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多年的清华才女武亦姝,再度进入公众视线,证实董卿当年没说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1:15 1

摘要:2017 年《中国诗词大会》上,16 岁的武亦姝以 2000 首诗词储备横扫赛场,飞花令环节 “月” 字诗脱口而出的从容,让董卿留下“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经典评价。彼时她对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的浪漫解读 ——“送你整个春天”,已显露文化浸润的底色。而

2017 年《中国诗词大会》上,16 岁的武亦姝以 2000 首诗词储备横扫赛场,飞花令环节 “月” 字诗脱口而出的从容,让董卿留下“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经典评价。彼时她对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的浪漫解读 ——“送你整个春天”,已显露文化浸润的底色。而 8 年后,清华毕业论文《水上书:〈小团圆〉中的 “含蓄” 美学及其局限》获牛津大学认可,即将赴英攻读文学博士的选择,正是这份气质的延续。在大众视野里“消失”多年的清华才女武亦姝,再度进入公众视线时,人们惊喜地发现,她正以独特的方式,印证着董卿当年对她的高度评价与期许。

夺冠后,武亦姝的生活瞬间被鲜花与邀约填满 —— 某头部卫视综艺提出 “每期六位数出场费” 的常驻邀请,多家奢侈品品牌希望她担任 “文化大使”,甚至有影视公司递来古装剧女主角剧本。但她却以 “高中是人生重要的沉淀期,不想被外界打扰” 为由,主动关掉手机、推掉所有采访,回到上海复旦附中的课堂。据她的班主任回忆,那段时间她每天清晨 6 点到教室早读,晚上 10 点下晚自习后仍留在教室整理错题,周末还会去图书馆查阅诗词相关的古籍,面对同学偶尔提起的 “明星身份”,她总笑着说 “真正的学问是用来沉淀的,不是用来炫耀的”。这份定力恰如董卿当年评价的 “心性非同一般”。2019 年上海高考,她以 613 分(满分 660 分)的优异成绩同时收到清华、北大的录取邀约,北大中文系曾多次联系她,承诺提供 “个性化培养方案”,但她最终选择清华新雅书院,理由是 “清华严谨求实的学风,更符合我对学术研究的期待”。

董卿曾在访谈中说:“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说教,而是父母用行动告诉孩子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在武亦姝的成长中得到了完美印证。她的父亲武雷是上海某高校的工科教授,母亲是出版社的文学编辑,全家从她幼时起就保持着 “雷打不动的阅读习惯”—— 每天晚上 7 点到 9 点,客厅里没有电视声、手机声,只有一家人各自看书的安静场景,父亲会读历史类书籍,母亲偏爱中外名著,武亦姝则从绘本、儿歌逐渐过渡到《唐诗宋词三百首》。

武雷曾在一次家长分享会上提到:“所谓‘富养’,不是给孩子买多少玩具、报多少辅导班,而是不缺席她的成长 —— 她 4 岁时背诗总记不住,我没有逼她死记硬背,而是带她去公园看柳树,告诉她‘碧玉妆成一树高’就是这样的景象;她小学时读不懂‘但愿人长久’,妈妈就给她讲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故事。” 正是这种 “用生活解读文化” 的身教,让武亦姝自幼便不把诗词当 “任务”,而是当成 “能交流的朋友”,4 岁熟背千首古诗时,就能主动跟父母分享 “‘举头望明月’里的月亮,比家里的台灯更温柔”。

进入清华后,武亦姝再次选择 “低调”—— 她没有加入校园里的 “网红社团”,也很少出现在公开活动中,反而把更多时间投入到课堂与研究中。清华新雅书院采用 “第一年通识教育、第二年自主选专业” 的培养模式,大一期间,她修读了文学、历史、哲学、数学等多门课程,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论文《论王维山水诗中的 “禅意”》,因结合史料与文本分析,获课程最高分。面对身边不少同学选择金融、计算机等 “热门专业”,她却在大二坚定选择文科方向,主攻儿童文学与传统文化传播。她曾在课程分享中说:“金融能赚很多钱,计算机能改变世界,但我更想做‘连接’的工作 —— 让小朋友觉得诗词不枯燥,让传统文化能走进日常。” 为了这个目标,她主动加入清华 “传统文化传播实验室”,参与编写适合中小学生的诗词启蒙教材,还利用周末去北京郊区的打工子弟学校,给孩子们上 “诗词故事会”。

2023 年毕业季,武亦姝收到了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等多所海外名校的博士 offer,其中不乏全额奖学金的邀请。但她最终选择暂缓海外深造,转而加入国内一家专注于儿童文化教育的公益机构,负责 “传统文化进校园” 项目。她的具体工作包括: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设计 “诗词 + 绘本” 的课程方案,把 “床前明月光” 画成孩子熟悉的睡前场景;为中学老师培训 “诗词教学技巧”,教他们用情景剧、歌曲改编等方式让课堂更生动;甚至亲自走进教室,给孩子们讲 “李白为什么爱喝酒”“杜甫为什么写那么多忧国忧民的诗”。这种选择,与她 16 岁时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说的 “诗词不是书架上落灰的标本,是能陪我们吃饭、睡觉、聊天的朋友” 一脉相承,也正是董卿当年评价她 “能真正演绎诗词意境” 的现实注脚。

2024 年,武亦姝在一场 “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 上发言时,面对台下的学者仍保持着谦逊:“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很浅薄,现在做的只是‘敲门’的工作,希望未来能更深入地研究,把更多有趣的东西带给大家。” 这份沉静与通透,与董卿当年在诗词大会上预见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跨越八年时光,形成了最动人的呼应 —— 真正的优秀,从不是一时的惊艳,而是长久的坚守;真正的才华,从不是表面的光芒,而是内在的沉淀。

来源:代军哥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