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不痛不痒?医生提醒:饭后如果出现这3个表现建议尽早做胃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8:38 1

摘要: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的人数大约在35.87 万 人左右,而其中有26.04 万人因此病而去世,等于每10 个患者中,其中有7个遗憾离世。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的人数大约在35.87 万 人左右,而其中有26.04 万人因此病而去世,等于每10 个患者中,其中有7个遗憾离世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此病在全国早期检出率也只有两成左右。如果胃癌能在早期发现,生存率几乎有九成的机会;等到中晚期才发现,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大幅下降,只剩三分之一以下。所以早发现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清楚,胃癌为什么会出现不痛不痒的情况?饭后哪3个表现大家要小心?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癌症肯定会痛,不痛就没事。”可胃癌偏偏不按套路来,早期不仅不疼,甚至连不舒服的感觉都很轻微,这也是它“杀伤力大”的原因。

胃的结构很特别,一共有四层:最里面直接接触食物的是黏膜层,往外是黏膜下层,再外面是厚厚的肌层,最外层是起保护作用的浆膜层

黏膜层里血管多、腺体多,还有分泌细胞和上皮细胞,也有神经纤维穿插其中。

相关研究发现,这些神经纤维像个纵横交错的网,环绕着腺体和血管,但它们对轻微损伤的敏感度很低,不像皮肤被扎一下就痛。胃的痛觉神经主要对拉伸、牵拉、炎症和缺血反应灵敏,但对浅表的黏膜破损几乎无感。

简单说,如果胃黏膜出了点小问题,比如轻微上皮破损、局部炎症或者腺体小变动,身体的黏液屏障和免疫系统通常能“缓冲”掉这些刺激,不会马上触发深层神经,也不会引发大范围炎症。加上胃黏膜自我修复能力强,病变初期不会影响胃的蠕动或分泌,也不一定出血,所以我们吃东西几乎感觉不到异常。

临床上就是:很多早期胃癌患者一点痛感都没有,顶多有些含糊的消化不良,很容易被忽略。

研究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中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大约只有 10%–20%,说明大多数患者被发现时已经不再是早期。相比之下,日本和韩国做得好很多。日本的内镜筛查组,早期胃癌检出率能超过 80%,放射线筛查组也有 70%;韩国从 1995 年的 28.6%提升到 2019 年的 63.6%。

中国近几年也在改善,从 2017 到 2023 年,I–II 期胃癌诊断比例从 25.8% 提升到 35.63%,说明大家对早期筛查越来越重视,但整体水平仍低于日韩。

所以,不要以为“没痛就没事”。胃癌早期就是悄无声息地,人们可能感觉不到,它却可能在慢慢发展。在弄明白这个原理之后,我们才能更精准地识别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里的警示信号,比如饭后出现的3种异常表现,它们往往比疼痛更值得警惕。

胃作为人体中沉默的器官,并不会说在它出现问题的时候完全没有信号,比如在饭后的身体出现的那一点不对劲,可能就是身体在向我们求救。这个时候,大家别犹豫,尽早到医院做胃镜。

1、饭后腹胀嗳气,半天不缓解

很多人在饭后出现的腹胀、嗳气等表现的时候,其实就是人体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典型表现之一。通常以肠胃蠕动变慢,以及胃排空延迟至两个半小时到四个小时左右,或者是内脏过于敏感引起的。有这类症状的人群,一般人会在吃饭后1到2个小时后,随着食物逐渐地排空而得到缓解。

一般情况下,接受常见的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的治疗,有效率可达70%以上但如果腹胀感持续超过12小时,而且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那么大家都要小心,是早期癌症找上门的表现。

因为当肿瘤位于人体的胃体和胃窦时,会对胃黏膜结构造成破坏,导致胃酸分泌减少,食物的消化效率也会有所降低。同时肿瘤也会使胃壁变硬,弹性有所下降,食物滞留时间可能会超过6小时,从而引发持续性腹胀。而频繁嗳气是胃内压升高时,机体通过排气以维持腔内压力平衡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一篇综述也指出,在超过70%以上的早期胃癌患者中,都主诉自己出现过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腹胀、嗳气、上腹不适等。这也就意味着,在患者进行初级诊疗中,绝大多数早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与普通胃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相似。这一发现也对我们临床实践,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警示,绝不能因为患者的症状比较轻微,或者是症状不典型而掉以轻心。特别是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有家族史或居住在胃癌高发区的一些高危人群而言,一旦出现持续新发的或规律改变的消化不良症状,要及时地到医院进行胃镜检查,而非简单地只是给予对症药物治疗。

