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魁——“走到哪儿,就把秦腔唱到哪儿, 传播到哪儿 ”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11:27 1

摘要:“作为一名专业的戏曲演员,我觉得应该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把秦风秦韵带到哪儿,让秦腔在各个角落‘说起来、唱起来、吼起来。’”5月9日,记者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采访陈魁,他表示,凡是弘扬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的活动,自己都乐于参与。

渭南日报 记者 冯战武 姚二曼

“作为一名专业的戏曲演员,我觉得应该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把秦风秦韵带到哪儿,让秦腔在各个角落‘说起来、唱起来、吼起来。’”5月9日,记者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采访陈魁,他表示,凡是弘扬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的活动,自己都乐于参与。

日常练功 渭南日报 记者 姚二曼 摄

名人名片:

陈魁出生于1967年,富平县人,一级演员,首届中国戏剧“红梅”金奖获得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著名须生演员。代表作有《烙碗计》《赵氏孤儿》《杀庙》《清风亭》《迟开的玫瑰》等。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陈魁的父母曾在富平阿宫腔剧团工作过,儿时母亲在灶房蒸馍做饭时,总是边拉着风箱边给他唱着秦腔,激扬婉转的曲调伴随着他的童年。耳濡目染间,陈魁也立志成为像他父母一样的演员。

1980年,12岁的他顺利地考上了陕西省艺术学校,开启了7年的学艺之路,朝着梦想一步步靠近。

学校里,最为辛苦的莫过于练功。拿顶、下腰、甩发功、髯口功、帽翅功、僵尸功等等,哪一项都是硬功夫,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刻苦练习。

“戏曲刻画人物不仅仅通过唱腔,很多都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扎实的表演功底必不可少。当时练习倒立时被绑在杆子上,太阳穴因充血鼓起了大包;排演首部戏《杀庙》扮演韩琦,仅绑头就很难吃得消。勒头带、带网子、水纱等需要5个步骤,层层叠加的头套,还没开始演戏,就被勒得恶心呕吐不止。”但他深知,要想在舞台上站得住,就必须咬紧牙关、打磨功底。

如今58岁的陈魁,即兴展示《烙碗计》技巧时,依旧风采不减:戴上髯口,只听“啪”一声,胡须抖动间已完成翻跟头、背落地、抖髯、坐臀等一连串动作,依然行云流水。

陈魁说,这还不是难度最大的技巧,《烙碗计》中的“僵尸倒地”才是高难度的表演特技,属于秦腔做工中的特技范畴。剧中刘子明看到后娘将娃的手烫烂时,内心极度悲愤,胡子“哒哒哒”颤抖如“水上漂”一般,再一转身,人直直地向后倒地,仿佛瞬间失去了生机,如同僵尸一般。

“倒下去的一瞬间必须背落地,然后马上放松呼吸,这些都需要天天练习。刚开始在厚毯子上练,掌握技巧后,再到薄毯子上练。”陈魁感慨,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1997年他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他就在酒店房间的空地上天天练,结果腰后面起了青疙瘩,到医院一看全是瘀血,简单处理后,就在后腰绑了一个拖鞋忍痛坚持。

一路走来,陈魁非常感恩母校和老师。“现在演的戏,好多都是当年老师排的。”曾埋怨老师严厉,如今方懂严师背后的心血。提及已故恩师刘亘天,他眼眶泛红,声音哽咽——那些曾以为的“苛刻”,终成照亮他艺术之路的星光。

陈魁在咸阳未来科技职业学校授课

一把胡子唱出千般情 身段里藏着硬功夫

陈魁主攻须生,塑造了多个舞台经典角色:《烙碗计》中悲愤的刘子明、《赵氏孤儿》中隐忍的程婴、《杀庙》中挣扎的韩琦……这些人物个性鲜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唱腔艺术以人物情感为内核,从角色内心世界与规定情境出发,形成刚劲有力、宽厚明亮的独特风格:清脆而不柔媚,刚劲而不粗野,在慷慨激越中富有层次变化,于抑扬顿挫间尽显情感流动。如《烙碗计》中刘子明在坟茔前的苦音滚板,一句“二弟啊!”的拖腔叫板,以如泣如诉的演绎,将一位年迈长者的无尽心酸与苦楚层层铺开。

身段表演上,陈魁更见功底。在《杀庙》中塑造黑须生韩琦时,他凭借修长威武的外在条件,以“抬脚重、落脚轻”的台步展现英雄的洒脱刚健;在“杀与不杀”的矛盾抉择中,巧妙借鉴京剧抽刀、转身技巧,通过360度旋身的稳健身段,精准刻画人物内心的挣扎。而在《烙碗计》追赶侄儿的段落中,他融合提袍、甩袖、抖须、碎步疾走等系列肢体语言,让白发老者的急切之态跃然台上,甚至令观众随之怆然泪下。陕西师大博士生导师王国杰评价其“表演大方,身段功夫扎实,善于以肢体语言传递人物灵魂。”

