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造车,是风口起舞还是资本迷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21:01 4

摘要:8月28日,做智能清洁家电的追觅科技正式宣布造车项目,要打造中国首个全球化超豪华汽车品牌。在追觅汽车团队发布的宣言中,除了造车消息和满腔的情怀外,并未涉及资金投入、合作伙伴、研发团队规模等关键信息。

文|来咖智库

距离追觅官宣造车已近一月。

8月28日,做智能清洁家电的追觅科技正式宣布造车项目,要打造中国首个全球化超豪华汽车品牌。在追觅汽车团队发布的宣言中,除了造车消息和满腔的情怀外,并未涉及资金投入、合作伙伴、研发团队规模等关键信息。

过去一个多月,追觅宣布的新业务已经多达四项,涉及无人机、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以及天文望远镜。在此期间,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也不断有消息见诸公开媒体,称已经甩开科沃斯、石头科技,追觅已经不在一个维度;在手机领域,追觅要跟华为、小米三分天下;明年年底追觅生态旗下多个业务,会“下饺子”般批量IPO……

我们再来看追觅造车,如果复盘这个月的消息,造车更像是精心布局的一盘大棋。比如从披露12年前造车计划书的初心,再到首轮融资到位、回购老股辟谣资金实力,再从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以及追觅所具有的专利技术积累、海外渠道优势,甚至还从俞浩和马斯克的造车经历来类比,而俞浩本人亲赴德国选址等等。正如官方宣言所说:用了十二年,终于等一个属于追觅的“时代时机”。

俞浩曾说过:“追觅不赌1%赛道的小概率,只会用N+1的方式做世界经济的99%。很多人因为担心风险投入不碰大业务,结果是大多数人挤入只占了全球经济的1%小业务赛道,而此外还有99%空白。而99%的机会里,人才密度、优秀资金的投入度远远低于那1%拥挤赛道。”

一边是多点铺开的生态业务布局,一边打算让旗下业务独立去上市。追觅造车,到底所图为何?

01、追觅造车的起手式

“要么不做,要么世界第一。”这句话被俞浩要求贴在了苏州追觅科技公司总部的很多醒目位置,他也曾在接受采访时坦承,“第一名是一种习惯,一旦有习惯,就会上瘾。”

在如今新老势力博弈、竞争激烈的全球汽车市场,追觅造车的起手式也是不走寻常路。

比如在车型选择上。根据追觅汽车团队的产品规划目标,首款产品将打造成世界范围内速度最快、性能最佳的超豪华品牌。目前追觅内部将汽车业务划分为两个品牌运营——追觅汽车和星空汽车,前者主做对标布加迪的车型,内部命名“追觅-布加迪”,有电动和增程式两个版本;后者是追觅投资孵化的子公司,主要对标库里南、宾利的车型。

一般来说,欧美这些几百上千万售价的超豪华汽车品牌,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品牌建设,消费者购买产品,更多的是对其品牌和口碑的信任,认可其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观。对追觅来说,从0到1去做一个超豪华汽车品牌,其如何在短时间内打造出市场认可的产品力和品牌力,还是有很大挑战的。

从市场端来看,近年来全球超豪华车市场整体较为低迷,市场增长乏力。数据显示,2024年除法拉利、兰博基尼全球销量小幅增长外,宾利、阿斯顿・马丁、保时捷、玛莎拉蒂等多数品牌销量下滑。在国内,比亚迪推出的百万级豪车仰望系列,在2024年走过一小波销量高峰后,2025年因为市场竞争加剧、传统豪车品牌降价以及消费者对高端新能源车信任门槛高等因素,销量也在持续下滑。

而在量产准备上。追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追觅汽车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并持续扩张,团队涵盖研发、制造与质量控制等跨行业人才,既包括原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人员,也引入了来自传统整车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形成“智能+制造”双基因驱动的组织架构,预计首款产品将在2027年正式亮相。

与此同时,追觅汽车的工厂选址也在紧密进行。公开信息显示,9月8日俞浩携团队赴德国,为追觅汽车进行工厂选址。据悉,追觅汽车将与法国巴黎银行进行合作共同建造德国工厂,其选址位于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附近,选址所在的辐射地区,拥有上千家零部件供应商,形成覆盖精密制造、电子电气、材料科学的完整产业链,未来追觅汽车将以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为路径,向全球市场进军。

作为对比,小米在2021年3月官宣造车后,直到2024年3月,其首款纯电动轿车SU7才正式上市。小米在三年时间实现从设计到量产的跨越,也得益于合作利用北汽成熟的生产线与资质。

那么追觅造车,是否是一时兴起、追逐风口呢?

