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人都认识他,而他也认识所有人。每天,阿克巴尔(Ali Akbar)在巴黎市中心咖啡馆的露天座间穿梭,兜售报纸。73岁的他,是首都最后一位沿街吆喝卖报的报贩。
【欧洲时报来米编译】法新社报道,人人都认识他,而他也认识所有人。每天,阿克巴尔(Ali Akbar)在巴黎市中心咖啡馆的露天座间穿梭,兜售报纸。73岁的他,是首都最后一位沿街吆喝卖报的报贩。
“连墙壁都认识他”
“泽穆尔皈依伊斯兰啦!”、“白鲁回来了!”、“法国变好了!”阿里总是即兴编造一些搞笑标题,高声喊出,在圣日耳曼德佩(Saint-Germain-des-Prés)的大街小巷穿行,引来居民与游客好奇而愉快的目光。知识分子、画廊和书店汇聚的首都巴黎,有了他整座城市仿佛成了一个村庄。
“这里的墙壁都认识他。”在圣日耳曼市场对面餐馆工作的女服务员奇西(Amina Qissi)笑着说。她和这位巴基斯坦籍卖报人已相识20多年。
在她眼中,这个瘦削、面容清秀、夹着报纸的“人物”,已成为街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连常来的游客如果没看到他,也会问起他在哪里!”
法国总统埃马克龙承诺,将授予阿克巴尔国家功绩勋章中的骑士级勋章,以表彰他“为法国所做的奉献”。
这位戴着圆形眼镜、穿着蓝工装、头戴报童帽的卖报人回忆说,“起初我根本不相信,肯定是朋友们帮我说情……或者就是他自己突然决定的吧。马克龙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常常遇到”。“我觉得这是因为我的勇气。因为我真的很努力。”
“从未放弃”
20岁那年,阿克巴尔来到法国,希望摆脱贫困、寄钱给巴基斯坦的家人。他曾当过海员,在鲁昂的餐馆里当过洗碗工,后来在巴黎遇见了讽刺杂志《Hara-Kiri》和《查理周刊》的联合创始人贝尔尼耶(Georges Bernier),对方邀请他出售这两种刊物。
阿克巴尔一度无家可归,遭遇袭击,经历极度贫困。但即便如此,他从未放弃。“马克龙总统会抚慰我的一些创伤”,他对小儿子沙哈布(Shahab)说,后者今年30岁,是他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对父亲“十分敬佩”。
《纽约时报》、英国BBC、《亚洲商业日报》、意大利《新闻报》……沙哈布喜欢收集国际媒体对父亲的各种报道。
“营造氛围”
20世纪70年代初刚开始当报贩时,阿里把目标锁定在第六区,那时这里是大学区,“吃饭很便宜”。
他常常出现在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门口的圣纪尧姆街(rue Saint-Guillaume),并自述是和那些学生接触中学会了法语,其中包括后来成为总理的菲利普(Édouard Philippe)以及“很多后来当上部长或议员的人”。
当时巴黎大约有四十个沿街卖报人,多数守在地铁口等“黄金位置”。而阿里选择了四处走动,并定下拉丁区为根据地。到了80年代,他开始编造吸引眼球的标题。
他说:“我希望人们能生活在快乐里。我做这一切只是为了让气氛更热闹,仅此而已。”但他也承认如今“越来越难编出好笑的段子”,因为“情况实在太乱了”。
“我会干到死”
他每月领取1000欧元的退休金,但仍每天从下午3点工作到晚上10点。现在下午顾客寥寥,他平均每天卖出约30份报纸,而当年则能卖出150到200份。如今他主要卖的是《世界报》。
“只要我还有力气,我就会继续干下去。我会干到死!”他笑着说。
“他很让人感动。”36岁的加利(Amel Ghali)坐在咖啡馆露天座上说。“在数字时代还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真的很美……可惜我们的孩子将再也无法体会,配着一杯小咖啡读一份纸质报纸的乐趣。”
来源:欧洲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