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晚,上海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和教育委员会的联合通报指出,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绿捷”)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当天晚上,上海绿捷终于发布道歉声明,对涉及“发臭虾仁炒蛋”事件的学生和家长表示“最诚挚的歉
绿捷背后母公司两次冲刺IPO。
作者 | 刘钦文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一份发臭的虾仁炒蛋,揭开了上海50万学生午餐供应商背后的资本迷局。
9月23日晚,上海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和教育委员会的联合通报指出,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绿捷”)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当天晚上,上海绿捷终于发布道歉声明,对涉及“发臭虾仁炒蛋”事件的学生和家长表示“最诚挚的歉意”。
图源:绿捷食品公众号
这家日供餐量超过50万份、覆盖上海500多所学校的配餐企业,其复杂的股权链条最终指向了新希望集团及其创始人刘永好家族。目前,新希望集团及刘永好家族均保持了沉默。
01
上海校园午餐“生意经”
事件最初发生在9月15日,当时有上海学生的家长反映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发臭”或“有沙”。
家长的反映不是没有原因。通报显示,9月15日 ,上海绿捷派驻静安区某小学的经理孙某某发现,3 箱解冻焯水后的虾仁中一盆(约 18 公斤)存在虫类异物,问题被逐级上报至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张某某随后指令对供应给全市211所学校(含分校区)的虾仁原料及相关菜品全部下架并就地销毁。
然而,在通知过程中,已有50所学校在学生午餐时间供餐。同日,上海徐汇、普陀、闵行等多所中小学的学生反映午餐中的“虾仁炒蛋有臭味”,部分学生食用后出现不适。
对此,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要求总经理董某某对外统一宣称下架原因是“虾肠外溢,有泥沙”,刻意隐瞒了发现虫体的真实情况。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反映问题,事件关注度迅速上升。
9月1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深夜发布通报,表示已关注到相关情况,并对涉事菜品留样进行送检,承诺将在一周内公布检测结果。
9月23日,上海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详细调查通报,经检测,涉事进口冷冻南美白虾虾仁的挥发性盐基氮、磷酸盐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未检出致病菌。但市场监管部门指出,企业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瞒报行为已违反《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目前库存涉事虾仁已全部封存,市级联合工作组已入驻企业,由市属国企临时接管确保校园供餐稳定。
当晚,上海绿捷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道歉声明,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并承诺全面接受和配合有关部门的措施。但这则声明因内容简短、缺乏具体整改方案而被网友批评为“敷衍”。
02
上海绿捷年入5.6亿,
刘永好麾下公司7年前收购
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成立仅三年至2017年,上海绿捷已跻身上海学生午餐配送领域头部企业,服务331所中小学,每日供应36万份营养午餐。这一规模到2024年持续扩容至50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日供餐量攀升至50万份。
进入2025年,其在上海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仅8月单月便成功中标27个项目,涵盖上海市第二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上海市清华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普陀实验学校、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等多所院校。
截至目前,上海绿捷2025年累计中标项目已达84个。值得关注的是,自 2014年成立至今,该公司的招投标进程出现过两个明显高峰,分别是2018年(中标26个项目)与2025年。
而在这两个年份背后,则与新希望的一场资本布局有关。
2018年9月,澳大利亚食品加工巨头Kilcoy Global Foods(KGF)通过其旗下公司 Green Express Foods, Ltd.,以约1.7亿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完成了对上海绿捷100%股权的收购。此次收购后,KGF成为绿捷的直接控股股东。
而KGF正是2013年由厚生资本和刘永好联合创立的企业。
图源:《招股书》
KGF的港股《招股书》显示,KGF的第一大股东为刘氏家族信托(Ananta信托):由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刘永好家族控制,持股45.44%,为第一大股东。刘永好女儿刘畅为Ananta信托的委托人和保护人。
厚生资本(Hosen Capital)为第二大股东,持股38.95%。厚生资本于2010年,由张天笠和王航创立,主要专注于食品领域和中型市场并购。王航同时担任新希望集团的副董事长。此外还有国际金融公司持有KGF股份约3.35%;Delibeef Co., Ltd.持有约8.71%;AA投资者持有公司约5%。
在被收购前,上海绿捷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的财务状况。
根据KGF的《招股书》,2017年和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九个月里,上海绿捷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8471.2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换算,约5.63亿元人民币)和6722万美元(约4.4亿元人民币),全部来自膳食解决方案。产品的销售其盈利表现尤为突出,2017年的净利润率高达15.7%,毛利率为24.4%。年内利润分别为1331.8万美元(约人民币8995.3万元)和1220.1万美元(约人民币8087.5 万元)。
图源:《招股书》