在2021年11月接受雷锋网访谈时,俞浩就提到,2013年那时有想过做电动汽车。因为之前在清华的时候,大概是2010年就带队做过汽车自动驾驶设计,那时候出来看方向,就首选了电动汽车。“我们那时候去全世界汽车厂去找感觉,包括特斯拉等,发现造车需要的资源太多了。那时候的造车和现在是不一样的,今天已经不需要证明新造车是否能成,但在那个时候,还需要证明这个赛道能不能成。我们也考虑过做滑板车,因为四轮车需要的资源太多了,我们当时想着把两轮车搞好,来作为一个交通工具。”

据媒体报道,追觅的造车计划在2021年便已立项,2024年7月,有消息传出追觅科技正在高薪招聘造车的人才,包括智能座舱、底盘电控以及转向系统等多个领域。

在此次官宣造车中,追觅也提到其造车计划最早可以追溯至12年前。当时,创业团队评估认为,进军汽车赛道门槛太高,需200亿元的启动资金,不适合用来初次创业。但如今,追觅团队认为,时机成熟,公司可以踏入造车这个“检验自身综合能力的终极战场”。

02、前车之鉴,成色几何?

曾经造车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惨烈。

2021年上半年,百度、小米、滴滴、华为、创维、360以及字节跳动、OPPO等一众国内企业,都官宣或传闻跨界入局造车,他们携资金、流量的规模优势、软硬件的技术积累优势以及生态合作优势,大有掀翻牌桌的势头。但两年后,恒驰、拜腾、高合、极越、威马、合创、哪吒等诸多曾经高光的汽车品牌,却接连倒下。

汽车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根据公开信息,蔚来汽车在造车初期就投入了大量资金,截至2024年年底,蔚来汽车累计融资超过1000亿元;小米汽车为造车首期投资100亿元,并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将达100亿美元。

为了打消外界对造车资金实力的质疑。9月11日,俞浩在朋友圈辟谣,称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公司和其个人拿出了50亿元,回购了部分老股,使得持股比例从45%提升到了70%。9月12日,追觅汽车还宣布完成首轮融资,这距离官宣造车刚两周时间。在此之前,追觅还透露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

但如今入局造车,早已不是资金那么简单,还关系到技术与市场的平衡、多元化的产品布局、精细化管理与成本控制等各方面,而最终都要指向是否能够长期稳定的盈利。

典型的如苹果造车。2024年2月,苹果公司被曝最终放弃了电动汽车项目,许多员工将被调到机器学习和AI部门,这也意味着经过十年、数十亿美元的努力和投入打了水漂。要知道,苹果账上拥有近20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下场造车显然不是缺钱。主要是苹果公司意识到,现在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没有绝对技术优势,在供应链完整和制造成本低的中国车企面前,根本竞争不过。

对于追觅造车的路径和优势,官方也给出了回应,称首先公司造车战略上是“长期投入、长期发展,不是急功近利去做这件事”。其次,追觅的模式也不同于其他车企,追觅模式“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利用追觅的全球渠道进行销售。

追觅还提到,公司依托过往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追觅实现了向汽车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方向的技术迁移。该项目的推进,也将带动追觅汽车在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截至2025年5月,追觅已获得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作为对比,截至2025年8月,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中国专利授权量达7992件,累计申请专利6.4万件,授权3.8万件。

此外,追觅的全球化渠道将成为其汽车业务出海的显著优势。目前追觅业务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服务家庭超3000万,会员数量突破1100万。这一成熟的全球营销网络,为追觅汽车的国际化推广提供了强大支撑。

