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创新表达《龙首节韵》展现金昌非遗魅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3:34 1

摘要: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二十届群星奖入围终评作品和团队名单》,金昌市原创广场舞作品《龙首节韵》成功入围,并将于9月25日代表甘肃省赴重庆参赛。由金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选送,金昌市文化馆创作、甘肃农垦金昌农场40名青年职工担纲演出的《龙首节韵》作为甘肃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二十届群星奖入围终评作品和团队名单》,金昌市原创广场舞作品《龙首节韵》成功入围,并将于9月25日代表甘肃省赴重庆参赛。由金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选送,金昌市文化馆创作、甘肃农垦金昌农场40名青年职工担纲演出的《龙首节韵》作为甘肃唯一的广场舞代表作品,进入全国群星奖演出名单。

一个节目演出“水到渠成”的背后,是金昌市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深刻提炼文化精神,深度继承文化传统,让源自舞动千年的永昌节子舞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持续讲述金昌故事,传播金昌非遗魅力。

舞动千年的节子舞

△在甘肃农垦金昌农场广场空地上,甘肃农垦的职工们正在紧张排练中

鼓舞豪迈刚劲,随着起伏的节奏,呐喊声在田野响起……

在甘肃农垦金昌农场广场空地上,农场40名青年职工演练节子舞的一天,由此开始。

“力量!力量!力量!……”在老师每一个动作的细扣下,40名小伙在铿锵有力的鼓点伴随下,腾挪飞跃的身姿借助两根节子,在团结协作中或翻滚、或跳跃,用身体变换组合,将击、劈、砍、搏、回旋等节子舞的形态演绎得淋漓尽致。

《龙首节韵》是群舞,表演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龙腾虎跃、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只见锣鼓击节、节子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忽而天、忽而地,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春雷滚滚。

△《龙首节韵》排练现场

“在最后的排演中,我们对广场舞《龙首节韵》表演作了一些深化,在情绪表达、演员状态上也进行了一些提炼。”《龙首节韵》编导赵香茶介绍,主创团队深入挖掘节子舞文化内核,融入河西地区民族文化元素,运用现代舞蹈语汇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最终,在不断地磨砺和传承下,《龙首节韵》实现了质的蜕变。

9月20日晚,“镍都弦歌 诗映丝路”——“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甘肃首站金昌专场演出在金昌市大剧院启幕,广场舞《龙首节韵》精彩亮相,开启了整场演出的序幕,这是《龙首节韵》赴重庆参加比赛前的最后一次带妆演出。当最后的节子落地,全场掌声雷动,《龙首节韵》获得了观众认可。

“印象中,节子舞应该是非常大的场景,比如在广场上出现,没想到这样搬上舞台,演员们借助两根节子,就能把节子舞的神韵表现出来,十分震撼!”观众张晓静对这一新颖的表现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她表示,《龙首节韵》这个作品从舞蹈的动作、语言、造型、调度,用舞蹈的本体,将流传于永昌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神奇再现,极具艺术感染力。

“更可贵的是,作品表现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龙首节韵》来源于群众,传承于生活,真正体现了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品牌价值。”更多的观众不吝赞美之词点赞《龙首节韵》。

永昌节子舞、千年咏叹调。永昌节子舞又名霸王鞭,始于西汉末年,是流传于永昌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据《河西志》记载,节子舞在宋朝时就在永昌流传,与军事活动和民众习武有关。于是形成了对阵时骑马、挥剑、扬鞭姿态的民间舞蹈——霸王鞭。

“演出时节子飞舞,动作刚劲潇洒。节子的动作也融进了民间武术的成分,幅度大、力量强,忽而擎节子至头,忽而抡节子落地,骑节腾跃、前打后击,表演起来十分不易。铜钱‘嚓嚓’作响,节子飞舞,场面十分壮观。”编导赵香茶介绍,《龙首节韵》在表演中变换多种阵形,气势夺人。舞者身手快缓有序、亦舞亦武、刚柔相济,以其热烈粗犷的风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赵香茶说,为传承历史脉络、文化价值,讲好金昌故事,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永昌节子舞”传统表演技艺,设计创作出了广场舞《龙首节韵》,《龙首节韵》在进行创新表达,赋予人们新认知的同时,也在续写古老节子舞的新篇章。

从省级比赛走向全国舞台

群星奖是文旅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政府奖,现为每3年举办一届。

能够参加这一全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的至高荣誉角逐,在金昌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看来,有偶然,也是必然。

如何在这一省级舞台上秀出金昌特色?金昌市文化馆主动对接永昌节子舞传承人赵吉海,经过创作团队的几番策划、创作、编排,《龙首节韵》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

