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视角解读一座城市的新样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8:48 1

摘要:近年来,侯林先生及女儿侯环教授联袂书写济南,勤勉,多产,著作等身,成为省城文史圈的一种现象,更是一段薪火相传的佳话。二位合写的“审美济南”系列文章,我从其公众号“风香历下”上看过不少。当结集付薪的《审美济南》带着墨香递到我手中时,那份文字集结所产生的厚重与张力

近年来,侯林先生及女儿侯环教授联袂书写济南,勤勉,多产,著作等身,成为省城文史圈的一种现象,更是一段薪火相传的佳话。二位合写的“审美济南”系列文章,我从其公众号“风香历下”上看过不少。当结集付薪的《审美济南》带着墨香递到我手中时,那份文字集结所产生的厚重与张力,依然令我感佩,获益良多。

说到“审美”二字,我自然想到自己的青年时代。从十年文化荒漠中刚刚走出的我,虽然知识储备少得可怜,文、史、哲,数、理、化还是知道些。在那个“谈美色变”的年代,还真不知世间竟然有一门学问叫美学,更不知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理论编辑室合编的《美学》杂志创刊,标志着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但这本学术性极强的专业期刊在社会上反响并不大。1980年5月,还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一套“文艺知识丛书”,窄32开,口袋书样式,其中就有一本朱光潜所著《谈美书简》。

此书仅八万多字,以十三篇书信问答的文本方式,向读者解答了怎样学美学、美的本质、艺术起源、形象思维、人性论、人道主义等美学范畴的主要命题。在当时,社会上及理论界还未摆脱僵化、教条的枷锁,“人性论”“人道主义”等话题尚属理论禁区,朱先生的这本小书一石激起千层浪。书中没有深奥的理论和学究式的文风,而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成为青年人的美学启蒙及入门读物,令我等无数的读者,似久旱逢甘霖,如饥似渴地捧读。

侯林、侯环父女在《审美济南》图书分享签赠会合影(季卫国 摄影)

此后不久,朱光潜早年所著、“文革”时被打入冷宫的扛鼎之作《西方美学史》以及其译著: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莱辛《拉奥孔》、黑格尔《美学》三卷、歌德《歌德谈话录》等都相继被“解放”出来,一一再版,让人们看到美学的星空竟如此灿烂与浩瀚。举国上下“美学热”与“文学热”一道,持续升温,美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田。

彼时许多文学及美学爱好者都会铭记罗丹那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人都想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审视这个美丽而奇妙的世界。我也尝试从生活场景出发,从审美角度去观察看似平常的一切,包括一花一草,一壶一盏,一座老屋,一条陋巷,一泓清泉,一道碧山┈┈那种审美带来的愉悦,不由自主,不可名状,平凡而索然的生活因此变得丰盈。

此后四十年,旧貌换新颜,我所在的这座千年古城也越发光鲜靓丽。人们普遍专注和改善物质生活,努力追求效益最大化。而作为精神层面的看似“无用之用”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却似乎被很多人所冷落。一些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严重缺失,“背山起楼”“花下晒裈”“清泉濯足”“斫却垂杨”“焚琴煮鹤”等古人认为“煞风景”之怪现象在今天依然时有发生。

在这样的语境下,《审美济南》一书问世,无疑具有启发和示范意义。侯氏祖居济南府城中心的县后街,侯先生的姥姥家住大明湖东南岸的苗家巷,一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老济南”,对泉城的爱自然是一往情深,从来没有动摇过。看得出,在写这本书时,两位侯老师将对家乡的热爱化作了理性而冷峻的哲思,以及对史实的探微与考据。但该书通篇没有抽象空泛的理论,更无深奥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一以贯之的诗意,散文化的叙述与描摹,将作者自身审美感受与先贤诗词华章相结合,细腻解读济南山水风物、文化气象和市井民俗,向读者交出审美济南之钥匙与密码,也为这座城市提供了别样的美学文本。

