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媒体人丰捷在社交平台上抛出一个话题:“中超啥时候扩军呢?中国这么大,队伍这么少。”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很多球迷的痒处。巧的是,这两天国际足联正好在讨论2030年世界杯要不要从48支队扩到64支。一边是国际大赛可能“加座位”,一边是国内联赛规模多年没大变动,
今天,媒体人丰捷在社交平台上抛出一个话题:“中超啥时候扩军呢?中国这么大,队伍这么少。”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很多球迷的痒处。巧的是,这两天国际足联正好在讨论2030年世界杯要不要从48支队扩到64支。一边是国际大赛可能“加座位”,一边是国内联赛规模多年没大变动,这事确实值得唠唠。
国际足联最近在商量,2030年世界杯可能要扩到64支队。理由很简单:球队多了,比赛多了,转播费和广告费也能水涨船高。但欧洲俱乐部和球星们不太乐意,怕球员累垮,比赛质量下降。
可有些中国球迷已经开始扒拉算盘:如果亚洲名额真从8.5个涨到12、13个,咱国足现在排亚洲第13,是不是就有戏了?但冷静一想,国足这些年的排名就像在玩“跳一跳”,扩军前能踩线,扩军后反而可能掉队。比如2018年世界杯亚洲名额涨到8.5个时,国足偏偏跌出前八。这种“卡线玄学”,反而说明光指望扩军带飞国足,实在太悬。
中超不是没试过扩军。2022赛季一度扩到18支队,结果咋样?不少比赛打成7比0、6比0的“惨案”,弱队穷得发不出工资,强队也嫌比赛太“水”。撑了一年,联赛又缩回16支。
为啥会这样?咱们的青训底子太薄。注册球员从5万多人掉到1万多人,青训机构关了一多半。反观日本,光中小学足球特色校就有4800所,留洋球员超过450人。咱们的年轻球员培养成本比日本高3倍,成才率却只有人家七分之一。这差距,不是简单扩军就能追上的。
外援多了,本土球员咋办?
今年中超放开外援政策,每场能上5个外援。本意是让比赛更好看,但副作用也来了:关键位置全被外援占着,本土球员尤其是年轻队员,连球都摸不着。一位俱乐部官员说得实在:“外援年薪才二三十万美元,水平高一大截,教练肯定首选用他们保级啊!”
这问题就像走钢丝:外援少了比赛不精彩,外援多了自家孩子没机会。隔壁CBA联赛就试过减少外援上场时间,硬把关键回合留给本土球员锻炼。中超能不能也找找平衡点?
中超现在最要紧的不是扩军,而是把比赛搞精彩,让俱乐部先活踏实。比如版权费跌了,能不能先低价甚至免费播比赛,把观众拉回来?俱乐部欠薪成风,能不能先学学日本J联赛,把大部分收入投到青训和运营上?
日本足球能崛起,靠的不是算计世界杯名额,而是扎扎实实建了30年青训体系。越南这几年能冒头,也是因为埋头搞“阿森纳模式”足球学校,请来200多个欧洲教练抓娃娃兵。
国际足联扩军是生意,中国足球却得靠耐心。中超规模这事儿,与其急着凑数,不如先让比赛少点“惨案”,俱乐部少点欠薪,年轻人多点机会。毕竟,米卢多年前就说过:“足球没有电梯,只有楼梯。”咱不能老想着搭扩军的“直达梯”,还得一步步踩实台阶才行。
来源:薇薇婆评球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