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会议特朗普又闹意外,但闭口不提中国,王毅的劝告起作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22:50 1

摘要:但最让人意外的是,他通篇只字未提中国,这在特朗普的发言史上可是头一回。这背后到底是战术调整,还是受了什么“提醒”?而中国外长王毅最近对美方代表的那番“中美不是敌人”的表态,是否在悄悄发挥作用?

特朗普又出场了,这次是在联合国大会。不过和四年前那场“全场笑声”的高光时刻比,这回的戏码显得更微妙。

他一上台就遇到提词器“罢工”,结果干脆脱稿发挥,讲了整整三十多分钟,光是点名批拜登就来了六次,仿佛把竞选舞台搬到了国际讲坛。

但最让人意外的是,他通篇只字未提中国,这在特朗普的发言史上可是头一回。这背后到底是战术调整,还是受了什么“提醒”?而中国外长王毅最近对美方代表的那番“中美不是敌人”的表态,是否在悄悄发挥作用?

先说这场“表演”的开场。特朗普一登场就遇上技术故障,提词器不配合,场面一度有点尴尬。但他显然早已习惯自由发挥,索性放飞自我,连讲三十多分钟,话题全是熟面孔——拜登、拜登、还是拜登。

据报道,他在演讲中至少六次点名批评拜登,从移民政策讲到通胀问题,再到所谓的“价值观沦丧”,几乎就是一场“竞选演讲”,而不是一场国家级的外交发言。

他没有系统性谈美国的全球战略,也没有提出任何多边合作的实际倡议,反而把美国国内的政治撕裂原封不动地带上了联合国的讲台。

这种做法并不意外。对特朗普来说,联合国不是一个讲外交政策的地方,而是一个全球直播的舞台。

他要的是镜头,要的是曝光,要的是把“美国优先”演成“特朗普优先”。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巩固基本盘,制造对立,抢占话题主导权。

但这次台下的反应明显和过去不一样。没有哄笑,也没有掌声,大多数代表只是沉默不语。这种“冷场”其实比笑声更值得琢磨,它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特朗普政府已经从“看热闹”变成了“看情况”。

如果说这次演讲的第一大看点是他对拜登的“猛攻”,那第二个看点就是他对中国的“沉默”。

要知道,在他第一任期的时候,几乎每次联合国发言都要点名中国:贸易战、疫情、南海……一个都不落。

但这次,他居然一个字都没提。反而在谈到国际事务时,把矛头对准了欧洲盟友,抱怨他们在俄乌问题上的“出力不够”,尤其是在制裁和援助问题上,美国出得多,欧洲“搭便车”。

这种转变不是偶然,而是策略。特朗普一向主张“美国优先”,但“优先”的顺序是会变的。现在他更紧张的是国内选情和与传统盟友的博弈。

打中国牌虽然能拉高民族情绪,但也会带来经济层面的连锁反应,尤其在当前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贸然刺激中美摩擦并不合算。

更关键的是,他知道对中国“叫嚣”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能轻易获得国内掌声,尤其是中美之间已经发展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简单粗暴地对抗只会让美国企业和民众先吃苦。

相比之下,拿欧洲盟友开刀则更容易操作。他可以指责他们“不出力”“不花钱”,顺便逼他们在防务和贸易上做出更多让步。这种“先敲打朋友,再谈敌人”的策略,看似拧巴,其实是务实的算盘。

而这背后,除了美国国内政治的驱动,也有国际环境的推力。近年来,全球保守主义思潮回潮,民粹主义在不少国家抬头,特朗普这类“直来直去”的政治风格,在某些圈子里反而有了市场。

他懂得如何借势,只是这次,他借的不是中国的“威胁”,而是“朋友”的“懒惰”。

说到这次特朗普不提中国,不能不提最近中方的一次外交动作。就在联大前不久,中国外长王毅在北京会见了一个由美国跨党派议员组成的代表团,说了一句非常明确的话:“中美是伙伴,而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

这句话并不复杂,但分量很足。毕竟现在中美关系虽然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王毅的这番话,就是在给美方划出红线,也是在释放善意。你要冷静,我就合作;你要对抗,我也不怕。

从时间点上看,这场会谈发生在联合国大会前不久,很难说特朗普的演讲完全没受到影响。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说王毅一句话就让特朗普闭嘴了,但至少可以肯定,中方的信息已经传到了美方高层的耳朵里,甚至可能成了特朗普团队在准备演讲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变量。

更何况,这不是一句空话的外交辞令。在过去几年,中方在科技、制造、外交、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的实力,已经足以让任何一个想对中国“动手”的政客都得掂量掂量代价。中美不是谁能压谁的问题,而是怎么在竞争中找到共处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王毅的“劝告”其实是一种战略表达:我们不怕竞争,但我们更愿意合作。你愿不愿意接这个台阶,是你的选择。但如果你非要硬碰硬,那我们也不会退让。

特朗普这次不提中国,也许是看到了这一点,也许是暂时把中美关系摆在了后面的位置。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种“沉默”本身就说明,中国已经不是他可以随便点名的对象了。

特朗普的风格从来都不是温吞的,他喜欢大声说话,但面对中国这道题,他现在选择了暂时跳过。这是否是因为王毅那句“不是敌人”的提醒起了作用?也许是,也许不是。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被轻松“甩锅”的角色,当你知道对手不但不怕你,还随时准备和你谈条件,那选择沉默,有时候反而是一种谨慎的聪明。

这场联合国大会上,特朗普依旧是那个熟悉的“搅局者”,但搅的方向变了。他对内喊得更大声,对外则谨慎得多。

尤其是对中国的“闭口”,背后既有国内政治的算计,也有国际关系的现实权衡,而中方的持续沟通和明确立场,无疑成为这场博弈中的一个稳定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软中带硬的“沉默推手”。

未来中美关系会不会再起波澜?可能性不小。但这次的演讲已经透露出一个信号:即便是特朗普这样的“硬角色”,在面对中国时,也要多想两步,而中方的战略耐心和清晰表达,正在悄悄改变着这场交锋的节奏和方式。

来源:奇女子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