在现代戏《迟开的玫瑰》中,为演活全程坐轮椅的父亲角色,他多次深入医院观察病人动态,亲身坐上轮椅揣摩心境,将真实的生活细节融入表演,让须生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不管是面对角色还是观众,陈魁总是十二分的投入,始终践行“三个一样”原则:国内外演出一个样,城乡舞台一个样,观众多少一个样。他曾在宝鸡雨雪天的演出中,面对台下寥寥无几的观众仍全情演绎《清风亭》。见观众淋湿却依然专注投入,他感慨道:“演员的职责,就是对每一份热爱全力以赴。”

这份从唱腔身段到艺德坚守的赤诚,既是对秦腔传统的深情致敬,更是一位艺术家对时代的庄严回应。

陈魁到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三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走到哪儿 就把秦风秦韵带到哪儿

陈魁的舞台不仅在剧院,还延伸至田间地头、社区工厂、校园讲台。用他的话说,“走到哪儿,就把秦腔唱到哪儿、传播到哪儿。”

在陈魁的办公桌上,放着厚厚一沓邀请函,其中不少来自各高校与中小学。为此,他专门列了一张“进校园时间表”。“秦腔是民族的根与魂,秦腔的传承发展,进校园是重要途径,得从娃娃抓起。”他说。

自2020年起,他便投身校园传播,针对不同年龄实行分层教育,对小学生以兴趣启蒙为主,让他们感受秦腔魅力、知晓秦腔文化,甚至能说两句陕西话、哼唱几句经典唱段;对高校学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除课堂讲座外,还邀请学生进剧场观看演出,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研习。

“传播戏曲文化不光要坐着说。”陈魁说到动情时会起身模拟教学:唱念做打间,他讲述陕西戏曲故事——从渭南华山“刘彦昌哭的两泪汪汪,怀抱娇儿小沉香”的劈山救母传说,到西安曲江王宝钏的苦守寒窑忠贞故事。课堂上,他还总是变魔术般掏出刀枪、马鞭、髯口等道具,邀请孩子们上台模仿“趟马”“甩袖”,在亲手触摸、亲身演绎中感受戏曲身段的韵律。

陈魁认为进校园不能流于形式,尤其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宗濂学院《秦腔研习》课程教师时,他要求每位学生撰写观后感,并逐一批注心得。字里行间的“震撼”“秦腔太美了”,在他眼中都是秦腔文化触达心灵的生动印证。

除了戏曲进校园,他积极参与戏曲文化融入企业、社区活动,并大力支持将戏曲身段与体育结合,主张以“多途径、多方位、多渠道”传递戏曲文化。

一次回乡探亲,他看见村民在田间挖莲菜,便应邀踩着湿润的田埂即兴演唱。这次经历让他深感:“戏曲不应局限于舞台,群众在哪里,我们就该唱在哪里,文化只有扎根生活、服务群众,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传承。”

从校园课堂到田埂地头,从剧场聚光灯到社区操场,陈魁用脚步丈量着秦腔的传播半径。他坚信,只有让文化“活”在人民身边,才能真正守住民族的根与魂。

陈魁在甘肃演出,台下围满了观众

守住老底子 才有新样子

谈及秦腔传承,陈魁始终强调“守正才能创新”。他以经典剧目《铡美案》为例,这部历经数百年的传统戏,凭借六大回目、六个角色、3个小时的完整叙事,至今仍让观众百看不厌:“包公的蟒袍水袖、秦香莲的哭腔板式,每个细节都是岁月磨出的珍珠,这就是传统的生命力。”

在守正的基础上,陈魁支持以新形式激活传统戏曲,但强调“创新不能丢了根”。去年,他儿子所在的剧团将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搬上舞台,改编的“唐僧收四徒”“大闹天宫”等剧目,将秦腔板式与神话故事结合,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欢。他举例说,美猴王翻跟头时,靠旗与LED的云海特效相互映衬,传统程式与现代美学的融合,让年轻观众感受到秦腔的独特魅力。

他常提醒青年演员:“创新路子不宜迈得太大,要适应群众的口味,不能丢失秦腔特色。”在他看来,在传承中,他始终坚持“守正”,认为老一辈艺术家手把手传授的“一招一式、一腔一板”,是创新的根基,要先把“传统吃透、储备好,才能谈发展。”

如今,儿子正接过他的接力棒,在守正的基础上探索创新。 陈 魁 坚信,只有让传统与 时 代 共振,秦腔才能在历史长河中持续绽放光芒。

来源:渭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