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秋意盎然·津彩斑斓”天津文旅推广活动在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厦“予寻京喜”非遗空间启幕。活动以“津味非遗、消费焕新”为主线,精心打造“津彩斑斓”非遗特展、“非遗+”京津文旅对话论坛、沉浸式快闪市集及政企对接会四大板块。
9月22日,“秋意盎然·津彩斑斓”天津文旅推广活动在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厦“予寻京喜”非遗空间启幕。活动以“津味非遗、消费焕新”为主线,精心打造“津彩斑斓”非遗特展、“非遗+”京津文旅对话论坛、沉浸式快闪市集及政企对接会四大板块。
作为活动亮点的“非遗+”京津文旅对话论坛,以“文旅商融合背景下,城市文化IP的现代化表达与商业转化”为议题,既是对非遗“活态传承”理念的深度践行,更是京津两地打破地域壁垒、共绘文化发展蓝图的关键实践。
本次论坛由著名拍卖师、艺术金融博士、北京一行智绘主理人周培培主持,特邀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宋慰祖,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宗成灵,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杨越明,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金鹏,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主任于波等嘉宾齐聚一堂,从政策导向解读、实操案例复盘、创新路径探索等多维度切入,深入探讨城市文化与商业生态的共生共荣之道。
宋慰祖表示,在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中,我们应该关注“文化理念与艺术表达形式”,要重点关注当下消费者的文化诉求,尤其是年轻人的喜好,比如将传统艺术作品与消费需求结合,用“故事性”吸引消费者,使其既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技艺,又能满足自身的文化消费偏好。
宗成灵表示,京津两地地缘相近、文脉相亲,在非遗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也为京津两地非遗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非遗领域有三个方向值得重点关注,非遗与旅游融合,比如共建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发布非遗旅游融合项目、推动非遗进景区等;非遗与文创结合;非遗与新媒体、新科技融合,期待京津两地未来在这一方向共同探索。
杨越明提到,城市文化资源与文化IP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常强调资源本身的特殊性,但更关键的是要贴合当下人的生活方式与接受心理。只有将“文化资源”与“当代生活方式”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从“资源”到“IP”的转化。
金鹏认为,非遗与旅游文创产品的结合已进入新阶段:一方面,市场日益繁荣;另一方面,涌现出大量代表性产品。天津拥有众多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非遗技艺,在传承这些“老技艺”的基础上,需重点突出“情绪价值”。
于波表示,“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原样保留”,而是“活态化传承”。文化传承要做好以下几点:融入生活、借力科技、文化活化、对接产业,保护非遗不能只靠“保护”本身,市场是检验保护成效的关键——如果产品没有市场价值,所谓的“保护”就谈不上成功。
徐磊/文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