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大哥突发癫痫离世,医生提醒:冬天再冷,也不要做这5件事

B站影视 2024-12-06 12:55 3

摘要:推开205病房的门,眼前的一幕让我心头一紧:李大哥全身肌肉僵直,口吐白沫,面色发紫,床单已经被冷汗浸透。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

凌晨三点急诊室的电话铃声划破了深夜的寂静。这是我在神经内科工作二十年来,最不愿听到的声音。

"王医生,快来!205床的患者突发抽搐,已经持续五分钟了,血氧一直在往下掉!"护士小王的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慌张。

推开205病房的门,眼前的一幕让我心头一紧:李大哥全身肌肉僵直,口吐白沫,面色发紫,床单已经被冷汗浸透。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

李大哥是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50岁出头在行业里算得上年富力强。那天傍晚他从工地回来,零下十度的寒风吹得他浑身冰冷。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冲进浴室打开花洒,用40多度的热水驱赶寒意。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举动,竟成了压垮他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抢救室里我们争分夺秒地施救。肾上腺素、地西泮、丙戊酸钠...一项项抢救措施快速展开。心电监护仪上的曲线渐渐平稳,可李大哥的瞳孔已经散大,最终永远停止了呼吸。

翻看他的病历我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细节:半年前他曾有过一次短暂的意识丧失,当时被归结为劳累过度,没做进一步检查。这让我想起了神经内科教科书上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任何不明原因的意识丧失都不应该被轻易放过。

这样的悲剧在寒冷的冬季总在不断上演。根据最新的医学统计数据显示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夏季高出30%以上,猝死风险增加近50%。而这些意外往往与五个致命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就在上周我接诊了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王阿姨。她从外面冻得直打哆嗦回家,立刻钻进43度的热水澡里。突如其来的温差刺激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舒张,引发了严重的心律失常,差点出现心脏骤停。

"王阿姨,您这样太危险了!"我一边给她做心电图检查,一边说"冬天洗澡必须循序渐进,先在室内缓和10-15分钟让体温慢慢回升。水温最好控制在38-40度之间,泡浴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您这样突然泡热水,就像把冰块扔进开水里血管会受不了的!"

前几天一位45岁的程序员小张被同事送进急诊。原来他加班到深夜,觉得冷就喝了不少白酒。酒精麻痹了他的温度感知系统,等同事发现时体温已经降到35度以下,出现了严重的低温症。医学研究表明酒精会扩张外周血管,加速体温流失,在寒冷天气尤其危险。

还记得上个月那对老两口的事。为了省电费他们关紧门窗,用老式煤炉取暖。幸亏邻居发现得早送来时两人已经一氧化碳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超过45%。经过三次高压氧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认知功能受损严重生活无法自理。

"我身体棒着呢,每天早上五点准时去公园跑步,这么多年都没事。"ICU病房里退休干部张大爷躺在病床上硬撑着说。他不知道的是寒冷天气血管本就处于收缩状态,清晨又是人体应激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剧烈运动会大大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肌梗死。

"我还年轻,能有啥大事?"36岁的快递小哥小李总是这样说。近期他经常头晕、胸闷,都没当回事。前天凌晨送完快递突发癫痫,送医时已经错过最佳抢救时机。临床研究显示近年来年轻人猝死案例明显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忽视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医学研究,我想给大家几个实用的保命建议:

进入温暖的室内后,千万别急着冲进浴室。先休息5-10分钟让体温逐渐回升。洗澡水温要适中,控制在38-40度之间,泡浴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医学研究表明这个温度区间最安全,不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剧烈刺激。

取暖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正规的取暖设备,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20分钟。专家建议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18-22度,湿度保持在40%-60%。

寒冷天气运动要格外谨慎。先做足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强度要适中,心率不要超过最大心率的75%。穿着要保暖,特别是头部、颈部和胸部的保护。一旦感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

对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要高度重视。头晕、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出现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医学评估。

生活作息要规律。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饮食以温热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保持心情愉悦。研究显示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降低冬季疾病发生率达40%以上。

昨天一位追踪随访了三年的老患者来复诊,笑着对我说:"王医生,自从按您说的调整生活方式,这个冬天特别舒服,血压也稳定了连感冒都少得多。"这样的话让我倍感欣慰,也更坚定了我要把这些健康知识传播出去的决心。

想起李大哥离世那天他妻子失声痛哭:"早知道会这样,说什么也要让他去做个全面检查啊!"这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是啊,生命何其宝贵,容不得半点马虎。寒冷的确让人难熬,可千万别为了一时的舒适,去冒那些不该冒的险。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关爱生命从点滴做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来源:蜀山野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