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河池 “丰”景正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9:12 1

摘要:美丽乡村,金黄稻浪随风起伏;红水河畔,肥美鱼儿活蹦乱跳;果园基地,累累硕果压弯枝头;瑶山深处,牛羊满圈鸡鸭成群……河池正以亮眼实绩,交出一份厚重出彩的“三农”答卷。

金秋九月,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河池大地处处奏响丰收进行曲——

美丽乡村,金黄稻浪随风起伏;红水河畔,肥美鱼儿活蹦乱跳;果园基地,累累硕果压弯枝头;瑶山深处,牛羊满圈鸡鸭成群……河池正以亮眼实绩,交出一份厚重出彩的“三农”答卷。

东兰县切学乡切学村拉屯屯群众用收割机收割稻谷。陈陆东 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镇村民展示打捞的大头鱼。蓝本能 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边弄村村民在采收毛葡萄。覃杰 摄

南丹黄牛。麦艳梅 摄

环江香鸭 王淙岳 摄

在凤山县长洲镇,村民弯腰捧起沉甸甸的金色稻穗,眉眼间满是笑意。不远处,收割机在田间轰鸣往来,转眼间稻穗脱出圆满谷粒,装满一袋袋编织袋。

凤山县长洲镇金黄稻浪涌动。韦琦 摄

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的百亩豇豆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村民穿梭田间,熟练地进行采摘、分拣和打包,一派繁忙景象。“今年豇豆亩产达3000至4000公斤,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这几天一大早就有商客来收购。”村民陆小帮边说边将一筐筐豇豆搬上货车。阳光下,翠绿的豇豆格外鲜亮,映衬着村民们喜悦的脸庞。

近日,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的百亩豇豆产业丰产丰收。牙海鲜 摄

在宜州区洛西镇洛富村岩口屯,智慧养蚕项目正悄然引领一场产业变革。这座157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依托物联网环境调控、智能消杀和蚕沙无害化处理系统,实现了从催青到上蔟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还有几天蚕就要上蔟了,今年收成应该更好。”脱贫户盛全球笑着说道。该项目负责人韦庆益介绍,智慧化养蚕每年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万多元。

宜州区洛西镇洛富村岩口屯群众在喂蚕。韦庆益 摄

丰收的喜悦不仅洋溢在田间地头,更展现在房前屋后。在巴马瑶族自治县,村民们正在晾晒新收的稻谷、玉米等五谷杂粮,金灿灿的玉米棒铺满晒场,犹如给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地毯。老人们坐在屋檐下,一边剥玉米,一边哼唱着山歌,歌声里满是丰收的欢欣。

晒谷(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兰祥村)。吴胜阳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河池迎来丰收盛景,离不开老区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更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河池通过科技赋能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形成以设施农业、智慧农田和科技特派员服务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的稻米香粮食产业示范区采用“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田间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肥力及病虫害,配合无人机精准施肥,促进水稻亩均增产达15%以上。

东兰县大同乡信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卢贤迪带领后援单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直播,售卖当地特色水果。覃裕镔 摄

如今,在河池大地,传统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变为科技种田,农民从单打独斗到高效规模经营,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正随着丰收的果实共增长。

南丹县金色猕猴桃挂满枝头,当地群众正在忙着采摘。麦艳梅 摄

秋分前后,城乡群众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丰收。除有传统的文艺汇演,捉鱼赶猪、挑粮接力等充满乡土气息的趣味农事竞赛活动最是欢声雷动,大家在比赛中体验劳作之辛,增进彼此情谊,共享丰收之乐。

金城江区保平乡丰收节活动之文艺演出。覃裕镔 摄

南丹县芒场镇各族群众在稻田抓猪庆丰收。高东风 摄

稻穗低垂,瓜果飘香,河池的丰收画卷上,映着乡亲的笑颜,也绘就了文旅新篇,共同唱响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