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的国考,难道是我们职业生涯的最后出路?

B站影视 2024-12-05 18:57 2

摘要:整体而言,这一届“国考”者,就此“成功上岸”或曰被某个岗位录用的比例,只有1/86。

2025“国考”,也就是公务员考试,已经拉开帷幕。

这一届的报名并且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超过340万,比去年增加10%以上

即使招聘岗位有所增加,也远远赶不上应考、应征的人数飙升。

整体而言,这一届“国考”者,就此“成功上岸”或曰被某个岗位录用的比例,只有1/86

简直堪称“百里挑一”!

而最热门的岗位,1.6万人应征,万分之一以下的“买彩票中大奖”概率!

那么,数百万人对此趋之若鹜,年年热度有增无减——几乎每个人都深知,自己十有八九会被淘汰——这究竟是图什么?

这种超乎惨烈、近乎荒诞的现象,持续火热多年,意味着什么?

尤其是,除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国考”,这届青壮年——也就是所有距离领退休金尚远的成年人——应当何去何从?

这些问题,不禁令人想到当代社会学家何帆,去年(2023)出版的一本新书:

《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

前不久,“网易深圳部门全部裁员”的消息,在网上沸沸扬扬。

稍后,网易公司对此公开回应:

并非全部裁员,而是针对网易旗下的一款游戏产品及其职能部门,进行“常规调整”。

该部门也并非全部裁员,部分员工已经转岗到其他部门。

——企业的各种调整,乃至裁员,按理说并不罕见,但大公司的一次小规模调增,在当今,足以搞得谣言四起、风声鹤唳。

这背后,首先是“后新冠时代”(书中也谈到了这个话题),经济不振常态化、长期化。

在大企业有一份体面工作,在当今,堪称全社会的“奢侈品”。

一旦被裁,意味着什么,也可想而知。

如书中所言,也许是更重要的一点是:

“众多打工者即使做到中层管理职位,到了35岁左右,就往往被视为‘不良资产’,随时可能以任何借口淘汰掉,而且失业后,找工作更难。”

为此,网上流传着一些“三十岁失业后怎么办”的段子。

例如“开网约车,做外卖小哥,注册网店直播带货”。

——哪怕你毕业于顶级高校,曾经的职业履历如何辉煌,一朝失业,也难免如此。

而带货直播的人,网上不知有多少,能火起来的只是凤毛麟角,很多人则难免直播“尬聊”几天几夜,也没多少人看。

网约车和快递员,也越来越难做,君不见今年“双11”,很多小区,都没有没少快递货物……

那些为“网易裁员”的不实消息而大发哀鸣的网民,其实是在哀叹自己“前途有限,后患无穷”的职业命运。

然而,除了哀叹之外,谁还能做些什么?

在如此众所周知的就业环境下,当公务员,成为众多人的职业首选,甚至是唯一的目标。

于是,“国考”的人数不断滚雪球增多,或者说,有限的岗位,竞争者越来越多。

很多人明知道自己“绝大概率没戏”,也不愿放弃一线希望。

年复一年坚持“国考”的当代范进,从十年前的少数个例,变成现在的庞大群体,或曰社会问题。

本书作者访谈了很多位这样的年轻人。

其中一个女孩,某985名校的硕士学历,但走出校门后,“家里蹲”长达五年。

只做一件事:不屈不挠地参加“国考”,争取成为公务员。

这期间,她用尽了“浑身解数”,例如说服父母,把市中心的自家房子租出去,再到城市边缘的郊区租房,吃租金差价。

而其中的代价之一,是有慢性病的老父亲,从之前“出了家门溜达几分钟就是三甲医院”,到“每周两次起大早坐公交,到新建成没几年的医院”。

和不少老街坊交情甚笃、经常一起打牌搓麻的老母亲,也不得不和老友们道别。

女孩恋爱过几次都失败了,因为她的条件之一,是男方的经济状况。

或者说,男方必须能够在自己“上岸”(考上公务员并得到中意的职位)前,养活自己。

她孑然一身到三十多岁,后来嫁给了一个“不过是有些钱而已”的男人。

婚后不久便因为三观不合,整日争吵不断闹离婚,却又不肯真把这个没有爱情基础的丈夫甩掉。

这个女孩说,在刚走出校门时,也曾工作过一两年,但她很快得出结论:“根本没前途”。

“职场上比我更优秀的人多的是,但当他们到了三、四十岁,即使做到经理,也随时可能失业,变得一无所有。”

国考,然后找个“感觉还行”的公务员职位,成了她的人生目标,或曰唯一选择。

至于为什么好几年都宁可不上班、没收入,这个女孩说:

“要么不惜一切代价考公、上岸,这样就能够一份工作干到退休,吃一辈子皇粮。”

“否则,无论在哪打工,无非是充当十来年的耗材,然后被抛弃。”

这个女孩最终成功“上岸”,得到了一份收入并不高的公职。

她说:只要不犯错误,我能够工作到退休,这种安稳感,公务员之外的其他工作很难具备。

本书作者慨叹道,上述的女孩,是所占比例并不很高的幸运者。

还有更多人,一次次怀着希望参加公务员选拔,其中一些人,“国考”成绩非常优秀,但依然迟迟与心仪的公职无缘,年年岁岁重复这场“赌局”,任凭岁月蹉跎……

“然而相比之下,众多三四十岁就被淘汰、的确堪称‘职场耗材’的人,又如何呢?同样为数众多的职场耗材,和当代‘范进’们相比,究竟哪个相对而言更好一点?”

这几乎是个无解的难题。

书中建议普通年轻人,不妨“骑驴找马”:

只要有个“还算能接受”的工作机会,就应当珍惜,而不要总惦念自己的学历背景或者工作经历之类,放不下“从事低端工作”的面子。

同时,即使工作暂时稳定,也不要“躺平”。

工作之余,不妨多多留心创业机会,留心这份工作之外的其它机遇。

一边工作挣钱,一边备战“国考”,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至少,比不惜常年“家里蹲”备考,强得多。

但是,书中也提醒道:

即使已经拥有了公务员之类的所谓“铁饭碗”,也不要确信“这份工作能够干到退休”。

毕竟这个时代,充满难以预测的变化,今天的“铁饭碗”,也许就是明天首当其冲的被精简对象。

与此同时,书中更是强调,当“国考”常年火热,成为众多高学历精英的人生首选,这毫无疑问地表明,社会出了问题。

“公务员是社会的管理者,这个行业吸引的人才越多,全社会为之付出的代价越高,就越意味着,这片土地的‘管理成本’越高,足以将人均算来并不很高的经济效益‘吃掉’。”

书中呼吁,一定要设法打破当下的“全民职业怪圈”:

既不该让切实为社会产出价值的普通劳动者沦为“职场耗材”,更要设法让尽可能更多的各行各业,也能像“国考”一样繁荣。

作者承认,其中一些问题,既是多年沉疴,更涉及到社会的深层因素,短期内很难解决。

“但无论如何,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这片土地的经济才有长期可持续的活力,众多普通人才能‘有活路’,绝不应该像百里挑一的公务员竞争那样,充满残酷的内卷。”

来源:能怎样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