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WMA音乐盛典公布的年度华语歌手TOP10名单一出炉,就把“华语乐坛完了”送上热议榜。鹿晗、王源、易烊千玺等十人上榜,网友翻完名单直皱眉:“全名单里华晨宇、周深、李宇春才算专业歌手,剩下七个不是综艺咖就是演员,这奖到底评的是人气还是唱功?”
WMA歌手TOP10争议:7个跨界者入围,华语乐坛真的“流量化”了?
WMA音乐盛典公布的年度华语歌手TOP10名单一出炉,就把“华语乐坛完了”送上热议榜。鹿晗、王源、易烊千玺等十人上榜,网友翻完名单直皱眉:“全名单里华晨宇、周深、李宇春才算专业歌手,剩下七个不是综艺咖就是演员,这奖到底评的是人气还是唱功?”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专业标准”与“流量导向”的碰撞。在传统认知里,音乐奖项该聚焦作品质量——比如 vocal 稳定性、创作能力、音乐风格突破等。但这份名单里,跨界艺人占了七成:鹿晗全年综艺常驻超3档,音乐作品仅2首单曲;肖战主攻影视,发歌量不足5首;十个勤天作为《种地吧》出道的团体,大众对其印象仍停留在“综艺达人”,音乐身份尚未立住。这种“副业选手”扎堆的情况,难免让人生出“奖项注水”的质疑。
但把问题全归给艺人也不公平,评选规则才是关键。目前WMA尚未公开本届评选标准,但参考行业常见规则,无非是“专业评审+数据指标”的组合。若数据占比过高,结果自然向流量倾斜——毕竟王源的影视OST《追光者》播放量破10亿,肖战单曲预售量曾创纪录,这些数据确实亮眼。可音乐奖项终究不是“人气排行榜”,就像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听见中国听见你”奖项,会明确将“作品原创性”“艺术价值”设为核心指标,这才是专业奖项该有的底色。
更值得深思的是“跨界”本身的合理性。刘宇宁就是典型例子,他从直播歌手转型为影视歌多栖艺人,去年发了6首单曲,其中3首影视OST登上音乐平台热榜,这种“以作品立足”的跨界其实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不少艺人仅靠1-2首“粉丝向”单曲,就凭借流量挤入“年度歌手”行列,反而让深耕幕后的创作歌手失去曝光机会,这才是争议的根源。
还有几个关键信息待核实:本届WMA究竟是2024年度评选还是2025年初举办?评选中专业评委占比多少?十个勤天作为9人团体,是否有成员具备专业音乐教育背景?这些细节直接影响对名单合理性的判断。若想找到答案,可查询WMA官网的官方公告,或对比往届名单——比如前年榜单中专业歌手占比超六成,若今年突然转向,大概率是评选标准做了调整。
从早年“金唱片奖”的严谨专业,到如今部分奖项的流量倾斜,华语音乐奖项的变迁折射出行业生态的变化。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周深凭《大鱼》《花开忘忧》等作品常年稳坐实力派宝座,李宇春深耕舞台二十载仍具影响力,这些例子证明:专业永远是立足的根本。流量或许能换来短期热度,但只有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
这场争议不是要否定跨界,而是希望奖项能守住“音乐为本”的底线。毕竟,当“年度歌手”的头衔可以靠流量而非唱功获得时,伤害的不仅是听众的信任,更是整个华语乐坛的未来。你心中的“年度歌手”该有哪些标准?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自在原野nx一点号