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广袤的田野上,正上演着一幕令人痛心的反差:无数家庭农场和匠心农人能够种出品质卓越、甚至荣获省级乃至国家级奖项的农产品,却不得不在批发市场以“白菜价”忍痛出售。一位农友的遭遇堪称典型:其精心种植的富硒稻米,被评为“省级十大名特优大米”,但地头批发价却仅为每
在中国广袤的田野上,正上演着一幕令人痛心的反差:无数家庭农场和匠心农人能够种出品质卓越、甚至荣获省级乃至国家级奖项的农产品,却不得不在批发市场以“白菜价”忍痛出售。一位农友的遭遇堪称典型:其精心种植的富硒稻米,被评为“省级十大名特优大米”,但地头批发价却仅为每斤4元多。
“他们有种出好米的本事,却没有卖出好价的能力。”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问题的核心。这并非个例,而是我国农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过程中,必须直面的一场“成长烦恼”。破解这一困境,不能仅靠农人自身的挣扎,更需要政府与公益社会组织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构建一个能让“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生态系统。
一、困境根源:小农生产与现代化大市场的结构性脱节
“优质”难换“优价”,根源在于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1.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分散的家庭农场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中议价能力极弱,只能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2. “产品思维”与“品牌思维”的断层: 农人擅长生产,却普遍缺乏品牌打造、营销传播和渠道建设的专业知识和资金,好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
3. “信息不对称”与“信任缺失”的壁垒: 消费者难以直观辨别产品的“优质”属性,加之市场存在以次充好现象,导致信任危机,使得真正的优质产品难以自证其身。
4. “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冲突: 现实中,许多介入的第三方(如渠道商、代运营公司)往往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其行为可能损害品牌长期价值,而风险最终由农人承担。
二、路径探索:从单打独斗到社会协作
面对短板,农友自身可以尝试“抱团发展”(组建合作社)或“借船出海”(与专业机构合作),但这条路充满挑战。指望每个生产者都成为全能选手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将目光投向更具宏观力量和公信力的主体——政府与公益社会组织。
三、核心担当:政府与公益社会组织的应为与可为
(一)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升级为“体系构建者”
政府的作用是奠定基石、营造环境,其责任无可替代。
1. 打造坚不可摧的“信任基石”:
· 建立权威溯源体系: 主导建立覆盖主产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透明化,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
· 强化标准与监管: 制定清晰、严谨的优质农产品标准,并对“绿色、有机、地标”等认证实施最严格的监管,重拳打击造假,重塑认证公信力。
2. 提供赋能性的“公共产品”:
· 完善基础设施: 投资建设产地冷链、分级包装中心等,降低农产品损耗和商品化成本。
· 实施“能力提升”工程: 大规模开展针对新农人的品牌、营销、电商等免费技能培训,变“输血”为“造血”。
· 提供金融支持: 对品牌建设、设备升级提供补贴或贴息贷款,解决农人启动资金难题。
3. 搭建高效对接的“官方桥梁”:
· 举办高规格产销对接会: 成为可信的“媒人”,直接组织大型采购商与认证后的优质生产基地对接。
· 推动公共机构直采: 鼓励学校、医院等食堂与本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建立直供关系,形成稳定需求。
(二)公益社会组织角色:当好“贴心管家”与“公益杠杆”
公益组织应发挥其贴近基层、灵活创新的优势,填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空白。
1. 成为“小农的有效组织者”: 深度培育农民合作社,指导其民主管理、统一标准、财务透明,使其成为有战斗力的市场主体。
2. 成为“专业服务的提供者”: 组建“公益助农智囊团”,为优质农产品提供法律、品牌设计、营销策划等低成本或免费的专业服务。
3. 成为“公平贸易的守护者”: 推广“公平贸易”理念,搭建“社区支持农业(CSA)”网络,连接城市消费者与生态农庄,建立基于信任的长期关系,确保溢价能真正反哺生产者。
四、机制创新:引导利益相关方走向长期主义
针对第三方可能存在的短期行为,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加以引导:
· 推行“底价+分成”合作模式,将第三方收益与产品长期价值绑定。
· 通过严谨合同明确权责利,对品质标准、营销话术、渠道定价进行约束。
· 鼓励“品牌合伙”等深度合作,让第三方成为品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结论:让“优质优价”成为乡村振兴的动人底色
破解“优质农产品质优价廉”的难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考验着社会的智慧与担当。这要求我们超越对个体努力的简单呼吁,转而构建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政府,要勇于担当“规则的制定者、平台的搭建者和公平的守护者”;公益组织,要悉心做好“小农的赋能者、服务的补充者和创新的探索者”。
唯有当这些力量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才能让那些有本事“种出好米”的匠心农人,不再为“卖不出好价”而忧心,让他们辛勤的汗水,最终能兑换成应有的尊严与价值。这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问题,更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命题。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优质优价”从一句口号,变为广袤乡村可感可及的生动现实。
来源:生态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