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新韵,东城之“美”!聆听“我的北京我的家”国庆直播特别节目中的“东城时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4-10-02 04:00 1

摘要:时值金秋,盛世华诞。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10月1日上午,“我的北京我的家”国庆直播特别节目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开播,东城区专场聚焦“古都新韵 东城之‘美’”主题,通过对话访谈、直播连线、画作创作等形式,展现了东城区以首善标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

时值金秋,盛世华诞。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10月1日上午,“我的北京我的家”国庆直播特别节目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开播,东城区专场聚焦“古都新韵 东城之‘美’”主题,通过对话访谈、直播连线、画作创作等形式,展现了东城区以首善标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寄予了对祖国的美好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国庆直播特别节目“大咖”云集。不仅有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发来国庆“云祝福”,还邀请到众多文化名人齐聚一堂,带领观众共度一段美妙的国庆“东城时间”。

聚焦环境秩序之美

分享老城保护复兴经验成果

国庆直播特别节目在一片繁花似锦中拉开帷幕,绚丽的国庆街景与市民的灿烂笑脸交相辉映,彰显了东城区环境秩序与民生宜居的相协统一 。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余年申遗路,东城区用心书写了一份“何以中国”的“东城答卷”。直播中,东城区住建委副主任张军与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单霁翔,以及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吕舟“面对面”,分享了东城区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做出的努力。

自中轴线申遗工作开展以来,东城区着力恢复遗产点历史格局,完成了皇史宬、太庙、社稷坛、天坛公园、古观象台等重点文物保护腾退;整治提升中轴线沿线界面环境,通过申请式退租、第五立面整治、架空线入地等方式,烘托壮美空间秩序;做好考古和文物修缮展示提升,完成永定门城楼保养维护、钟楼鼓楼修缮整治、正阳桥疏渠记碑展示提升、正阳桥遗址考古等工作,讲好中轴故事。张军说到,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东城区将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契机,让古都历史文脉赓续绵延,城市文化底色更加鲜明。单霁翔表示,我们不仅要发掘文化遗产的精华,更重要的是要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吕舟也表示,保护文化遗产为了谁,其实就是为了生活在里面的人。

此次直播不仅聚焦于演播室,更加入了与市民的现场连线互动。镜头切换至前门大街,在清脆的“铛铛”声中,东城区居民代表朱茂锦等乘坐着大美中轴巴士,从正阳门出发向其他中轴点位前进,伴随景致变化,朱茂锦感慨道:“东城区的大街小巷发展变化太快了,现如今胡同居民也过上了现代生活,日子真是越来越美了。”大家一路观览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一路畅谈老胡同里的新生活,一路穿越“美美的东城”,一路感受“稳稳的幸福”。

聚焦人文和谐之美

共话“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生动实践

在东城,文化是一抹厚重底色、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创新力量、一张靓丽名片。围绕“文化东城”话题,东城区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李焱与国家一级演员、东城区居民代表李光复开展了一番精彩对话。

提到东城区的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李焱介绍到,近年来,东城区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采取了一系列街区保护更新、文物腾退、展示利用和整治提升重点工程。玉河边的雨儿胡同如今抬头见绿、低头有花、远眺是景;钟鼓楼沉浸式演绎“时间的故事”;“龙尾之要”宏恩观变身“观中”博物馆;通过创新联动10处原发地政府合作,前门会馆群落焕发出全新的文化魅力……让区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此外,东城区积极发展优质文化服务,辖区有剧场40家,占全市艺术类剧场总数近三分之一,“大戏东望”品牌让戏迷朋友一年四季都能大饱眼福;190家实体书店营造书香满城的浓厚氛围,“旧书新知”活动的定期举办让旧书找到新知己;星罗棋布的街区艺术馆、咖啡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可漫步、可品味的城市文化体验场景。

在文化创新活力激活方面,东城区依托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培育“文化+”新模式新业态。“一横一纵”打造“文巷”引领区,“一园一品”培育特色产业园。全国首个示范区文化金融产品超市、文化企业融资“白名单”机制为优质企业增信助贷。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成为文化消费新地标,“故宫以东”文化IP点燃经济发展的蓬勃动能。

随着“文化东城”名片被不断擦亮,东城区的各类文化活动更加精彩纷呈。2024北京文化论坛、中国文化金融峰会、中国纪录片大会、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文化盛会隆重举办。文艺精品创作方面,推出影视摄制“一卡、一册、一窗”服务机制,打造《我们的新时代》《寻古访今话东城》等以“东城叙事”为背景的各类文艺精品。此外,东城区还全力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努力推动越来越多的东城文化元素走向世界。

聚焦传承创新之美

讲述“非遗之城”精彩故事

文化繁荣既依托于文化底蕴的赓续传承,也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最后一轮对谈以东城区营商环境宣传片《在东城 见未来》引入,让人们看到东城区在政策支持、基础建设和人才聚集等方面的努力,激发了更多的创意动能,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提及文化创新,就不得不谈谈近年来火爆各地文旅市场的非遗文创。直播中,东城区文旅局局长王铁峰与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郎佳子彧对话,交流东城区在“非遗之城”建设中的精彩故事,郎佳子彧还为大家带来了自己制作的“黑悟空”面塑作品。

东城区共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225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其中37个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高贵典雅的景泰蓝、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亦喜亦嗔的京剧脸谱等众多东城非遗精品,都曾亮相冬奥会、APEC等重要国际舞台,印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此外,东城区是北京市唯一一个文旅部“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和“非遗数据体系建设”试点城区,通过深入实施非遗“焕新计划”,不断推动非遗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厚植非遗与当代生活融荣共生的土壤,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东城样本”。

国庆直播特别节目随着东城名家画作展示环节而步入尾声,在画家笔下,巍巍祈年,见证了古都的历史,也守护着城市的新生。

山河如画,岁月执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城区将进一步弘扬核心区使命价值,描绘好国家中枢、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间画卷和宜居福地的画卷,奋力谱写“崇文争先”新篇章!

来源:北京东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