发展的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在他去世后逐渐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价值观,塑造了正反两种思想资源和思想武器。

一方面,它帮助皇权维系了中国,另一方面,对于皇权,它又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儒家的读书人,也用它作为对抗专制不公、为民众争取福祉的道德武器。

第三,真性情。即便面对失势的国君,他依然保持着恭敬的礼节,而对那些不守规矩的权臣,他则冷嘲热讽,甚至装傻充愣,或干脆拒而不见。然而,回到故乡,面对乡亲,他却显得温和而寡言,仿佛融入人群,难以辨识。他开心时从不掩饰,与学生讨论《诗经》时,兴奋得直呼其名。同样,当他生气时,也毫不遮掩,看到学生不求上进,便会毫不留情地训斥,让人难以招架。他拜访了一位名声不佳的女性南子,归来后遭到学生的质疑,他几乎要指天画地,赌咒发誓以自证清白。他风度翩翩,行走时衣袖飘逸,气度不凡。他身材魁梧,箭术精湛,即便是最鲁莽的学生子路,也被他驯服得服服帖帖。他对音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一旦听到美妙的旋律,甚至会数月食不知肉味。

这就是孔子,读到这里,你是否也觉得这位夫子挺可爱呢?在杏坛讲学时,他能够因材施教,与弟子们围坐论道;周游列国时,他能放下身段,自嘲“累累若丧家之犬”;编纂六经时,更展现了“述而不作”的治学智慧。这位栩栩如生的至圣先师,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思想,滋养了千年文明。因此,在中华文明复兴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承好孔子“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还要用新时代的语言赋予他“人民至上”的当代价值,让《论语》的仁政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我们要把圣人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通过新思想传播经典。正如所展现的,当我们在中小学开设君子人格培育课程,在国际舞台讲述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这才是对先哲思想最好的继承与创新。

来源:做温良恭俭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