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要通过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防止因后续政策支持不足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牢记深情嘱托,不断感恩奋进。期路白苗族乡认真学习贯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要通过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防止因后续政策支持不足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牢记深情嘱托,不断感恩奋进。期路白苗族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日常各项工作中。
在期路白苗族乡,民族山寨与现代教育的交融中,就有一位躬耕不辍的身影穿梭于青山翠谷间。今年49岁的熊贵新老师,用三十年光阴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这片曾被贫困与闭塞笼罩的土地上,以教育为桥,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篇章。
从“走出去”到“扎下根”的初心坚守
春华秋实映初心 笔耕不辍育英才
作为期路白乡先走出大山的学子,熊贵新始终记得家乡泥泞山路、贫苦生活的痛楚。“看着乡亲们世代被困在大山,我深知唯有教育才能斩断穷根。”
1995年,师范毕业的他放弃城市就业机会,毅然回到村里综合厂小学,那时实行“一师一校”制度,所有年级都归他教,所有孩子都归他管。彼时的苗寨,汉语普及率不足三成,适龄儿童入学率更是低下。面对村民“读书无用”的固执观念,他白天授课,夜晚背着帆布包走村串寨,用苗语和普通话双语沟通,将“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种进每个家庭。
三尺讲台架起民族共融之桥
躬耕教坛育桃李 薪火相传启新篇
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中,熊贵新既是严师亦是文化使者。他创新教学方式,在音乐课融入苗族山歌传唱,在数学题里加入自家农田面积计算,让孩子们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掌握现代知识。针对留守儿童多的实际情况,他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用爱填补亲情空缺。
三十年来,他累计家访超8000人次,劝返辍学学生132人,所带班级连续18年保持零辍学纪录。2024年获得云南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教师称号。
教育沃土绽放团结进步之花
回首耕耘路 致敬教育人
如今期路白乡的教育事业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心学校辖区三所完小分别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援建,曾经的综合厂小学更名为南部空军蓝天希望小学,并增建蓝天幼儿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援建海军爱民学校,武警红河第八支队援建武警希望小学。依托陆海空三军援建资源优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构建起环境浸润、文化滋养、实践淬炼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年轻的老师早已接过这根教育的接力棒,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大山深处绚丽绽放。
走在现在的校园里,随时都能看到,汉族、苗族、彝族等各族孩子共同开展“民族手工艺展”“民族文化大讲堂”“少年芦笙队”等活动。从这苗乡走出的千余名毕业生中,既有考上高等学院的佼佼者,也有响应号召入伍参军,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的钢铁战士,也有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致富的带头人。
这座矗立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教育灯塔,仍在续写新的传奇。从打破语言藩篱到传承民族文化,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到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熊贵新用三十年的坚守证明:当教育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贫瘠的土地也能绽放出绚烂的文明之花。
来源:蒙自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