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花岛:不做流量追随者,以《家里家外》拓短剧新方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1:47 1

摘要:《家里家外》上线第30天,播放量冲破5亿,豆瓣打出8.2分,直接把“年代温情”四个字从冷门标签抬进热搜。

《家里家外》上线第30天,播放量冲破5亿,豆瓣打出8.2分,直接把“年代温情”四个字从冷门标签抬进热搜。

听花岛没买流量包,没请顶流,账上却多了一笔2亿元B轮融资,腾讯和华策抢着塞钱。

别人在爽剧里卷重生、卷复仇,他们掉头去拍川渝老巷里的煤炉火锅,拍1988年的搪瓷缸,拍一对下岗夫妻怎么把日子熬成回锅肉。

观众一边擦眼泪一边把播放键按烂,数据部的人盯着曲线傻眼:原来不靠狗血也能让人上瘾。

王磊把10万字《请回答1988》研究报告拆成3000张便签,贴在会议室墙上,要求编剧“按秒拉片”:第7秒观众想笑,第15秒就得给泪点,第38秒必须让手机震动停下。

这套“情绪秒表”被写进SOP,新人入职先学“哭点定位”,再学“笑点刹车”。

听上去像流水线,可他们给人物留气口:母亲把肉夹给儿子,儿子又偷偷放回她碗里,镜头定格两秒,弹幕刷屏“我妈也这样”。

烟火气不是形容词,是具体到豆瓣酱牌子、煤球个数、回锅油次数。

观众嗅到真实,钱包就自动打开。

政策2月刚收紧,低俗甜宠被红牌罚下,现实题材绿灯大开。

听花岛提前半年把项目递到广电总局,过审只用了7个工作日,同批次爽剧被退回改词。

王磊在内部会上说:我们要的不是政策红利,是政策共振。

翻译过来就是:上面想立牌坊,我们刚好递砖头。

B轮估值翻三倍,资本看的不是情怀,是安全系数:政策喜欢,观众买单,平台抢着要,投资风险直接打对折。

别人一年拍30部,听花岛只拍8部,其中两部注定赔。

公司账上常年留20%预算做“试错金”,拍过聋哑人恋爱,拍过养老院悬疑,数据跌到脚底,照样给团队发奖金。

王磊的逻辑简单:不试错就内卷,内卷就等死。

平台采购部的人私下吐槽:听花岛的项目PPT最难写,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归类。

可正是这份“难写”,让平台愿意溢价30%买断,独一份就能抬价。

川渝文旅局连夜开会,把《家里家外》取景的老楼划为“城市记忆拍摄基地”,地铁广告换成剧照,打卡路线印成折页放在机场。

剧组没花一分钱宣传,地方财政倒贴200万做灯光改造。

文化输出做成这样,比喊口号实在。

观众去重庆排队拍“同款楼梯”,顺手发小红书,算法再把流量送回剧方,闭环完成。

王磊说:我们拍的是剧,也是城市简历。

简历通过,投资就上门。

短剧用户4.5亿,25到35岁占六成,正是付得起会员、买得动周边、愿意去线下打卡的人。

这个数据被听花岛刻进选题墙:主角必须和这批人同岁,焦虑点必须精准到“房贷、二胎、35岁裁员”。

观众看见屏幕里的自己,就像看见镜子,镜子不会让人爽,但会让人留。

留就是商业价值。

8.2分不是情怀分,是用户留出来的时间债。

行业大会邀请王磊分享,他只放了一张PPT:左边是“狗血爽剧”流量曲线,上线即巅峰,7天腰斩;右边是《家里家外》曲线,起点低,30天抬头,长尾拖了90天。

一句话总结:爽剧让人爽完就走,温情让人留下住。

台下有人嘀咕:可复制吗?

王磊没回答,直接放出下一部预告:讲汶川后重组家庭,还是年代,还是慢热。

复制?

他根本没打算给同行留模板。

短剧进入“内容为王”不是口号,是账算不过来。

爽剧成本30万一部,卖120万,ROI漂亮,但平台现在只给60万,利润腰斩。

听花岛一部剧成本300万,卖900万,平台愿意一次性预付,因为能拉新会员。

算总账:前者走量,后者走命。

走量的死在竞价,走命的活在唯一。

王磊把剧本当芯片做,贵,但不可替代。

观众看完《家里家外》在弹幕里写:原来我妈当年也偷偷给我塞过鸡蛋。

这条弹幕被截屏挂在公司走廊,旁边配一行小字:情绪价值=用户付费。

你有多久没为一部剧关掉倍速?

如果爽剧继续喂糖精,我们会不会忘了真正的眼泪长什么味?

来源:仁爱糯米i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