收购上海绿捷也让KGF的纯利大幅增长,《招股书》显示,2017-2018年,KGF总收入从8.497亿美元增至10.715亿美元,净利润从0.52亿美元增至1.16亿美元。“往绩记录期纯利增长来自内生增长及2018年9月收购 SHLD(即上海绿捷)。”KGF表示。
上海绿捷公司的账上资金也十分充裕,并有进行理财投资的习惯。2017年上海绿捷投资了约1.58亿元人民币(约合2410万美元)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截至2018年9月30日,又投资了约9538.5万元人民币(约合1386.6万美元)。
因此,2017年和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九个月里,绿捷公司还获得了144.3万美元和85.5万美元的其他收入,其中来自金融资产的利益收益为34.6万美元、47.2万美元,还有政府补助95.2万美元和12.5万美元。
图源:《招股书》
不过,KGF并未成功在港股上市,上海绿捷密集获得招标的2025年6月,KGF又向美股递交了《招股书》,《招股书》显示,KGF仍由Ananta信托持股45.44%,刘永好女儿刘畅仍作为Ananta信托的委托人和保护人。如果成功上市,KGF将成为刘永好家族第七家控股的上市公司。
图源:《招股书》
03
绿捷母公司冲刺IPO,
刘永好布局第7家上市公司
出生于1951年9月的刘永好,创业和发家之路可以说非常精彩。
1982年,刘永好与三位兄长辞去公职,到四川成都新津县农村创业,从种植和养殖起步,1983年底,刘永好与三个兄弟一年在育新良种场孵鸡5万只,孵鹌鹑1万只,而且还带出了11个专业户,这让他坚定了要继续走下去的决心。1989年成功推出“希望”牌1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并凭此占领成都市场。
1995年四兄弟和平分手,也解决了刘氏家族企业模糊的产权归属问题:老大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老二刘永行发起设立东方希望公司,老三刘永言组建了华西希望公司,而老四刘永好成立南方希望公司(也就是现在的新希望)。他们还给妹妹刘永红留了一部分股份,上演了中国家族企业史上难得“亲兄弟,明算账”的佳话。
1995年,刘永好组建了新希望集团并任董事长。1996年,新希望集团涉足金融行业,发起组建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民生银行。1998年成立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刘永好辞任新希望董事长,年仅23岁的女儿刘畅接班。如今刘永好家族的新希望集团版图不断扩张,发展至今的40余年里,新希望集团立足农牧行业并不断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农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乡、金融投资等相关产业,在全球拥有分子公司超过600家,员工超10万人,2024年销售收入超2600亿元人民币。
截至目前,新希望集团旗下已有新希望(000876.SZ)、新乳业 (002946.SZ)、华创阳安 (600155.SH)、新希望服务(03685.HK)、兴源环境 (300266.SZ)和飞马国际(002210.SZ)六家上市公司。如果KGF能够成功在美股上市,将成为刘永好家族的第七家上市公司。
刘永好家族也因此连续22年蝉联胡润百富榜四川首富。《胡润百富榜》显示,2024年刘永好家族以690亿元财富,排名第四十八。
图源:胡润网
近三年,六家上市公司受行业周期、战略调整及外部环境等影响,业绩表现呈现显著分化。
核心上市公司新希望2022年受生猪价格低迷及饲料成本上涨影响,净利润亏损14.61亿元,2023年生猪行情回暖带动业绩扭亏,净利润2.49亿元,营收微增0.14%至1417.03亿元,这一趋势在2024年得以延续,尽管营收同比下降27.27%至1030.63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90.05%至4.74亿元。
业绩向好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猪养殖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饲料业务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公司通过出售禽业与食品深加工板块部分股权。
新希望乳业展现了其作为消费品牌的稳健增长能力。公司营收连续三年突破百亿大关,从2022年的100.06亿元稳步增长至2023年的109.87亿元。2024年营收虽微降2.93%至106.65亿元,但归母净利润逆势增长24.8%至5.38亿元,创下新高。
华创云信(原华创阳安)的业绩波动较大。2023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04亿元和4.62亿元,分别实现18.63%和21.86%的增长,但到2024年,其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86.64%为0.62亿元。业绩波动主要受证券市场的周期性影响,投资业务和经纪业务收入随市场环境变化而承压。
新希望服务则保持稳健增长。营收从2022年的11.4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68亿元,2024年达到14.81亿元,同期净利润从2.03亿元增至2.27亿元。
兴源环境连续三年亏损,2022年营收13.55亿元,同比下降42.16%,净利润亏损5.65亿元,同比下降-1851.87%。2023年营收7.32亿元,同比下降45.97%,净利润亏损10.38亿元。2024年营收10.51亿元,同比增长 43.64%,净利润亏损收窄至3.57亿元。
飞马国际的净利润波动较大。2022年营收3.54亿元,同比增长33.2%,净利润0.88亿元。2023年营收3.56亿元,同比微增0.47%,净利润0.16亿元,同比下降81.45%。2024年营收2.39亿元,同比下降32.76%,净利润0.29亿元,同比增长72.82%。
相比于六家上市公司业绩的不稳定和分化,正在IPO的绿捷母公司KGF的业绩则一路向好。2023年、2024年,KGF的总收入从18.707亿美元增至21.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净利润从2023年的3470万美元增加到2024年的6040万美元,增幅为74.1%。毛利率由2023年的8.4%扩张至2024年的10.6%。
作为刘永好家族全球化布局的关键载体,KGF 的 IPO 进程本就备受市场关注,而此次上海绿捷校园配餐风波的发酵,无疑为其上市之路平添了一层不确定性。
此次事件发生后,教育部门宣布将扩大家长陪餐范围,将学生和家长满意度纳入招投标合同约定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的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要求企业必须配备食品安全总监,餐食加工过程须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
归根结底,校园配餐牵动着万千家庭的 “舌尖安全”。对于此次事件,你有怎样的观察与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来源:野马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