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起补营养,大伙想到的多是钙片、维生素C,轮到维生素B12时,常被忽略。可您知道吗,这个常被视作“小角色”的营养素,偏偏在老人身上,却能发挥出“压箱底”的劲儿。
一提起补营养,大伙想到的多是钙片、维生素C,轮到维生素B12时,常被忽略。可您知道吗,这个常被视作“小角色”的营养素,偏偏在老人身上,却能发挥出“压箱底”的劲儿。
研究提示,它和三类常见的老年慢性退行性病变息息相关:贫血、神经退化、认知功能下降。要是补得及时,有可能帮人“掉头”,让病情出现逆转的转机。
B族维生素里,B12算得上是个“另类”。它个头不大,却功能齐全。它主要参与血液里红细胞的生成,还关系着神经系统的稳定。不夸张地说,B12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电缆,把“造血”和“修神经”连在一起。
老一辈常说“人老了,血虚、腿脚不灵便、脑子犯糊涂”,其实背后不少和B12缺乏脱不开干系。尤其是年纪大了,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B12吸收,缺口就容易越来越大。
中国营养学会的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应保证2.4微克B12的摄入。但现实是,很多老人常吃素、牙口不好,导致摄入远远不足。
B12缺乏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大细胞性贫血。人在血里缺了这种维生素,红细胞个儿会变大,数量还少,运氧效率一下子就掉下来了。
临床观察发现,只要补充充足的B12,不少患者血象在数周内就能改善,脸色红润,精力也能慢慢恢复。有学者统计,超过80%的相关贫血患者补充后血红蛋白可以明显改善。
神经系统损伤,往往是一点点积累下来的。B12缺乏时,髓鞘修复能力下降,导致神经传导慢,甚至出现麻木、步态不稳。现代研究已提示,补足B12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这种损伤。如果缺乏时间不长,恢复尤其明显。医生常形容它是“神经系统的润滑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调查中,B12不足与老年人摔倒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不稳当的步子,经常从这里起因。
对老年人来说,最担心的还是脑子不灵光。多项队列研究提示:低B12水平和认知能力下降风险提高约40%有关。有意思的是,当B12补上来后,一些轻度记忆减退者的测试分值确实有所回升。
虽然不能说它就是“治健忘的灵丹”,但对某些人而言,延缓甚至局部逆转认知退化是可能的。
很多老人爱清淡,肉类摄入少,本身就是B12不足的高危人群。另外,常见胃肠道问题,比如萎缩性胃炎,会让食物里的B12“入不敷用”。再加上长期吃二甲双胍、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的人群,更容易缺。
还有一个需要警惕的点:一些老人血液化验时,血清B12水平看似“正常”,但实际上功能性缺乏已经发生。因为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和甲基丙二酸才是真正灵敏的指标,高于正常常提示缺乏。
说白了,要想吃够B12,动物性食物才是正路。猪肝、牛肉、鱼类、鸡蛋,都是不错的来源。对普通老人来说,一周能保证两三次动物蛋白,就比较稳妥。
如果本身素食或者吸收差,也可以考虑口服补剂,很多剂型都能满足日常需求。临床上,医生在必要时甚至会用注射方式,保证吸收。
但要记住,补B12不是越多越好。身体有储备,多余的也未必能派上用场。关键是早发现、早补充,趁着病变还没“定型”,效果才更显著。
医生的几点提醒一个关节老化,没法再长出新骨;一个脑细胞坏死,不能再冒出新的。但神经髓鞘能修,血细胞能长,而维生素B12就在关键环节起作用。所以老人补点B12,值。
但别误会,它不是“万能药”。若是长期缺乏导致的严重损伤,补也未必能完全恢复,只能阻止继续恶化。
临床经验里,我见过不少老人,补上几个月,人明显精神了,走路也顺了。但也有些进展到较重阶段的,即便补得勤,也只是在维持。
一句土话:“庄稼要追肥,趁幼苗还嫩,补得上;等黄叶子都干了,再浇水也是枉然。” 老人补B12也是这个理。
维生素B12,看似不起眼,实则在老年健康中分量十足。它对血液、神经和大脑的支持,不输任何“大营养素”。别让这个小小的缺口拖垮暮年的生活质量。
要不要补、怎么补,这事最稳妥的做法,还是去医院查一查血、听一听医生的意见。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也不错失。
您是不是也听过老人因为补B12而“精神头回来了”的例子?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观察或经历。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马建辉,王蓉.维生素B12缺乏与老年人神经精神症状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3,22(9):706-710.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非诊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文章涉及资料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旨在传播健康理念。如涉及版权或表述问题,请联系我们修改。
来源:小医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