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三阅兵那天,当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因为那飞机里有我们沈飞人亲手打造的零部件。那空中翱翔的,不仅仅是飞机,还有我们的希望和尊严。”这句来自沈飞人的肺腑之言,藏着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到超越的奋斗密码。
“九三阅兵那天,当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因为那飞机里有我们沈飞人亲手打造的零部件。那空中翱翔的,不仅仅是飞机,还有我们的希望和尊严。”这句来自沈飞人的肺腑之言,藏着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到超越的奋斗密码。
9月和煦的阳光洒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厂区旁,沈飞航空博览园(以下简称博览园)静静矗立。它既是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总工会联合命名的第一批辽宁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更是一部立体的中国歼击机发展史。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铣床工由发强,2025年沈阳青年工匠、电工卢诗远两位工匠的陪同下,我们推开博览园的大门,在钢铁展品与奋斗故事里,触摸沈飞70余年积淀的厚重与荣光。
一进大厅,歼16飞机模型昂首向天,机身线条如利刃般凌厉,“刺破苍穹”的姿态瞬间点燃参观者的民族自豪感;旁边辽宁舰模型甲板上,歼15舰载机整装待发,大屏幕循环播放的战机起降画面,让每一个驻足者热血沸腾——这些战机,是几代沈飞人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的“国之重器”,更是中华民族“强国富民”梦想的具象表达。从修理仿制到自主研发,从单一机型到系列化发展,沈飞的每一步,都踩着中国航空工业突破封锁、自立自强的节拍。
由发强在讲述“沈飞功勋车床”的历史。
一台车床
在时光的隧道中闪耀光芒
一楼展厅的角落,一台老式车床在斑驳光影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沈飞功勋车床,是沈飞70余年发展的活化石:歼5、歼6、歼7、歼8等十余个机型的700余种零件,都曾在它的运转中诞生。
“这是沈飞建厂初期引进的苏联车床。”由发强轻轻抚摸着车床锈迹斑斑的机身,眼里满是敬意,“我1995年进厂时,厂里还在用这款车床。它全靠手工操作,年轻工人得跟着师傅练上几年,才能摸透它的‘脾气’。”比起如今精准高效的数控机床,这款老式车床更依赖“手感”——进刀的力度、转速的控制,都需要工人凭借经验精准把控。
“现在车间里还有它的改进版,一些特殊零部件的加工,还得靠它。”由发强的话,道出了这台车床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精神载体。一代代沈飞人从这里学会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自动化技术普及的今天,这台车床依然闪耀,因为它藏着中国工业“慢工出细活”的扎实根基,也见证着沈飞从“跟着做”到“自己造”的起步之路。
一把木榔头
用超级手感定义装配战机的精度
二楼展厅的航空工匠展柜里,一把长柄尖头的木榔头被诸多奖章、证书簇拥在“C位”,它没有华丽的装饰,手柄上的包浆却藏着岁月的痕迹——这就是聂荣臻元帅称赞的“神奇的榔头”,其主人是全国劳动模范、“超八级”钳工陈阿玉。
1952年6月,陈阿玉响应国家号召,从生活优渥的上海来到国营第112厂(沈飞前身)当型架钳工。彼时的工厂刚起步,条件艰苦:工人吃的是高粱米饭,住的是日伪时期遗留的劳工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但陈阿玉从未动摇,还鼓励工友:“国家要造自己的飞机,我们吃点苦算什么!”
