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阿姨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妈妈,她的儿子小涛今年九岁,活泼好动,特别喜欢玩游戏、追逐打闹。每天放学后,小涛都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家,嘴里还不停抱怨:“学习太无聊,玩游戏才开心。”李阿姨看在眼里,心里既着急又无奈。她试过讲道理、奖励惩罚,可都没什么用。孩子似乎对学习完全
李阿姨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妈妈,她的儿子小涛今年九岁,活泼好动,特别喜欢玩游戏、追逐打闹。每天放学后,小涛都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家,嘴里还不停抱怨:“学习太无聊,玩游戏才开心。”李阿姨看在眼里,心里既着急又无奈。她试过讲道理、奖励惩罚,可都没什么用。孩子似乎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只想贪玩、逃避。
李阿姨心里清楚,孩子的成绩在班里一直靠着家教和老师的帮忙撑着,但她担心,长此以往,孩子会迷失在游戏的世界里,未来会一事无成。可是,面对孩子的“贪玩”行为,她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导。她觉得,自己用尽了办法,却始终无法打动这个“顽皮”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李阿姨的心彻底震动,也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
事情发生在一个周末的早晨。李阿姨带着小涛去公园玩,突然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躺在草丛里。小涛一眼就被吸引过去,他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把小鸟抱起来,用衣服包裹着。李阿姨看到儿子如此细心,心里有点欣慰,但随即又想到:“这孩子平时只会玩游戏,竟然会有这份耐心和爱心,难道他还藏着什么我不知道的秘密?”
回到家后,小涛一直缠着李阿姨帮他给小鸟喂食。李阿姨心想:或许,孩子的“贪玩”只是表面,他其实还有一颗善良、细腻的心。她决定试试用这个角度去引导。
第二天,李阿姨带着小涛一起到附近的动物救助站,亲自向志愿者学习如何照顾受伤的动物。小涛在这里学到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也开始对自然和生命充满兴趣。李阿姨发现,孩子在接触到实际的事情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专注和热情。
渐渐地,她开始用“兴趣引导”法,把学习变成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比如,带孩子一起查资料、做实验,或者讲述一些关于科学、历史的小故事。她还发现,小涛喜欢冒险和挑战,于是鼓励他自己设计学习任务,比如“今天我想知道恐龙的生活习性”,让他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奇迹发生了。几天后,小涛变得主动了许多,不再每天只想着玩游戏,而是会主动问:“妈妈,我可以看一本关于恐龙的书吗?”“我可以试着写写我喜欢的动物吗?”李阿姨看到儿子的变化,心里既惊喜又感动。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天,小涛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拒绝学习,整天沉迷在游戏里。李阿姨一度慌了,她知道,孩子的内心其实藏着更深的
那天晚上,李阿姨发现,小涛在角落偷偷哭泣。她走过去,轻声问:“宝贝,怎么了?”小涛抬起头,眼里满是委屈:“我不想学习,我只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老师总说我不专心,爸爸妈妈也不理解我,我只是想像别人一样,玩得开心一点。”
李阿姨的心一紧,原来,孩子的“贪玩”背后藏着对自我认同的渴望。她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用“兴趣引导”法,但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她轻轻抱起小涛,眼含泪水:“宝贝,妈妈知道你很努力,但你也要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强大。我们会陪你,一起面对困难,好吗?”那一刻,小涛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他点点头,嘴角浮现出一丝微笑。
就在那晚,李阿姨决定改变策略,她开始用更多的理解和陪伴去鼓励孩子,不再单纯追求成绩,而是让学习变得有趣、贴近生活。她还偷偷查资料,发现孩子喜欢的其实是冒险和探索的精神,于是设计一些“家庭探险任务”,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这次的转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涛开始主动找书、写日记,甚至会在家庭聚会中讲述自己学到的知识。李阿姨看到,孩子的兴趣逐渐被点燃,心里充满了
时间过去了几个月,小涛的学习状态有了显著改善,但更重要的是,他变得更加自信、快乐。李阿姨也明白了,孩子的“贪玩”其实是一种天性,只要用心去理解、引导,就能激发出他们真正的潜能。
她感慨地说:“其实,孩子只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和理解,帮他们找到真正的兴趣,而不是强迫他们去接受所谓的‘标准’。只要用心,奇迹就会发生。”她望着活泼的小涛,心中充满了欣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路上,理解和陪伴比任何方法都重要。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用心呵护,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他们心中的那份天真和梦想,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来源:味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