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 争做绿水青山守护人

B站影视 2024-12-06 12:04 1

摘要:走进田间地头,科普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识和方法;结合贵州特色林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种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聚焦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多措并举宣传呼吁公众共建绿色生态家园……在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多个由校地、校企等携手合作的生态环保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走进田间地头,科普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识和方法;结合贵州特色林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种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聚焦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多措并举宣传呼吁公众共建绿色生态家园……在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多个由校地、校企等携手合作的生态环保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双碳”和贵州“大生态”战略,全力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了多个技术服务团队,积极开展农业环境调查保护、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防控、植物多样性、百香果和高山杜鹃等种质资源调查等工作,以“党建红”赋能“生态绿”,为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贡献。

赋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做生物安全守卫者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如今全世界都面临一个严峻问题——生物入侵。薇甘菊、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这些外来物种由于侵入后缺少自然“天敌”,会导致迅速蔓延,抢夺被入侵的物种生存空间,对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据统计,我国目前已记录有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加拿大一枝黄花物理灭除。

“在应对外来入侵物种过程中,提升公众识别能力和防控意识尤为重要。”在近日于安顺市举办的一场公益讲座培训会上,来自贵州省山地农业绿色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团队资深专家、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任永权围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防控”主题,结合自己多年科研成果和课题研究,对入侵植物和入侵物种特点、识别与防控方法及技术等进行详细介绍。该学院的副教授蒋科,则围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相关政策、防控工作最新进展等进行了系统解读,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防控外来入侵物种业务水平和处置能力,为安顺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有效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外来入侵物种宣传科普活动现场。

既要站好三尺讲台,也要走向田间地头。当天,两位专家还来到安顺经开区宋旗镇,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进行物理灭除机械拔除、化学防治灭除、无害化处理及生物种植产业发展替代等进行实地指导和示范,让更多基层农技人员具体掌握入侵植物灭除技术要点,做到准确识别,正确处理,扎实推进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此外,两位专家还带领着自己的学生,走上社区街道,通过视频、图片和现场讲解,向广大群众宣传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三叶鬼针草、毒莴苣、三裂叶豚草等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防控技术方法,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外来物种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

任永权教授就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防控作技术培训。

“作为一名教师,三尺讲台是我们坚守的初心使命,作为一名生态环境工作者,一名党员,田间地头更是我们发挥专业特长和履职的阵地。”任永权说。 以党建为引领,把教学、科研推广延伸到田间地头、乡村社区,把高校人才培养与一线需求结合起来,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立足贵州发展实际,紧紧围绕“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主题,陆续在安顺市、草海、FAST周边、国有林场等40多个重要区域地区开展农业环境调查保护、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防控,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服务“三农”,做好生物安全守卫者。

加强种质资源开发与保护 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杜鹃花因其花色丰富,株形优美,具有较大的园艺学观赏价值,是“世界三大园艺植物”之一,在西方园林中占据着“无鹃不成园”的主导地位。贵州作为杜鹃花的主要生长区域,每逢杜鹃花开时节,都会吸引社会各界的向往和瞩目。

杜鹃花虽美,要保护和开发其种质资源却并不容易,尤其是一些濒危等级的杜鹃品种。在目前勘测发现的数百种中国杜鹃属植物中,荔波杜鹃不仅属于贵州的特有种,也是喀斯特地区的特有种,被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等级,成为分布在中国的14种极危杜鹃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杜鹃杂交后代性状调查。

“就目前来看,荔波杜鹃现存的植株开花数量少,种子数量少,下层植被盖度大,种群的天然更新难,且其生长在悬崖上,采种困难,急需采取措施进行保护。”据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森林培育研究团队成员介绍,荔波杜鹃是分布在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特有杜鹃种类,是培育耐热型杜鹃园艺品种的优良母本,极具园艺开发价值,是贵州省重点保护植物。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珍稀杜鹃种类,赋能贵州花卉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成为该团队关注的重点。为此,在学院黄承玲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与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携手,立足贵州丰富的特色杜鹃资源,结合特色林业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种质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研究。

荔波杜鹃采种。

“荔波杜鹃培育,采种是最难的环节之一。因为荔波杜鹃多生长在深山老林,种子小,成熟时间受土壤、湿度、天气等影响,时间非常不好把握。”于是,从2019年开始,每年的8—9月,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森林培育研究团队的专家,就会走进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们翻山越岭,攀岩峭壁,进行荔波杜鹃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同时,通过迁地保护的方式,探索荔波杜鹃更好的扩繁技术方法,进行种苗培育及综合保护研究。

“带头冲在最前面,深入最艰苦地方搞科研的,都是我们的党员教师。”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目前,该团队已建成就地保护小区1个,在贵州省植物园、黔南植物园、贵州省龙里国有林场建成迁地保护示范点3个,授权无性繁殖技术的发明专利1项。

学院专家参与荔波杜鹃回归种植和迁地保护工作。

除了茂兰保护区,团队还将科研重点聚焦到国内少有的杜鹃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百里杜鹃风景区。据统计,百里杜鹃风景区内自然分布的杜鹃种类有43种,且区域内杜鹃天然杂交现象频繁发生,产生很多自然杂交后代。“木本花卉新品种培育一般需要8-10年,如果以这些杂交后代为材料,选育新品种的时间会明显缩短。”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立足这一优势,2023年,学院申请了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贵州特色杜鹃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究”并获得支持,目前已经顺利完成百里杜鹃天然杂交后代的性状调查和遗传来源鉴别,其中1个杜鹃新品种的申报已通过国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种管理办公室受理。

加强湿地科普宣教 推动“共享绿色空间”建设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在贵州,湿地资源珍稀且脆弱,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67。贵州境内385万亩湿地孕育了庞大的物种基因库,对维护两江上游水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众多湿地生物提供了“庇护”。

为了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珍稀湿地资源,让公众充分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激发公众自觉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持续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体系建设,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运作和生物多样性。

“我们按照贵州湿地公园保护关于全方位、深层次抓好科普宣传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推动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这个核心,着力在围绕大局、主动宣传上狠下功夫,持续传播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好声音。”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吴云杰表示。

贵阳百花湖。陈良强摄

完善国家湿地公园标牌体系,为湿地公园的保护及游览活动提供指导;完善国家湿地公园宣教系统,为湿地公园开展科普宣教活动提供指导;完善国家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确保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检查预验收……近年来,该学院先后承担了清镇红枫湖、从江加榜梯田、威宁锁黄仓、贵阳百花湖4个国家湿地公园的宣教体系建设。

期间,团队人员深入一线,以调研为本,开展实践调查。同时,通过PPT、视频、展板、宣传单等形式,向公众讲解重大生态破坏案件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成功案例,阐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享湿地保护成果和湿地绿意空间的同时,更加了解湿地、爱护湿地,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氛围。

“高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致力做好干部表率、建好支部堡垒、铸好党员模范、树好教师榜样、育好学生信念,为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马托表示,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今年以来,该学院在各类刊物及平台发表高水平论文52篇,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国家项目18项,与相关企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2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0万元,持续推动专利成果转化运用,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学院也将一如既往,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服务等工作的全过程,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文/陶陶 图/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