著名劳动模范、时任型架车间工段长的陈阿玉(中)与工友在现场技术攻关。
在歼教1、歼5、歼6等机型的试制中,陈阿玉用这把木榔头创造了奇迹。他有一双厚实粗壮的大手,却能玩转“绣花功夫”:右手握的小锤像拨浪鼓棒,左手捏的扁铲细如纳鞋底的锥子,千分之几毫米的装配精度,他一锤就能到位。他把这种技艺称为“手感”,而这“手感”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练习——为了掌握零件的公差,他把量具带在身边,吃饭时都在琢磨尺寸;为了熟悉工具的力道,他的手掌磨出了一层又一层茧子。
如今,在方文墨、王刚等新一代航空工匠眼中,陈阿玉是“航空工匠的理想模样”:一颗红心向着祖国,一身本领扎根岗位,一生坚守诠释忠诚。这把木榔头也成了精神信物,提醒着每一位沈飞人:真正的精度,不仅靠仪器测量,更靠匠心打磨;真正的突破,不仅靠技术进步,更靠执着坚守。
一件毛衣
为战机研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航空报国”馆内,一件被剪开的旧毛衣静静陈列,它的主人是被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国产喷气式战机制造先驱高方启。这件由妻子孙培荣一针一线织成的毛衣,高方启生前常穿,直到1966年他突发心脏病,医护人员为抢救才不得不将其剪开。这一剪,也定格了一位航空人“鞠躬尽瘁”的一生。
1953年10月,高方启调任112厂厂长;1955年10月,他主动申请专职技术管理,改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在他的带领下,歼5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试制成功,让中国拥有了自主生产喷气式战机的能力。为打破“仿制依赖”,他牵头组织歼教1飞机的自主设计,推动我国第一座跨音速风洞建设,为后续机型研发搭建了关键平台;歼6、歼7、歼8等机型的研制,也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1966年1月17日,歼7首飞成功;1月19日,高方启却因心脏病逝世。临终前,妻子问他对家里有什么嘱咐,他反复说的只有一句话:“一定要搞好歼7、歼8飞机。”道尽了一位航空人对事业的赤诚。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高方启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如今,新一代国产战机早已实现技术超越,但这件带着剪刀痕迹的毛衣,依然在诉说着:中国航空工业不断突破的背后,是一代代航空人“把生命融入事业”的奉献,是“为国造机、保卫领空”的坚定信念。
一件工装
罗阳用生命书写报国情
三楼罗阳展厅里,一件胸口绣着“SAC”(沈飞英文缩写)的工装看起来十分朴素——它和厂区里每一位沈飞人的工装别无二致,却因主人的故事而变得厚重。这件工装的主人,是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罗阳,他用51岁的生命,完成了中国航母舰载机的“历史性一跃”。
歼15舰载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战机以300km/h的速度俯冲,最关键的着舰过程仅12秒。为了这12秒,罗阳和团队奋斗多年。展厅墙上的“罗阳上舰前的主要工作”展板,记录着他的忙碌:细化飞行参数、检查设备状态、协调保障流程……每一项工作都浸透着罗阳的滴滴心血。
“辽宁舰”航母和舰载飞机模型。
2012年11月23日9时08分,第一架歼15成功着舰,现场欢呼雀跃,罗阳却立刻投入数据统计工作。11月25日12时48分,罗阳因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与家人最后一次通话的结束语是:“我的任务完成了!”
歼15的成功着舰,让中国一举跻身“拥有航母综合作战能力的国家”行列。而罗阳的故事,也成了“航空报国”精神的生动注脚。如今,展厅门口插满了“罗阳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密密麻麻的签名里,藏着青年一代的誓言: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用青春续写航空强国的篇章。
在二楼展厅的功勋墙上,方文墨、王刚等大国工匠、全国劳模的照片熠熠生辉,卢诗远的师傅孙志强也在其中。“师傅教我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航空报国’的信念。”卢诗远说,在师傅的指导下,他先后斩获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赛奖项,“‘沈阳青年工匠’的称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要像师傅、像罗阳、像陈阿玉那样,把自己的本领用到战机研制上,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添砖加瓦。”
1951年至今,沈飞走过了70余年历程:从修理仿制歼击机,到自主研发系列化战机;从满足国防基本需求,到助力中国空军迈向“战略空军”;从单一工厂,到成为“中国战机第一股”……沈飞的发展,是中国航空工业“自立自强、守正创新”的缩影。一代代沈飞人用“团结拼搏、勠力攻坚、忠诚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铸就了中国歼击机发展的“精神丰碑”。
沈飞历史沿革
●1930年
张学良为建设东北航空工厂,修筑沈阳北陵机场,为沈飞发展埋下历史伏笔。
●1948年11月2日
沈阳解放,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接管国民党北陵空军站,成立东北航校机务处第五厂,开启沈飞的“红色基因”。
●1949年1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成立,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1951年6月29日
新中国第一个喷气飞机修理厂——112厂正式诞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喷气时代”的起步。
●1952年6月-1953年1月
112厂短暂更名为45926厂,后恢复原厂名,完成早期发展的调整。
●1956年12月
在“一五”计划推动下,112厂成为我国第一个喷气式飞机制造厂,实现从“修理”到“制造”的跨越。
●1957年6月
112厂对外启用“松陵机械厂”厂名,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1979年6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12厂与601所合并成立松陵机械公司,推动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
●1986年1月
为适应对外开放战略,松陵机械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加快与国际接轨。
●1994年6月
实行集团化运作,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开启现代化企业发展模式。
●2017年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注入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核心军工资产整体上市。2018年1月12日,中航黑豹更名为中航沈飞,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上市成为中航沈飞全资子公司。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刘东 摄影:王雁 视频:杨士明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