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每天都会遇到不少因为甲状腺问题而焦虑的朋友,尤其是很多女性患者,对“甲状腺癌”这几个字特别敏感。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篇最近发表在《Surgery》杂志上的重要研究,主题是“预防性
文章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每天都会遇到不少因为甲状腺问题而焦虑的朋友,尤其是很多女性患者,对“甲状腺癌”这几个字特别敏感。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篇最近发表在《Surgery》杂志上的重要研究,主题是“预防性中央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别看标题有点专业,其实内容非常贴近咱们的日常健康选择,我会用最通俗的话帮你捋清楚。
先说说为什么这个话题重要?
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叫“乳头状甲状腺癌”(简称PTC),占八成左右。很多患者发现得早,临床上检查不到淋巴结转移(医生常称为“cN0”)。这时候,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但要不要顺便把中央区的淋巴结也清扫一下?这事儿在医学界争论了好多年。有的医生觉得“扫一扫更放心”,能降低复发风险;也有人担心清扫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到底该怎么选?这篇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值得参考的答案。
这项研究是怎么做的?
研究人员从2008年到2010年,把196名临床无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然后,他们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随访(平均快13年!),最后分析了151人的数据。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以下方面几乎没有差别:
✅ 疾病复发率:两组的无复发率相似,预防性清扫并没有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 术后治疗需求:是否需要第二次手术、要不要补充放射性碘治疗,两组比例差不多。
✅ 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这是监测复发的重要指标):A组是0.1 ng/mL,B组是0.3 ng/mL,统计上无显著差异。
✅ 手术并发症:如永久性声音嘶哑(喉返神经麻痹)或长期低钙血症(手脚发麻)的发生率,两组也基本一致。
唯一有点不同的是:做预防性清扫的患者,术中甲状旁腺被误切的几率稍高一些。甲状旁腺是调节血钙的小器官,如果损伤了,可能引起低钙血症。不过好在研究中永久性低钙血症的比例并没有明显升高。
这对患者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如果你是属于“临床检查未见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能并不是必须的。它既没有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也没降低复发率,反而可能增加甲状旁腺损伤的风险。当然,这不代表所有患者都一刀切——如果术前评估发现高危因素,或者术中医生怀疑有转移,还是需要个体化处理。
作为医生,我想对你说:
每次门诊,我都会遇到患者问:“费主任,我该不该扫淋巴结?会不会漏掉?”这份10年随访的研究,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医学决策要平衡获益与风险。过度治疗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类似选择,不妨和医生深入沟通,结合肿瘤大小、位置、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推荐理由:
我之所以推荐这篇研究,是因为它基于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跟踪时间长,结论可靠。作为常年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生,我深知患者对“要不要多做一点”的纠结。这项结果让我们更有底气说:有时候,少做一点,也是科学的选择。
健康路上,我们一起走得更稳。如果你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来我的线上平台咨询——我已经累计回复超过10万条问题,希望能给你最贴心的解答。
文章出处:
本文内容基于2025年发表于《Surgery》(影响因子3.2)的研究《Prophylactic central neck dissection in clinically node-negative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10-year impact on surgical and oncologic outcomes》。
作者简介: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长期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
关键知识点回顾(列表式总结):
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N0)的患者,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未显著改善10年复发率或生存率。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如声音嘶哑、低钙血症)方面无显著差异。唯一显著区别:预防性清扫组甲状旁腺误切率稍高。研究支持对低危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减少手术风险。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更理性地看待甲状腺癌的治疗选择,具体病情还是需要咨询你的主诊医生。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费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