故事框架有了,如何把节子舞这个“大架势”搬上舞台?形式上的创新于是成为第二个“坎”。

编导们几经讨论合计,敲定了一个大胆创意:抛去传统的节子舞部分道具,完全依靠人的肢体、神态,呈现出“节子舞”的精美动感和气势,做到舞者心中有节子,真正达成“人、舞合一”的至高节子舞境界。一台极富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广场舞《龙首节韵》终于出炉。

△广场舞《龙首节韵》带妆表演现场

2024年7月3日,甘肃省第七届群星艺术大赛决赛中,《龙首节韵》精彩亮相,获得优秀剧目奖,推荐参加全国群星奖。

省级比赛的脱颖而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龙首节韵》的价值。盛誉之下,金昌群文人于是将目光投向更大的舞台——国家级群星奖。他们有了勇气,更有了底气。

做好文章推动文化繁荣

这一过程看似偶然,实则是金昌大力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章,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

在金昌,春节舞节子习俗沿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技艺高超的节子舞人。永昌节子舞2008年6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而普通的金昌人也都有着深厚的节子舞情结,永昌县职业中学成立了数百名节子舞队、金昌女子节子舞队、永昌各村社节子舞社火队等,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会参加到舞节子活动中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节子舞在草原上表演

今年3月24日,永昌县文化馆举办“律动古韵,节舞飞扬”节子舞传承实践交流活动,在祁连山下,永昌县赵定庄村节子舞团队和文化馆节子舞表演团队轮番登场,双方节子舞团队的表演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彩色节子,动作刚劲有力、整齐划一,将节子舞的古朴韵味和全新活力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招一式间尽显扎实功底,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节子舞被金昌广泛推广,除了与社火秧歌同步表演外,节子舞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正在被发扬光大,打节子舞的人组成了一个个团体。参与的人多了,节子舞的气势便被凸显了出来,战鼓一打,锣鼓敲响,节子声嚓嚓,让人看见节子舞就仿佛看到了远古时期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场。

“此次担纲《龙首节韵》演出的甘肃农垦金昌农场的40名青年职工,在短时间内练出《龙首节韵》的精彩,得益于节子舞广泛的群众基础。”排练指导陈玉说,《龙首节韵》在整个动作风格上刚劲有力,同时融合了永昌民间元素,节奏紧凑。我们也会在排演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调,让它更加成熟完善。

深厚的群众基础推动节子舞在金昌能够广泛、深入、长远地传承,同时也助推金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队伍蓬勃兴起。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金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做好非遗精神弘扬、传播交流、精品创作、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推动了金昌非遗的大发展大繁荣。

每年春节期间,金昌组织社火表演,举办县、区、镇、村社火展演。非遗展示、民俗活动、社火表演,给游客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擦亮了“中国镍都·文明金昌”城市品牌。

从永昌“卍”字灯俗到永昌节子舞,从永昌念卷到永昌皮影戏,从永昌手工地毯工艺到金川制毡,从刻字到剪纸,从花儿到老腔炕头戏……越来越多的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传承与发展,在龙首山下活起来、火起来,这些都为金昌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养分,也使得《龙首节韵》创新打造显得“水到渠成”。

非遗传承创新的金昌样本

于金昌群文人而言,这绝不只是一个节目的“水到渠成”,更是一种传承精神的“自然功成”。

如何深入挖掘这些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主创人员通过广泛收集整理散落的文化碎片,厘清地域文化发展脉络,深入挖掘非遗内涵及传承,让优质作品触手可及,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群众文艺创作活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随着第二十届群星奖在重庆启幕,广场舞《龙首节韵》也将开启新的征程,在决赛时刻展示出金昌群众文化的风采和成果。

实际上,40名毫无舞蹈基础的青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从零开始,经历了无数的摸爬滚打,从胆怯退缩到坚毅执着,无不体现出一种城市人文精神的滋养、浸润。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作为《龙首节韵》的演员之一,00后演员张爱鹏在初入表演团队时,怎么也练不好动作。两个月的磨砺之后,他从“不想跳了”,到爱上节子舞。

“从《龙首节韵》的排练中学到了一种精神,我觉得自己长‘醒’了。”张爱鹏说:“跳节子舞是一件充满活力、充满向上精神,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在一次次舞蹈排练的过程中,甘肃农垦金昌农场的40名青年,渐渐学会了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学会了拼搏、奋斗、不畏挑战。

《龙首节韵》舞出了镌刻在中国人血肉之中对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龙首节韵》让古老非遗展现出新的生命色彩;《龙首节韵》用开创性的艺术表达,让传统非遗“活”起来、“潮”起来、“燃”起来,成为金昌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

“未来,金昌群文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断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金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徐兴虎说。

记者:莫亚红 董振虎

编辑:常远

责编:闫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

来源:金昌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