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这场人类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在西方世界几乎无人知晓。直到20世纪90年代,南京大屠杀才逐渐进入国际视野,最终被写入多国教科书。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随后六个星期里,三十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惨遭日军杀害,两万起强奸事件发生,三分之一城市被焚毁。
然而,这场人类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在西方世界几乎无人知晓。直到20世纪90年代,南京大屠杀才逐渐进入国际视野,最终被写入多国教科书。
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中国的民族记忆如何成为世界记忆?
被遗忘的浩劫:冷战阴影下的历史沉默
二战结束后,南京大屠杀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上被提出,但很快被冷战的阴影所掩盖。美国出于战略需要,将日本打造成反共堡垒,对日本战争罪行的追究趋于缓和。在西方主流历史著作中,南京大屠杀往往被一笔带过,甚至完全忽略。
20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戴维·伯加米尼在《日本帝国的阴谋》一书中提及南京大屠杀,但未引起广泛关注。西方世界对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已有深刻认知,但对亚洲战场上的暴行却知之甚少。这种选择性记忆,与冷战格局下的政治考量密切相关。
破冰之作:张纯如与《南京暴行》的震撼效应
1997年,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成为改变西方认知的关键节点。这位当时年仅29岁的作家,通过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等地搜集资料,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系统呈现给英语世界。
张纯如的著作首次全面利用了《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西方目击者的记录,以及中日双方的历史档案。书中详细描述了日军集体屠杀、强奸、活体实验等暴行,其震撼性的内容迅速引起西方媒体关注。《纽约时报》书评称这本书“终于打破了沉默”。该书连续14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销量超过50万册。
见证者的声音:西方传教士与商人的日记公之于世
张纯如的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重新发现了约翰·拉贝等西方见证者的记录。拉贝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详细记录了日军的暴行。他的日记于1996年在美国纽约公布,立即引起轰动。
同样重要的还有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的日记。作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教育系主任,魏特琳保护了上万名妇女儿童,她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日军的暴行。这些西方目击者的记录,因其“中立”的第三方身份,在西方社会具有特殊的说服力。
此外,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秘密拍摄的影片、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日记等资料相继被发现和公开,为南京大屠杀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链。
草根运动:海外华人的不懈努力
在官方外交渠道之外,海外华人社群在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世纪90年代起,北美各地的华人社团开始组织纪念活动,推动地方议会通过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决议。
1996年,加拿大华人社团在多伦多发起首次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1998年,美国旧金山湾区华人团体举办大型图片展。这些活动逐渐引起主流社会关注。更重要的是,他们推动了一系列教育倡议,要求当地学校将南京大屠杀纳入课程。
美国加州华人尤其活跃,他们连续多年推动州议会通过相关议案,最终促成加州成为美国首个将南京大屠杀纳入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州。
教科书之战:进入主流教育体系的艰难历程
将南京大屠杀纳入西方教育体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过程。日本右翼势力及其支持者极力阻挠,声称这是“中国 propaganda”(中国宣传)。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华人社区推动将南京大屠杀写入省级教育大纲时,遭到了日本领事馆的正式抗议。
然而,基于扎实的历史研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这一努力最终取得成功。1998年,美国美国大学理事会将南京大屠杀列入AP世界历史考试范围;2005年,新泽西州成为美国第一个通过立法要求教授南京大屠杀的州份。
最具标志性的是2017年加州通过的AB10法案,要求该州中小学历史教材必须包含南京大屠杀内容。这一突破引发了连锁反应,目前美国已有十多个州将南京大屠杀纳入教学标准。
国际社会的回应:从官方承认到公众纪念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民间运动的推动,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不断提高。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尽管这一决定遭到日本政府的强烈反对。
加拿大安大略省于2017年通过议案,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是西方国家首次设立官方纪念日。同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也将该日定为纪念日。
众多国际知名媒体如BBC、CNN、《卫报》等都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深度报道。曾经被遗忘的历史,正在成为人类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历史研究的深化:国际学术界的参与
西方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以色列历史学家伊利·维瑟尔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将南京大屠杀与犹太人大屠杀相提并论,促进了国际学术界对这两场悲剧的比较研究。
美国历史学家乔舒亚·福格尔的《南京大屠杀在历史与历史编纂中的意义》、加拿大作家阿瑟·肯纳德的《南京大屠杀:一段历史的形成》等著作,从跨文化、跨国家的视角审视这一历史事件。这些研究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框架,将南京大屠杀置于人类暴力史、战争史和记忆研究的大背景下。
记忆的政治:争议与挑战
南京大屠杀进入国际视野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日本右翼势力持续否认或淡化暴行规模,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上刊登广告,声称死亡人数被夸大。这些行为引发了国际学术界和民间社会的强烈反弹。
另一方面,关于如何记忆南京大屠杀也存在不同声音。有学者担心过度聚焦于受害经历可能导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也有观点认为应该将南京大屠杀与其他种族灭绝事件并列,作为人类共同的教训。
尽管如此,从无人知晓到写入教材,南京大屠杀的国际认知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也是人类共同面对历史、反思战争的重要步骤。
【参考资料】:《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张纯如著)、《拉贝日记》(约翰·拉贝著)、《魏特琳日记》(明妮·魏特琳著)、《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张生等著)、《记忆的政治:南京大屠杀在西方》(李昕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战场》(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编)
来源:史说新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