2、饭后反酸烧心,还伴胸骨后隐痛

很多人饭后会有反酸、烧心,甚至胸骨后隐隐作痛,这通常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GERD)的常见表现。但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有时也可能是胃癌,尤其是贲门癌或胃食管交界部腺癌(EGJAC)的早期信号。早期胃癌往往症状隐匿、不典型,许多患者只是轻微烧心、反酸,或觉得胸骨后不适、饭后饱胀,很容易被当成胃炎或胃食管反流,从而耽误了就诊和诊断。

有一项涵盖1863例胃食管交界部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很能说明问题,大约18.7%的早期患者,唯一表现就是“饭后反酸烧心加胸口隐痛”。可惜其中七成以上一开始被当作胃食管反流,吃了很久质子泵抑制剂,等确诊时癌症已发展到T2期或更晚,结果5年生存率比及时发现的人群足足低了三成。

所以指南才会强调:一旦遇到“烧心+胸口痛”这种组合,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两周仍不见效,就别再拖延了,该做胃镜就得做。胃镜在早期胃食管交界部癌变的发现中至关重要。

通过高清胃镜,医生能看到那些轻微的凹陷、发红的黏膜,甚至是不规则的小隆起,这些细小的变化都能反映出潜在问题。单靠外观判断仍有局限,因此需配合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HE染色能够揭示细胞形态和结构异常,而免疫组化标记如CK7和CK20,可进一步确认肿瘤来源。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早期胃癌通过胃镜及病理联合诊断的检出率可提高到70%以上,这为患者争取早期干预和更好预后提供了重要保障。

3、饭后黑便或潜血阳性

当大家发现粪便如夜色般漆黑、泛着油亮的光,或化验单上隐血那栏亮起 “红灯”,那是身体在悄悄提醒:上消化道可能在流血。柏油样便的出现,通常说明出血量已经不小,大约 50–200ml的出血就可能导致这种表现。

相比之下,粪便潜血试验(无论是传统 gFOBT 还是灵敏度更高的 FIT)能捕捉到更微量、持续性的出血,但能检测到的“最小出血量”还要看所用的试剂和阈值设定。

那么,哪些疾病会导致饭后黑便或潜血阳性呢?

胃癌是一个必须关注的原因,根据现有研究,溃疡型胃癌和位于胃窦、胃体的肿瘤更容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当肿瘤表面发生糜烂或坏死时,食物经过或胃内压力升高都会加剧出血,导致饭后黑便或潜血阳性。临床数据显示,大约18%–20%的早期胃癌患者,最初表现就是这种间歇性、饭后加重的黑便或隐血阳性

由于这种出血可能轻微且不规律,很多患者一开始被误认为是普通消化不良或轻度溃疡,因此及时地胃镜检查非常关键,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干预。

不过,可别忘了,黑便并不是胃癌独有的信号。消化性溃疡或胃炎也常常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从而让大便颜色变深或潜血试验呈阳性。别忘了,药物也是个重要因素,像NSAIDs、抗凝剂、阿司匹林这类药,都会伤害胃黏膜,进而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甚至一些食物或营养补充剂也会影响大便颜色,例如动物血制品、肝脏、铁剂等,可能让大便呈黑色或潜血试验出现假阳性。所以,在解读黑便或粪便隐血结果时,必须结合患者的饮食史、用药史以及临床症状,避免误诊或漏诊。

所以,如果出现饭后黑便、贫血、消化道不适,或者粪便潜血阳性,别只盯着化验结果,更别寄希望于“等一等”。

最稳妥的做法是尽早做胃镜,必要时再配合肠镜或其他检查,把胃癌或其他出血病因排查清楚。

胃癌之所以可怕,不仅在于发病率高,更在于发现得太晚。很多人以为没有疼痛就代表没问题,却忽视了饭后这些细微而反复的信号:持续的腹胀嗳气、反酸伴胸口隐痛、以及黑便或潜血阳性

这些症状可能只是良性的小问题,但也有可能是胃癌早期发出的隐蔽信号,所以,如果你或身边人出现这些饭后异常表现,请尽早去做胃镜,一次及时地检查,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分界线。

1、摩熵医药.2024年胃癌流行病学数据全景丨发病率、死亡率与治疗进展.2024-11-07

2、黄一笑,邵永福,于轩,陈初佳,郭俊明,叶国良.早期胃癌筛查的全球进展及未来展望.2024

3、中华医学杂志.中国早期胃癌预防、诊断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4-04-20

来源:血液科徐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