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有温度 创新惠民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1:15 1

摘要:航天主题展上,孩子们争相登上福建舰模型;科普讲座现场,学生们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探索科技奥秘。从皋兰县农户围着专家请教科学灌溉,到甘肃科技馆内市民跟着医护人员练习胸外心脏按压……近期,兰州市的科普热度一浪高过一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实施后的首

航天主题展上,孩子们争相登上福建舰模型;科普讲座现场,学生们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探索科技奥秘。从皋兰县农户围着专家请教科学灌溉,到甘肃科技馆内市民跟着医护人员练习胸外心脏按压……近期,兰州市的科普热度一浪高过一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里,兰州市科协联动全市乃至全省资源,推动科普工作从校园、社区、县域的基础覆盖,向沉浸式体验和体系化联动迈进,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注入强劲动力。

高端资源下沉

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

从8月底到9月末,整整一个月,科普活动已在兰州市城乡多点开花,社会反响热烈。

8月底,兰州一中致远楼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方维海带来《量子霸权:量子计算的优势》专题科普报告。他结合自己在国际前沿的研究,用生动案例展示量子计算如何实现对经典超级计算机的“指数级超越”。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听院士讲课,感受到尖端科学离自己并不遥远。”学生李晨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以后在科研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兰州一中校长李向荣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真正抬头仰望星空,同时激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把科学精神融入课堂。

在甘肃科技馆内,“星海征途·大国重器”主题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展区里陈列着航天、航空、陆战、海防等50余件大国重器模型,其中包括“天和”核心舱和“嫦娥五号”探测器的1比1模型。

“我们希望通过场景化体验,让孩子们在触摸模型、感受氛围的同时,理解科技背后的国家力量。”甘肃科技馆副馆长余芳芳介绍,展览还配套无人机表演、科学实验秀、青少年作品征集等活动,让科普和文旅深度融合,带来沉浸式体验。

民生服务提质

科普直抵“最后一公里”

走进社区,科普活动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西固区上坎社区,孩子们亲手拼装盐水发电模型,当小灯泡被点亮的瞬间,全场爆发出欢呼声。在平衡车机器人课堂上,孩子们操控机器人跨越障碍,切身感受到重心原理的奥妙。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在动手拼装与知识学习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探索精神。”现场工作人员说:“看到他们积极参与、乐于提问,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

在七里河区万达茂广场,居民们围着科普展台体验声悬浮和彩虹分层实验,现场专家则讲解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前沿知识,让科学触手可及。

与此同时,兰州市口腔医院推出“齿界奇趣体验营”,邀请孩子们化身“小小牙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他们用口镜为同伴检查牙齿,还通过AI口腔内窥镜直观观察菌斑分布,学习科学护牙方法。“原来看牙并不可怕,反而很有趣。”一名小学生兴奋地说。该医院通过“宣教—体验—检查—激励”的模式,把健康知识植入孩子们的心田。

9月以来,兰州科普活动迎来重头戏,科普热度逐步推向新高潮。

“一千零一夜·科学奇妙夜”专场主题科普活动率先开幕,《童心探科学》剧目实现动画形象与科学家跨时空对话,设四大沉浸式体验板块及30余家单位参与的科普集市。主场活动在甘肃科技馆举行,500余人参与,33家单位开展多领域科普展示,含液氮实验、急救教学、无人机表演等,还展出科研成果与青少年科创作品。全市科协系统联动推出70余项“黄河之滨科普行”活动,推动科普向沉浸式、体系化升级。

科普展示区同样亮点纷呈。兰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工业研究院展出的科技创新转化成果,让公众看到科研“新四军”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农技协的“甘味”农特产品展示,为基层农技协搭建起“农业科普+农技服务+品牌建设”平台;兰州海洋公园、野生动物园带来的海洋生物和动物标本,让孩子们在观察中了解生物多样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区,摆满了“智能垃圾分类箱”“节水灌溉装置”等小发明,为青少年搭建起展示才华的舞台。省、市科普基地还通过发放资料、展板展览等形式,宣传科技创新政策;市、县区科普大篷车上,VR眼镜体验、人形机器人表演吸引观众排起长队;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展板则让大家在体验科技魅力的同时,感受科学背后的精神力量。

机制创新突破

构建全域科普新格局

连日来,跟随“黄河之滨科普行”的脚步,记者穿梭于兰州的校园、社区和广场,在这场全民共享的科学盛宴中,最打动人的不是尖端科技的炫目展示,而是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相遇时迸发的温暖火花。

从8月底的全域覆盖到整个9月的创新升级,兰州科普工作的持续推进,离不开机制创新的支撑。

兰州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黄河之滨科普行”共联动几十家单位,形成全市合力。无论是科技馆、医院,还是社区、商圈、乡村,都有科普活动的身影。“我们探索建立了‘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效能精准’的服务模式,推动科普资源统筹化、标准化。”这位负责人还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长效机制,把科普真正融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兰州特色的‘全域科普’格局。”

◆记者手记

在兰州一中的报告厅,记者看到莘莘学子仰望科学高峰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在西固区上坎社区,记者记录下孩子们亲手点亮小灯珠时脸上绽放的笑颜;在皋兰县人民广场,记者见证了孩子们第一次操作机器人时颤抖而兴奋的双手。这些瞬间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梦想的播种、希望的点燃。

科普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一个个温暖的细节里——当80岁的老奶奶在志愿者指导下第一次用上反诈App,当农村青年在农技推广站找到土壤改良的答案,当小朋友在科技馆立下“我要当科学家”的誓言……这些点滴变化,正是科普工作最动人的答卷。

走在黄河之滨,我仿佛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的脉搏。科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化作滋润心田的涓涓细流,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塑造着城市的品格。这或许就是兰州科普工作最宝贵的经验——让科学拥有温度,让创新扎根生活。(记者 华静)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