探寻济南之美,绕不开山、泉、湖、河、城,泉水自然是“头牌”。本书便以《天下泉城与泉水文化——济南泉水价值考论》作为开篇,总结出济南泉水的五个“天下之最”:一是泉眼多,二是城内泉,三是资格老,四是姿态奇,五是水质美。文中描绘道:“济南城是整个儿泡在泉水里的。”“任岁月悠悠,白云苍狗;任泉水淙淙,浮金溅玉。”“每日每时都在泽惠济南的美丽泉水。” 看到这些,不仅是济南人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外地游子也一定会艳羡不已。

济南有好水,济南人好饮茶。书中叙述了济南的茶文化,尤其是宋代茶事,茗茶与泉水的关照,历代文人泉畔品茶之雅趣,以及他们所留下的泉水茶诗等等。而最令济南人共鸣、也最接地气者,莫过于书中那句:“济南夏夜,每个院落都飘荡着茉莉花的清香。”(《论济南的茶文化》)

济南“一城山色”,山之美与泉之美和谐共生。书中对华不注山给予相当多的篇幅,长达四十五页。这也难怪,在古代诗文中,从北魏郦道元、到唐朝李太白、再到宋代曾南丰,无不赞颂华不注的自然与人文气象,并以中远景和特写等审美范式,将华山之美定格。书中自然少不了爬梳“抱膝独对华不注,孤襟四面天风来”的赵孟頫在华山脚下的心路历程,他的画笔让《鹊华秋色》化作了永恒。(《华不注的文化气象与审美特征》)

有关济南本土诗人和作家对济南山水的审美发现,是两位侯老师关注的重点,书中首推元代大家、“山痴”张养浩。张氏在《重修会波楼记》中写道:“吾乡山水之胜名天下。”集南北山水之长,沉雄浑厚与清婉靓妆,“惟吾乡则兼而有之。”张氏还概括出济南山水“五可”之美,即“可喜、可愕、可诗、可觞、可图”。他的这一说法堪与宋人郭熙山水画论中的“四可”相媲美,即“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皆充满意趣,令人遐思。

济南坐拥山泉湖河,古时“园林秀美,赏心悦目”(马可·波罗语)。近年,侯氏父女二人搜尽老城内外园林八十余家的文献资料,不仅成书《济南园林七十家》,继而在本书中又撰写出《济南园林的营建结构中的审美特征》一章,将济南园林的分布特征、营建结构、泉水山石、花木姿态及审美特征等一一道来,同时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审美济南》图书分享签赠会现场(季卫国 摄影)

书中还有篇《从“东方三大”说到“一山一水一圣人”》,提到了20世纪80年代山东旅游界推出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宣传形象标识与口号。我作为旅游从业者和亲历者了解到,当时这一提法主要是从旅游资源禀赋及分布去考虑,并没有对深刻的文化内涵做系统探究。而两位侯老师从晚明在山东为官的福州府人谢肇淛所作《东方三大赋》序言中,找到了这一提法的源头与文献依据,也为山东旅游发展进程做了背书。

杜子美诗赞济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而历代文人雅士在济南的读书生活,更成为一道风景。本书《济南自古是书城》一章道:“济南之美,除却湖山名泉,更在于它的书卷气与读书声。”书中列举,济南自秦朝经学大师伏生“壁藏经书”,到清代周永年创办藉书园,“醇儒庄士,代不乏人”“学馆如云,名社相望”“布衣短褐有高士,寻常巷陌存风雅”。因此,“济南人与书籍的深刻渊源由来已久,自古至今,济南便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爱书之城,读书之城。”

在我看来,济南之美是内敛、含蓄、朴素的,需要慧眼去发现,更需用心去揣摩。在济南客居四年多的老舍,对济南之美深有感悟,他撰文将自己的审美态度分享给读者,他说道:“要领略济南的美,根本需要有些诗人的态度。那就是说,你须客气一点,把不美之点放在一旁,而把湖山的秀丽轻妙地放在想象里浸润着;这也许是看风景而不至于失望的普通原则。”(《更大一些想象》)

让我们在《审美济南》一书的导引下,展开济南“美之旅”,去发现这座被千泉托起的城市之曼妙多姿,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审美愉悦和情绪价值。倘若如此,两位侯老师一定会欣欣然。

来源:潇洒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