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段睿在访谈中哽咽的声音,揭开了蔡磊病情的残酷真相。这位与渐冻症抗争六年的勇士,正经历着身体机能的断崖式衰退 —— 全身肌肉已近乎 “叛变”,语言能力完全丧失,四肢瘫痪成僵硬的摆设,颈部无法转动,连控制表情的肌肉都已失效,不自觉的流涎成为常
2025 年 9 月,段睿在访谈中哽咽的声音,揭开了蔡磊病情的残酷真相。这位与渐冻症抗争六年的勇士,正经历着身体机能的断崖式衰退 —— 全身肌肉已近乎 “叛变”,语言能力完全丧失,四肢瘫痪成僵硬的摆设,颈部无法转动,连控制表情的肌肉都已失效,不自觉的流涎成为常态。
餐桌前的流食成了他仅存的营养来源,医生早已提出胃造瘘手术的建议,意味着不久后他将彻底失去自主进食的能力,需依赖腹部造口的机器维持生命。2024 年那场普通感冒引发的急性呼吸衰竭仍历历在目,ICU 里呼吸机的嗡鸣与监护仪的警报,至今仍是家庭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今,呼吸机成了卧室的固定成员,洗澡时专用吊带需将身体牢牢固定,任何微小的感染都可能致命。
但最令人揪心的是段睿那句 “身体上已经有痛苦”。这种被医学界称为 “清醒的酷刑” 的疾病,始终保留着患者的意识,却一点点剥夺所有行动能力。蔡磊只能躺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被疾病蚕食,连给妻子一个拥抱、摸摸儿子的头都成了奢望。
在肉体被禁锢的废墟上,蔡磊的精神从未投降。眼球追踪设备成了他与世界连接的唯一桥梁,光标随着眼球转动在虚拟键盘上跳跃,每一个字都耗费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力气。5 月的一段视频里,他用这种方式问儿子围棋水平,当孩子回答 “一段” 时,面部肌肉的微微抽动,成了他无法言说的欣慰。
这套系统支撑着他每天超过十小时的工作强度。团队会议上,助手需紧盯着屏幕,实时解读他眼球停留的指令;科研报告审阅时,光标在文档上缓慢滑动,每一个批注都凝聚着意志力。9 月,他甚至通过这套设备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团队线上交流,探讨 AI 驱动药物研发的新路径,两小时的会议全程保持专注。
他亲手搭建的科研平台已汇集 1.5 万名患者数据,与 70 多位科学家联手推动 10 条药物管线进入临床试验。尽管部分基因靶向药物已能延长特定患者生存期,但他的基因型不在有效范围内 —— 他赌上全部身家推动的希望,首先照亮的是别人的生命。“破冰驿站” 直播间的收益已累计投入超 4000 万元,段睿站在镜头前带货的八个小时里,屏幕另一端的他,正用眼神守护着这份坚持。
“我还有最后一颗子弹,就是自己的身体。” 蔡磊的决定让无数人动容。他宣布身后将捐赠大脑和脊髓组织,填补国内渐冻症脑库的空白,这个决定带动了千余名患者签署捐献协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指出,这批样本将为病理研究提供关键支撑,可能成为攻克疾病的突破口。
这份决绝背后,是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2025 年生日那天,家人围坐烛光旁,五岁的儿子为他插上蜡烛,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孩子的身影。段睿收到了他用眼动仪播放的生日歌,面对镜头坦言:“如果他走了,我真的很孤独。” 这段视频成了他社交账号的最后更新,温暖与悲壮在画面中交织。
他已投入近 10 亿元资金,卖掉房产车辆,甚至在 2024 年再捐 1 亿支持基础研究。有人质疑直播带货的商业性,却不知所有收益均直接转入科研账户,团队还要贴钱维持运营。从 2019 年确诊当天就组建团队,到 2020 年建成全球最大患者数据库,再到如今推动 AI 筛药技术发展,他用六年时间走完了别人可能十年都走不完的路。
蔡磊的抗争早已超越个人命运。“生命科学破冰奖” 的设立,让更多年轻研究者投身这个冷门领域;AI 护理体系的研发,正为患者家庭减轻负担;临床路径的标准化,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获得规范治疗。段睿代领全国自强模范奖章时说:“他不是在为自己战斗,是在为所有病友铺路。”
如今,药物研发仍在攻坚。针对 C9orf72 和 SOD1 基因的两款小核酸药物已进入临床,干细胞模型构建取得进展,AI 技术已筛选出多个潜在靶点。这些突破或许来得太晚,赶不上蔡磊的生命进程,但正如他在公开信中写的:“哪怕我看不到那一天,也要让后来者少走弯路。”
来源:周山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