但不管如何,同行以往的经历,还是证明了造车这条路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在追觅之前,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在2021年就已经投身打造了极石汽车,借助北汽的造车资质,在2023年推出首款增程式SUV极石01。截至2025年7月,极石汽车累计交付量仅为13809 辆,交付一年多的累计销量,甚至不如其他新势力车企一个月的销量。

还有作为追觅曾经追赶对象的戴森,之前也投入到电动汽车市场,但最终折戟。当时戴森判断,家用电器中使用的电池和电动机技术可以应用于汽车。戴森于2017年正式宣布开发电动汽车。在此过程中,戴森申请了18项与设计和空气动力学相关的专利,并对纯电动汽车抱有很高的期望。为此,它投资了20亿英镑,并宣布将在2021年发布首款电动汽车。但该项目于2019年终止。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在给他员工的电子邮件中说:“我找不到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方法”,而且也找不到确保可观利润的方法。

03、背后的图谋

在官宣造车之前,追觅给外界塑造的标签,是“造飞机的人去扫地”,这也符合创始人俞浩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背景。

今年初,俞浩还在内部社交平台宣布,公司将进军航空业,致力于打造全球顶尖的商务舱飞机,计划是将追觅航空的前三架飞机全部打造为全商务舱,旨在成为全球最舒适的商务舱。

如今,除了造飞机、造汽车外,追觅还称未来正筹备推出其首款高端电视。如果拉长时间来看,在家居生态之外,追觅这几年的业务布局和计划,早已超出家用场景或技术复用的范畴。

据经济观察报统计,追觅系已成形的BU/产品线包括但不限于:扫地机、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洗碗机、冰箱、空调、智能电视、路由器、泳池机器人(浪涌未来)、具身大模型(千诀科技)、割草机器人、擦窗机器人、园林工具(劳尼克斯)、潮玩(Dreame Mart)、咖啡(追觅咖啡)、茶饮(山也觅茶)、火锅(沸点计划)等。伴随着业务扩张,整个追觅系用工规模从8000人增长到1.2万人。

这一系列动作和业务试水的背后,是追觅为应对竞争,需要向外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向内挖掘潜力,提升员工效率和创新能力。

目前,扫地机器人领域竞争激烈,一方面包括追觅在内的前五大厂商石头科技、科沃斯、小米、iRobot形成了各自比较牢固的品牌、渠道等优势;另一方面,后来者如家电巨头美的和海尔、安防巨头海康威视、充电宝头部企业安克创新等不断涌现。今年8月,大疆发售了其首代扫地机器人DJI ROMO系列,正式进军扫地机器人赛道。

对于此次造车,追觅或许想要复刻小米的成功模式。希望通过快速推出一系列可以利用自身产业链实现的产品,如电视、汽车、飞机等,来拓宽商业版图,提升品牌价值。这一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小米的生态链模式,旨在通过多元化的产品线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为造车摇旗呐喊站台外,俞浩同时还透露,从明年年底开始,追觅生态旗下多个业务将会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

在智能清洁电器行业,成立于2017年的追觅,与科沃斯、石头、云鲸并称“四小龙”。其中科沃斯、石头科技早已上市,两者目前的市值分别为600亿元、550亿元左右,云鲸今年5月也获得了由腾讯领投的1亿美元融资。

2018年到2021年10月,追觅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背后站着IDG、小米、顺为、华兴、云峰、达晨等一众豪华基金和投资人。最近的一笔融资是四年前的C轮,追觅以36亿元的融资额创下行业新高。俞浩当时还表示,公司的目标是要在五年后做到家用机器人的世界第一,融资也是为此目标进行布局的。2024年3月,市场也曾传出追觅将在年内上市的消息,但公司却对此予以否认。

官宣造车再加上释放IPO消息,追觅背后的图谋可能并不简单。有例为证的是,小米造车成功之后,股价迎来一波巨量放涨,自去年3月28日小米su7上市至今,小米股价的涨幅达到了280%,总市值近1.5万亿港元,期间甚至把雷军捧上了中国首富。

追觅的俞浩,最近更是抛出了“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追觅的终局,究竟是风口上的借势起舞,还是资本棋局后将故事变成市值,时间自会揭晓。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